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本著以材料投放的組織實踐激發幼兒自主探究的意識,培養幼兒自主探究的情感,幫助幼兒掌握自主探究的技能,提升幼兒自主探究的品質,從而整體提升幼兒自主探究的素養,為幼兒的發展奠定基礎為目標。概述如下幾點策略:
一、創設能表現與創造的心里氛圍
(一)支持幼兒興趣
“興趣”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好奇心”刺激幼兒進行思考,從而產生“求知欲”,在“求知欲”的驅使下,幼兒產生“探究行為。在幼兒一連串的心理反應下不難看出,推動探究行為的根本在于“興趣”。而教師則需要“傾聽”并“觀察”幼兒所表達出的興趣、感受與想法。基于這些觀察,“重視”“利用”兒童的想法,并同兒童一起去建構對世界的理解。這種互動不僅僅出現在教室的情境之中。兒童可以從他們彼此之間,與教師的合作和對話中。在共建對于世界的認識的時候,他們會分享并協調各種不同觀點。兒童會運用多種方式,特別是言語和視覺的方式來表征他們的見解。以此來思考和拓展他們的探索活動。這一過程往往是在同別人的合作中完成的。
(二)有準備的情境創設
環境的創設,我們應從兩個方面著手,首先是精神環境,再是物質環境。精神環境會改變我們的心情與感受,在一個愉悅的情境里,我們感覺滿意;在不愉快的情境里,則不快樂并急著想離開。同樣的,教室的環境影響幼兒感覺的方式、行為的表現及所學。如果我們想要幼兒感覺能勝任,我們必須提供一個可以發展的情境;如果我們希望有合作的行為,我們必須設計一個可能的配置;如果我們想要幼兒去自主學習,環境必須激勵他們去探索。
二、適宜的材料投放
(一)提供豐富多樣的設備和材料
優秀的教師能夠為兒童提供“耐用的”“開放性”材料,這些材料不僅能反應兒童家庭和社區的多樣性,還能讓兒童以多種方式使用。雖然每天都應呈現大部份材料以鼓勵兒童深入探索,但為了拓展兒童的經驗,有些材料可能需要采用周期循環的方式提供。
(二)材料的可造作性
材料不僅僅要有吸引力,還應具有“可操作性”(能被加工的材料),為兒童提供運用所有感官進行探索、轉換(改變)和結合(組合、拆分)的機會。在此過程中,我們應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1.幼兒與材料的互動;2.幼兒以材料為媒介的交往行為;3.觀察材料的操作性對幼兒行為的影響;
(三)材料的擺放
教師應將材料分類存放于易見、易取的地方。當幼兒能自主找到、使用和歸還時,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就得到了發展。
(四)適時調整
在幼兒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充分尊重幼兒的自主探究、為幼兒提供多方支持的前提下,活動的開展也隨之具有諸多方向的發展趨勢及變動性,孩子的世界是豐富的,教師應尊重幼兒的想法,支持幼兒的探究。當我們所提供的材料不足支持幼兒的新探究時,我就要對材料做出及時的調整及補足。
(五)發揮材料的暗示作用
好的環境是會說話的,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老師更可以通過材料的投放來引導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更好的達成教育目標。
三、協調兒童的學習經驗與學習目標
(一)建立一至而靈活的活動流程
活動流程中各環節的數量和性質應該精心設計,避免活動的頻繁轉換。頻繁轉換會讓幼兒感到混亂。活動的順序和長度也可以讓幼兒體驗一種臨時關系,教師根據突發的教學情況靈活地調整活動,也可以以此激發和拓展兒童的興趣。活動流程的某些部分應該讓兒童進行選擇,允許兒童和教師一起參與安排。
(二)允許多種類型的活動
在活動流程的設計中,為幼兒提供選擇的機會,讓幼兒有機會自主游戲(包括提供時間讓幼兒制定計劃)、解決問題、整理物品與滿足個體需要(包括自我服務技能)。但是,過分的多樣化會局限和壓抑兒童。多樣化的活動并不意味著試圖把每種可能的經驗都硬塞進去。當活動形成了結構框架,在這個框架的基礎上,內容是多樣的、有順序的、重復的、支持性的和具有延展性的。
(三)使用多種方式分組
兒童需要各種機會來進行單獨工作、兩人聯合工作或小組和大組合作,這就設計分組問題。分組可由幼兒自己選擇,由分組這種方式創造不同的教學機會。教師則要注意個人和小組的動態。格局幼兒在小組中的適應程度和表現給予有效的教學策略。
(四)保證為每種類型的活動提供充足支持
為幼兒活動提供支持,首先就是時間支持,分配給每個活動的時間不宜過短,以免幼兒因不能實現目標(無論這種目標是探究性的還是生產性的)而產生挫敗感,但也不宜過長,以免兒童失去耐心或者感到厭煩。每個幼兒的愛好和發展水平是不同的,從而容納多樣性的另一種方式是靈活利用時間,在同一時間段內允許不同的幼兒進行不同的的活動。其次就要始終伴隨著情感支持及材料支持。
四、與幼兒家長建立聯系
有些家園合作的內容應該屬于教育方案的一部分,而不是教師個人的任務(比如讓家長加入顧問委員會,幫助家庭過渡到其他教育情境中)。教師也可以做很多事情來鼓勵家長主動參與到他們孩子的學習中,包括家長提供各種機會讓他們參與活動,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加遇到教育方案中,比如做班級志愿者。幫助家長理解平衡兒童主導和教師主導的學習經驗的課程將如何促進兒童實現全面深入的發展。
為支持兒童的主導學習,教師應做到以下常規性的基本支持策略:一是鼓勵探索和操作——為幼兒提供一些多種感知特點的材料,并給兒童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發現它們的屬性。二是觀察和傾聽——關注兒童提出的問題。兒童向自己、同伴或成人提出的問題為他們的自主探究發展打開了一扇窗。三是示范、挑戰和指導——示范兒童能夠模仿和調整的動手操作活動。提供能夠拓展思維的經驗。與幼兒討論什么起作用或什么不起作用,提出問題,并探討解決問題的可選途徑。四是鼓勵反思和自我修正——一旦兒童陷入或得出錯誤的結論或解釋時,不要急于解決問題或更正他們的推理。相反,要提供線索幫助他們重新思考答案,是孩子自己得出結論或做出另一種解釋。五是鼓勵同伴交流——正如文中提到的,有時候幼兒能夠比成人更有效地為同伴解釋觀點、分享觀點。尤其是有爭議的觀點,能夠促使兒童表達自己的理解并在必要時做出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