馬思婷
一、實景
三四月,時值春暖花開、萬物生長的好季節,小陳同學帶來了一瓶小蝌蚪,為了讓大家觀察得更清楚,我們把它們放在了一個透明的大玻璃缸內。放置后,幼兒利用空余時間就會圍成一團觀察蝌蚪的情況。過了幾天,小周同學也用雪碧瓶裝了一大瓶小蝌蚪,數量比較多,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圍觀,小朋友紛紛詢問小周小蝌蚪是從哪里來的,小周說:“這是雙休日我和爺爺一起到鄉下的小河邊撈的。”孩子們又問能否送給他們一些,小周大方地答應了。放學后,小周將同伴的想法告訴了媽媽。第二天小周父母為每個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小瓶(酸奶玻璃瓶)小蝌蚪(大約5條),此舉動再次引發了幼兒的圍觀。
二、我的思考
(一)幼兒層面:依據幼兒的興趣與熱點
這么多小蝌蚪該如何處理?是請幼兒帶回家,還是留在幼兒園?最后聽取了小朋友的建議,為把小蝌蚪的“價值”最大化——通過商量孩子們決定將其留在幼兒園,這樣既方便老師關注幼兒如何與蝌蚪互動,也便于指導。
(二)學校層面:依據理論引領課程
在幼兒園的環境教育中,種養區是班級環境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不僅有美化環境的作用,同時也蘊含著多元的教育價值。《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關于幼兒在科學發展領域中的目標指出:1.親近自然,喜歡探究。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3.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它為幼兒提供了天天接觸、長期觀察、參與管理、動手操作的機會。
(三)家庭層面:依據對種養家庭勞作的認知
中國式家庭對于幼兒在接觸大自然或種養勞作方面的重視度不夠,以現在的條件,家庭中雖有種養區域,但能讓幼兒親自參與或管理的并不多,即使有參與,在時間與行動上也是零散隨機的,沒有持續系統的跟蹤過程。
三、設計與實施
(一)家長資源的合理利用
我們發動家長一起參與其中,首先,在班級群宣傳活動價值;其次,請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資料的搜集,并將資料拿來園與其他幼兒一起分享,或以親子自制小圖書的方式呈現;最后,引導家長和孩子一起共同參與照顧和管理。
(二)生活小計劃:小蝌蚪變青蛙
我們的做法:
1.根據幼兒意愿,每人認養一瓶小蝌蚪,并貼上自己設計的名字標簽。
2.每人提供一本觀察日志,用于記錄。
我們的發現:
1.幼兒拿取瓶子時小心翼翼。
2.觀察蝌蚪的次數增加,自主開始出現討論話題。
3.幼兒愿意用圖畫、符號的方式自主記錄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雙休日回園后,孩子們發現,小蝌蚪死掉了一半,大家都很著急,并引發了對這一現象的關注 ---- “蝌蚪為什么死了?”通過討論,得出可能的原因如下:沒有食物,餓死了。
于是,我們組織了第一次討論會:
問題1.小蝌蚪吃什么?
幼兒的回答:小蝌蚪吃魚食、米飯、面包,還有的說什么都吃。
只是隨便猜想可不行,我們請幼兒回家查找資料,證實答案是否可行。幼兒通過自己的查找于第二天告知同伴——小蝌蚪吃魚食、米飯、還有自己拉出的大便。小周還將家里的魚食、一團米飯和兩片面包帶來園。通過觀察,孩子們發現這些東西蝌蚪都會吃。
我們的發現:
1.幼兒照顧小蝌蚪的積極性增強,樂衷喂食的行為,開始認真按照各自的最佳方案照顧蝌蚪。
2.幼兒之間產生了有效互動,討論話題開始深入,比較蝌蚪是否有變化。
兩天后,小張同學紅著眼睛,拿著瓶子來到老師面前,里面的小蝌蚪一動也不動,水里塞滿了面包,水質渾濁。
我們的做法:
基于以上想法,我們保留了蝌蚪的尸體與留有發泡面包的水,并根據幼兒的問題,師生共建創設了“小蝌蚪變青蛙”相關版面,將幼兒的問題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
根據蝌蚪死亡這一現象又進行了第二次討論會:
問題2:小蝌蚪怎么死了?
幼兒的回答:食物太大,太多;水不干凈。
追問:哪種食物較合適?吃多少是合適的?
達成共識:
1.比較了幾種食物,還是覺得魚食比較合適,可2—3天喂一次,每次1—2粒(方便保存與喂食;小周同學分享經驗)。
2.喂養自己的小蝌蚪,比一比誰照顧得最好。
我們的發現:
1.幼兒照顧小蝌蚪并記錄的積極性明顯增強,大多數幼兒會根據討論后的方法來照顧自己的蝌蚪。
2.同伴間會就蝌蚪的養護問題互相提醒,如喂食的多少;是否需要換水;結伴互助換水等。
我們的思考:
1.經過討論將幼兒在家飼養動物的經驗進行分享與遷移,選取幼兒認同的的最佳解決方法。
2.教師將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留給孩子,幫助幼兒主動積累生活經驗,這樣的種養區是真正屬于孩子的,而不是純粹被“打造”的。
我們的做法:
1.根據幼兒的問題繼續豐富版面,分享孩子們的經驗。
2.投放單幅圖片,玩玩蝌蚪演變成青蛙的排序;投放相關書籍、欣賞水墨畫電影《小蝌蚪找媽媽》幫助幼兒了解演變過程,動態感受。
3.持續關注幼兒的記錄與喂養方式,跟進相應指導,適時分享。
小蝌蚪在孩子們的照顧下慢慢長大,有的已經長出了后腿,前腿,小張的蝌蚪尾巴縮短了,身上的顏色也變了,孩子們為蝌蚪的成長感到雀躍。孩子們繼續認真按照各自的最佳方案進行照料。但是,按時喂食,天天換水,仍有蝌蚪死去。這時,孩子們不得不再一次認真思考起來,“為什么會這樣?”
討論結果如下:雖然我們認真地照顧,但是我們給蝌蚪喂的東西不是它最喜歡的,池塘里,河水里才有它喜歡吃的東西;大自然才是蝌蚪真正的家。于是,為了保護好還活著的蝌蚪和即將演變成的小青蛙,大家一致決定將它們放歸大自然里的家。
四、課程的跟進
在小計劃進行時,我們的主題課程始終穿插滲透在里面,在語言區,我們為幼兒制作了相關材料,在玩玩、說說、演演中增進了幼兒自我學習的樂趣。
在美術活動《小蝌蚪找媽媽》中,幼兒通過合作的方式自制連環畫并裝訂成冊,并將小書投放在區角中。
另外,老師還通過網絡等互動平臺將幼兒養護、照顧的進程與家長們分享,讓家長也知道我們在干什么、怎么干、干得怎么樣,從而關注并重視我們的課程,我想這樣的活動才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