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華
數學素養,概括地講就是指靈活運用數學的理論與方法,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數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邏輯能力和思維能力,也為以后深入地學習數學打下基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策略,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注重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學習能力,并在探究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對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有如下思考和體會。
一、結合具體情境,滲透模型思想
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學生體會和理解數學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基本途徑。培養數學模型思想可以增強學生的數學觀念和數學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建立數學模型,研究數學模型,是問題解決過程的中心環節。從某種意義上說,解決問題就是一種模型化的過程。從數學的角度把現實世界中的問題進行轉化,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通過這一轉化過程,歸結到一類已經解決或較易解決的問題中去,并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方法和技能解決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雞兔同籠”問題的教學,可以先出示《孫子算經》中的原題,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后明確:可以先從簡單問題入手,尋找規律,再解決較復雜的問題。出示例題讓學生體會:我們把原題里的數變小,化繁為簡,問題就容易多了。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整理思路,集中匯報。學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假設法、列表法、畫圖法、抬腳法、添腿法……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發現:雖然方法不同,但都有同樣的規律,即每減少一只雞,增加一只兔,就會增加兩只腳。從而總結出“雞的只數=(頭的總數×4-腳的總只數)÷(4-2)”。再回到《孫子算經》中,學生就能夠運用總結出來的規律和算式輕松解決比較復雜的原題。在此基礎上,還能解決龜鶴同游的問題,以及自行車和三輪車等問題。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思考和感悟,這些問題雖然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和雞兔同籠問題有著共同的特點,同一類問題可以用同一種方法解決。
學生經歷了從簡單問題入手——探索規律——形成策略——應用策略解決復雜問題——拓展到同類問題這一過程,有效幫助學生初步滲透模型思想,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應用意識。
二、回歸生活實際,增強應用意識
新課程標準強調培養數學的應用意識:“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要,數學課程還要特別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就要從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入手,引導學生發現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更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和方法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形成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和能力。
學生在學習面積之后,往往會出現與周長的概念、計算方法混淆的現象,為了使學生更清晰地了解二者的區別與聯系,更加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我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的環節:首先讓學生用24厘米長的鐵絲(若干1厘米長的小棒代替)圍長方形和正方形,長和寬為整厘米數,看看有幾種圍法。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和分析交流發現:當周長相等時,如果能圍成正方形,則正方形的面積最大。如果只能圍成長方形,則長和寬最接近時,圍成的面積最大。學生需要反復操作、計算、以及觀察、分析,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既強化了面積和周長的概念,也鞏固了計算的方法。得出結論后,我又趁熱打鐵出示:“李叔叔想圍一塊菜地,如果他有24米長的籬笆,可以怎么圍?”學生通過計算得知,籬笆長即菜地周長,只要長加寬的和是12米就可以。我繼續提問:“李叔叔開始圍的是長8米寬4米的長方形,他想把菜地面積擴大到原來的2倍,但籬笆長不變,你有辦法嗎?”學生有了剛才的經驗,都躍躍欲試,不過很快就有人發現:當周長不變時,圍成正方形面積最大,面積擴大到64平方米,就需要邊長為8米,這樣的話需要32米的籬笆,顯然不行。我追問:“怎樣能少用些籬笆?”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啟發,想到了可以讓菜地一面靠墻,就可以少圍8米,這樣籬笆就夠了。我在肯定學生想法的同時,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菜地兩面靠墻,籬笆長不變,菜地面積能再擴大嗎?”這次,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在第一時間說出正確答案:由于菜地兩面靠墻,籬笆只需圍兩條邊,因此菜地邊長為12米,面積是144平方米。學生在幫助李叔叔圍菜地的過程中,聯系生活實際尋求解決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到在周長不變的情況下,改變圍的方法,就能改變菜地的面積,體會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認識到數學學習不僅要掌握知識,更要學會應用知識去解決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以實際問題為載體,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尋求解題策略,優化思維品質,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三、重視估算教學,發展學生數感
數感是一種基本數學素養,是對數與數之間關系的一種感悟。良好的數感對于小學生而言非常重要。而數感與估算是緊密聯系的,培養估算能力是發展數感的有效途徑;兩者之間又是相輔相成的,估算能力的提高促進數感的培養,數感的增強又能幫助學生更好的估算。因此,重視估算教學,提高估算意識和能力,對于培養學生數感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生活中,有很多問題不需要進行精確計算,只要估算就可以了。比如購物、租車等。而學生缺少相應的生活經驗,用到估算的機會也很少。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創設真實生活中的情境,引導學生體會估算的意義和價值,提高估算意識,發展數感。
在日常教學中,我還通過激發估算興趣,幫助學生建立數感;通過豐富估算策略,幫助學生發展數感;通過加強估算運用,幫助學生提高數感。
總之,課堂教學是培養小學生數學素養的主渠道,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