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成梅
一、禮、法的起源
(一)禮的起源
關于禮的起源問題,王國維先生的研究具有權威性,并被廣泛接受。他從禮的古字體分析入手,認為禮字最早的意象是在器皿上盛兩串玉以祭奉神靈,后來就把一切祭祀活動稱為“禮”。郭沫若認為禮從字的結構上來說,是在一個器皿里面盛兩串玉具以奉事于神大概禮之起源于祀神,其后擴展而為吉、兇、軍、賓、嘉的各種儀制。顯然,禮源于祭祀并無異議。
(二)法的起源
在中國早期文明進程中,從黃帝與炎帝和蚩尤的爭戰起到顓頊、帝嚳與共工之戰,再到堯、舜、禹對共工、歡兜、三苗等部落的戰爭連綿不斷。因此,刑(法)就在漫長而痛苦的部落戰爭中生成并逐漸復雜化、體系化。進入文明社會以后,這種生長于部族戰爭土壤之中的刑(法)演變為刑律,不僅適用于本部落的戰士與被征服的部落,而且對整個國家所轄地區具有了普遍的效力。
(三)禮刑發源時的禮法關系
《左傳》有句廣為人知的話:“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說明祭祀與戰爭是當時各諸侯國生死存亡的兩件大事,其實也道出了中國上古文化發源時禮與法在氏族部落中的重要性。禮主要是對本族成員使用的沒有多少強迫力的倫常習慣和祭祀禁忌,刑(法)主要是對付異族,是具有強迫性的刑罰。古代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及國家形成的過程中,祭祀與戰爭在其中起了直接的推動作用。在這一過程中,禮與刑(法)形成,并成為國家權力組成的主體和發揮效用的工具,成為早期國家兩項基本的功能。這樣,禮與刑(法)便走到了一起,成為構成國家統治的兩翼。
隨著禮的擴展,部落時期針對異族使用的刑的功能也拓展了,既是鎮壓異族的武器,又是約束本族的規范?!兑葜軙分小靶淌加谟H,遠者寒心”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商代宗教迷信很濃,而一些殘酷的刑罰就是在隆重的祭祀禮儀中執行的,反映了禮與刑是在神秘而恐怖的氣氛中“合二而一”的。與“禮”配合的“法”也成為后來“法”的主導傾向。
二、禮法一體與分化
(一)禮法一體
禮之所以能上升為法,禮法一體,與禮的本質特征有關。這體現了人類有組織地管理社會及自己的共同愿望。雖然這種管理是以制度化、等級化的社會新秩序為追求目標,雖然這種管理在內容方面過多地倚重道德的感召和繁文縟節的禮儀約制,但禮依然發展成為涵蓋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規范系統。
首先,禮規定了各種社會關系的基本行為準則。作為一種莊重而又有眾人參與的儀式,自然要求具備嚴格的程序和范式,禮就是這種儀式按程序順利進行的基本原則。由于祭祀禮儀的程序講究等級秩序,于是禮由祭祀擴展輻射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成為國家形成之后定位各種社會關系的基本行為規范。
其次,禮通過“定分”來明確相應的權利和義務?!笆?、色,性也?!比祟愐婧头毖?,離不開“食”“色”,這是動物的本性。人又是社會動物,必須接受外部社會環境對本性的約束和制約。任何個文明社會,刑法只是其法律體系中一個雖然重要但并不能取代一切的部分。其實,先秦三代作為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文明社會,完整含義的法是存在的,雖然這種法在內容上與現在我們所說的法大有區別,但古人對之有自己的稱謂“禮”。章太炎先生曾說:“禮者,法度之通名,大別則官制、刑法、儀式是也?!?/p>
(二)禮法分化
春秋禮思潮興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原先混融于禮之中的“法”獲得了分化獨立,許多人以法釋禮,以禮言法,禮法并用。
其一,刑(法)從禮中分化出來。其二,刑法公布加劇了禮刑分化。在西周社會中,禮與刑是兼治的,當然禮的范圍遠大于刑。到了春秋時期,隨著禮法分化,禮與刑的原有矛盾也日益加劇,由刑罰轉變為刑法成為不可抑制的發展趨勢。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明的統治者在各國相繼頒布刑法,并且引起了禮治者的強烈不滿,引發了爭議。其中,最著名的是鄭國子產“鑄刑書”,二是晉國的趙鞅、茍寅“鑄刑鼎”。
三、禮法之爭與融合
(一)禮法之爭
禮法之爭主要體現為儒家和法家治國方略的不同。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對古老的禮樂文化情有獨鐘,主張“克己復禮”,主張重德輕刑,重禮輕法??鬃友裕骸暗乐哉?,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倍Y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主要尺度,孔子主張“正名"就是嚴格遵守君臣父子的等級名分,不得犯上管越;孟子也以君臣父子為“人之大倫”,絕對不可以背離;以法治人,雖可以制止犯罪,但它使人們只有畏懼而無羞恥之心。儒家重視禮、德、人治,批評法家“親親尊尊之恩絕矣”,指責法家“嚴而少恩”,“不務德而務法”。
法家從“趨利避害”的人性論的視角,認為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性,不可教化,只能因勢利導,用法令加以制約。法家的主要觀點有:第一,治國要用法而不是用賢人。韓非子認為:“抱法處世則治,背法去勢則亂?!笨隙朔ǖ目陀^性和普遍性,不能因人的主觀因素而變化,對任何人都應當一視同仁。第二,主張要嚴格執法,強調法規必須具有絕對權威,實行嚴格的處罰制度。
(二)禮法融合
漢代以來,禮不斷法律化,法也不斷道德化。很多儒家的法律思想和法官都持有刑德并用的主張。處理問題既遵循道德的原則,同時又依靠法律規范。漢代所開辟的引禮入法的做法,為禮法的融合創造了必要條件。之后的魏晉南北朝處于戰爭不斷的狀態,為了生存和進取,統治者紛紛加強立法活動,發揮法律的治國作用,同時依然堅持“禮德為主刑法為輔”的指導思想。禮法融合在唐律中得到最完善的體現。
文化具有傳承性。禮和法的融合,帶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色,沖刷著現在,影響著未來。禮與法是一脈相承的,其精神貫穿于法律形式之中,可直接援用作判決的依據。判決是人情與法條的結合,法律應當符合禮,這不僅是一種立法精神,更是一種司法原則。依法治國是以德治國的有力保障,是社會主義民主化、法制化、制度化的具體體現;以德治國是依法治國的必要補充,能夠促進依法治國的正確實施。只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機統一,我國民主化、法制化、制度化的進程才可能得以加快。在今天依法治國成為主流的大背景下,我們應該將社會主義道德與社會主義法制相結合,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