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林祖云
![]()
一、國內外教育理論發展完善歷史概述
教育的基礎理論起源于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暨其學生創立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理論!簡稱“學思篤行”教育理論!經過漢朝、宋朝,至陶行知(1891-1946)時代把“學思篤行”表述為“知、情、意、行”教育理論,并且補充說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是較早的反饋教學理念!
皮亞杰(1896一一l980年)提出:①提出認知結構或圖式概念;②提出智力是聯系客體和主體心理的橋梁,學生的學習是大腦中發生的內化過程,教師的作用是促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③提出認知結構的內化發展規律是學生行為信息獨立反饋、同化、順應、平衡的過程,把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理念發展為反饋教育理論。
布魯納( 1915——2016),主要貢獻是:①提出認知過程應按“行為掌握、圖像掌握和符號掌握”過程組織教學,教育要重演科學家探究歷程;②提出了簡潔的教育原則理論是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和反饋原則。
布魯姆(1913——1999),主要貢獻是1956年在“知、情意、行”教育理論基礎上提出教學過程需完成:“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動作技能領域”三維教育目標,內容完整、邏輯正確。。
張熊飛教授l990年把皮亞杰教育理論劃分為兩個貫穿要素:“情境——動機”、“反饋——平衡”要素和三個層次要素:“探索——觀察”、“研究——思維”、“應用——遷移”。 1993年提出完成布魯姆三維教育目標的操作方案是創設情境,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完成基本事實、基本方法、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育任務!
二、我們對傳統教育理論的研究成果
我們對教育理論研究的起點是“知情意行”教育理論,該理論與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理論做比較,發現它缺少“情境”要素,在“情境”與“知識”之間還缺少一個起橋梁作用的“智力”要素(慎思之,明辨之等),我們把“知情意行”教育理論完善為“情境、智力、知識、情感意志、行動” 教育理論。
把它與張熊飛教授的誘思探究教學理論做比較,發現每個要素沒有層次性。我們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把情境分為自然物、社會物和藝術物;智力分為:觀察、思維和遷移能力;知識分為:感性、理性和真理性知識;情感分為:直覺、想象和理智情感;意志分為興趣、樂趣和志趣;行動分為:習慣、技能和探究性學習過程。
在張熊飛等人研究成果基礎上,我們用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方法,研究了各要素間的循環、反饋、比較、同化、順應、平衡、創新關系,作出“科研過程、探究性教學過程或技術設計過程”流程圖1如下圖,由圖1可知教學過程是一個閉環控制系統,該閉環控制系統由兩個貫穿要素構成:(1)創設情境、啟迪智慧、復活知識、激發情感激勵意志、發揮主體作用;(2)主體行動信息反饋、識別選擇接收情境信息、行動信息與情境信息比較同化順應平衡實踐創新。兩個貫穿要素構成認知循環,該循環又可分解為四個具有因果層次關系和相互反饋轉化關系的子循環:①“創設情境、誘導觀察思維遷移智力活動、復活舊知識體系、激發情感意志價值觀與責任、發揮主體作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明確問題”(簡稱“提出并明確問題”);②“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制定實施解決問題的實踐或理論方案,實踐操作、認真觀察、掌握感性知識、體驗直覺情感、激勵興趣,訓練操作技能和制定實施設計方案的實踐創新能力”(簡稱“制定實施設計方案”);③“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對收集的材料開展形象思維或邏輯思維活動、掌握理性知識、激發想象情感、激勵學習樂趣,訓練建立規律、制作模型產品的能力(簡稱“建立規律制作產品”);④“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對規律或產品測試評價廣泛應用優化,加強遷移、掌握真理性知識、激發理智情感、激勵學習志趣,勇于實踐創新,訓練測試評價實踐創新優化能力”。
我們把布魯姆的“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解成:情境事實目標、智力方法目標和知識結構目標,因此教育的五維目標是“情境事實教育目標、智力方法教育目標、知識結構教育目標、情感意志價值觀與責任教育目標和習慣技能暨創新能力教育目標。教育部課程標準在引用布魯姆教育目標時提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該理論出現內容缺失、邏輯錯誤的問題,完整內容與正確的邏輯順序是:情境事實教育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知識結構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與責任目標、習慣技能暨探究性學習五維教育目標。
教育部“核心素養”理念在引用我們的五維教育目標研究成果時,提出四個維度:科學觀念與應用、科學探究與交流、科學思維與創新、科學態度與責任。致命缺陷是:①沒有說出該理論的研究者是誰;②刪除了“情境事實暨應用實例”教育目標;③把我們的五維教育目標要素的邏輯搞錯。“核心素養”應該告訴世人這是誰的研究成果,恢復我們的五個維度和正確的邏輯順序:科學事實暨應用實例目標、科學思維與創新目標、科學觀念與應用目標、科學態度與責任目標、習慣技能暨科學探究目標。如上圖所示。
總之,五維教育目標理論的核心思想是“教為引導、學為主體,落實四個環節、完成五維教育目標,培養實踐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