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君
作業是學生學習鞏固知識的一項重要手段。但是在提倡高效課堂的今天,作業布置,尤其是語文作業的布置機械重復,反復抄寫背誦可以說是語文老師的布置作業的唯一手段。其次,語文作業的布置還缺少創意,作業形式不外乎抄寫、背誦、寫日記……這種作業形式學生沒興趣,缺少個性化,往往造成了學生作業負擔大, 普遍厭學的現象。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何才能讓學生愛上學習,輕松又高效地完成作業?在此,我想分享一些在教學中關于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的一些方式。
一、分層型作業
教師的作業設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重視個性的發展,最終使每個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不同起點上得到最優發展。我們的教育對象具有極大的差異性。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發展水平也各有不同,應使每個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不同起點上得到最優發展。而他們的知識基礎、智力發展水平和個性特長都要有較大的不同,他們對所需知識的程度也都不同。因此,作業的設計和布置必須多層次,有差異。
多層次作業就是針對不同學生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某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當減少他們的作業量或適當的降低作業的難度,讓他們做一些抄寫生字、簡單動手、有趣味的作業,一方面使這些“潛質生”易學、樂學,解決了他們“吃不了”的問題。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適當拔高要求,設計一些積累語言文字、擴展課外閱讀、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業。這樣,學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鍛煉,滿足了他們渴求知識的心理,而且也解決了他們“吃不飽”的問題。對學習能力特強的學生作業要求就更高,可以設計難度高的文言文詩詞閱讀、限時作文。解決他們“吃好”的問題。
很多研究結果表明:適量、適當的作業和要求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樹立學習的信心。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難度的作業,讓好、中、潛質的學生在不同層次的作業上得到相應的知識,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不同的收獲,使得事半功倍。
二、積累型作業
語文學科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的工具性學科,作為我們的母語,我們從出生起就開始了這個長期的學習過程,在這個語言學習過程中,積累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學習手段,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點之一。
新《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并在課程目標中做了明確的規定:“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由于語文教材的局限性與特殊性,每學期所收錄的課文只20多篇,在內容與數量上遠遠不能夠滿足新課標對于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的要求,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來進行語言的積累學習。
語文積累類的作業包括優美詞句的積累、古詩詞的積累、好的字詞句篇、名言警句、生活俗語諺語等各個方面的知識的積累。我會為他們每人準備了一本摘抄本,用來摘抄他們喜歡的優美詞語和句子。甚至是整篇優秀作文,間隔一段時間,我就在班級里展出這些的摘抄作業,我還開展了讀書手抄報的設計大賽……這些活動使得孩子們興趣盎然,想方設法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當孩子們翻閱著這些精美的讀書摘抄和讀書小報時,優秀的作品又激勵著他們去閱讀更多的作品,形成了非常可喜的良性循環。每周我給孩子們推薦1-3首古詩詞,利用每天課前5分鐘進行朗讀與背誦。我還經常進行古詩詞背誦比賽。通過經典詩文的積累,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悟古詩詞的深刻內涵,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讓孩子愛上古詩詞的學習。
三、實踐型作業
使作業的內容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作業的形式強調開放、探究和合作,作業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實踐性作業多是動態作業,讓學生動起來,使作業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新。
四、閱讀型作業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讀書是人類最重要的學習方式,讀書是學生們凈化心靈,升華人格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初學生年齡較小,生性活潑好動,自我約束能力差,加上缺少生活經驗,導致閱讀量少,閱讀主動性不強。所以有計劃的布置閱讀性作業非常重要。我根據年級的不同,每隔一段時間就向學生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各類書籍,每個孩子準備一個閱讀筆記本,要求學生記錄好閱讀書目,進行好詞好句摘錄或撰寫讀書感悟。每月進行評比展示。閱讀量的增加,學生在閱讀理解與寫作方面的優勢就變得越來越明顯。
五、探究型作業
探究性作業無現成的答案,需要學生主動參與、觀察、發問,獲得自己的體驗,在探究的過程中不斷優化自己的結論。教師和家長都要鼓勵學生自己探究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和幫助學生在探究之中嘗試不同的方法,摸索出適合于自己獲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徑。探究性作業強調課程的橫向聯系,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將作業內容與形式和其他各科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和諧的學習整體,以此培養學生構建多元知識結構的能力和協作交往的創新個性。
通過個性化語文課外作業的布置,力求達到學生多種知識的獲得,多種能力的提升。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張揚個性、激勵創新的空間,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他們健康的人格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