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坤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對應的是整個基礎教育各個學段的兒童,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有著較強的啟蒙性特征。因此,在培養幼兒核心素養的過程中,在關注總體框架的同時,應突出體現幼兒教育的特點,從而保持核心素養培養的延續性。要尊重幼兒的發展規律,結合幼兒的發展水平和認知方式來確定核心素養培養的具體目標,選擇適宜的內容和方法,通過豐富多樣、富有創意的活動,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素養基礎。
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里明確指出:科學精神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具體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點。其內涵進一步可分為:崇尚真知、勇于探究、理性思維。
那么,幼兒科學精神素養也應由此開展。由于認知經驗、生活環境和性格特點不同,幼兒的發展軌跡存在差異,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也存在很大的區別,因此幼兒核心素養的培養不能“一刀切”。教師不僅要關注班級全體幼兒的共性發展特點,還應考慮幼兒個性化的需要,關注每一個幼兒的興趣、需求、發展特點等個性化教育元素。本文主要討論的是如何培養小班幼兒科學精神素養,結合自身的實踐,總結四個關鍵策略。
策略一:挖掘身邊資源,培養幼兒崇尚真知
吃完午飯后,孩子們自覺地搬著小椅子來到了樓道,在孩子們跟我一起玩手指游戲時,傳來了子辰的聲音,他興奮的說:“高老師,這有一只蟲子,你看。” 原來他被一只在窗臺上的瓢蟲吸引住了。面對這樣的場景,作為老師應該怎樣做呢?
告訴子辰,這是瓢蟲,你可以摸摸它,數數看是不是有七個點點……這樣傳統的方式也許就抹殺了孩子更精彩的發現。
以前,我認為孩子的學習要靠教師把豐富地、系統知識傳授給孩子,這樣有了知識的孩子能為下一次解決問題有了更多的準備。但事實如此嗎?孩子對龐大的瓢蟲知識體系有興趣嗎?況且還有那么多未知的知識。通過學習海森高主動學習理論,我們知道:調動孩子學習動機的五大核心因素有:興趣、控制、享受、成功的可能性和能勝任、自信的感覺。
孩子們爭著觀看瓢蟲,并提出了許多有趣的問題:“它們是誰呀?它們吃什么呢?他們的眼睛在哪里呢?它有翅膀嗎”?孩子們純真的提問和渴望的眼神深深的打動了我。我沒有像往常那樣立刻對孩子的提問進行一一的解答,而是就此設計關于《有趣的瓢蟲》這樣一個主題活動。
策略二:充分調動感官系統 ?培養幼兒勇于探究
很多教師認為:只要幼兒在使用材料,他們就在進行主動性學習。就好比,沒有想法的操作只能成為擺弄,像個木偶,無法真正激發孩子的主動性。那么,接下來要問問自己,為孩子提供什么樣的材料呢?答案應該來自孩子身上。
我有計劃的設計了表格,將收集到的幼兒已有經驗一一列下,并將幼兒想知道的內容作為經驗提升。(了解幼兒當前水平以及最近發展區做個匯總。)通過這個過程,幼兒等于自己做了一個計劃,我代筆記錄,雖然小班幼兒還不明白什么是計劃,也不明白它的作用,但隨著時間幼兒會逐步明白自己這樣做,就是在做計劃,而我是讓他們慢慢培養起這個做計劃的習慣。在與瓢蟲的這個活動過程中,幼兒全程都在為自己想知道的內容尋找著答案,也就是遵循著計劃,所有的想與做都是解答自己的困惑,在自己的主動學習過程中,習得關鍵經驗。
于是,我給她們提供了:多個屬性的材料(真實的瓢蟲、玩具瓢蟲)、視頻、圖片以及參考圖書、昆蟲盒放大鏡,手持式放大鏡,還有筆和紙,昆蟲盒以及戶外探究學習環境。讓幼兒自由選擇充分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去觀察瓢蟲,給了他們充分的操作空間和表達機會。幼兒通過使用這些材料,感知材料的不同和相同之處。
策略三:注重表達與互動 ?促進具體形象思維發展
以往,新教師的我也很再意師幼互動的對話,不過話語權更多控制在我手里。比如:“這個是放大鏡,可以觀察瓢蟲用。”“你看瓢蟲是什么顏色”“有紙筆,可以記下你發現”。在我說完這些后,我發現:幼兒只是在比劃,只是簡單的使用,并沒有更深層次的屬性的理解,以及相同不同之處的發現。教師光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孩子根本不理解,或是部分理解,因為教師說的話都是出于成人的思維,而小班幼兒還沒有達到抽象思維水平。
回顧《0-6歲兒童發展評價量表》中CC實驗、預測并得出結論項目的等級發展,學步期幼兒更多探索材料本身,直到學齡前他們會問很多問題,測試自己的想法,對可能發生的事做出預測(或假設),然后檢測自己的預測的結果對不對。我覺得與幼兒互動中,教師的語言要做到:引導而不是示范;對話而不是說教;鼓勵而不是指揮。
策略四:建構有意義的學習活動 讓幼兒學會學習
作為主動學習的孩子們已經在活動當中,有意識的去發現和有目的的去做事情。從開始他們想知道,到去做這個過程,最后能和老師說出他們的發現,已經是將計劃-工作-回顧展現得淋漓盡致。并且在回顧的環節,孩子們會越來越有意識的讓自己去挑戰更難的問題,我看得到孩子們的計劃已經從簡單到復雜的提升,這就像一個孩子從還是只言片語的問題這是問什么?到追著問你為什么到底是為什么的變化過程。通過這樣的探究活動,孩子們在最后知道了他們想知道的結果后,又把自己推向了一個更高的發展水平,就是能夠原有經驗基礎之上,從提出一個問題到提出兩個或者更過的問題,并且在提出后能夠執行去實施,讓幼兒的游戲意圖延續下去。
有人說過:沒有人能代替你思考,就像沒人能代替你成長。所以,改變的過程雖然是艱難的,但卻是快樂的。這個快樂故事里,有我們班三十幾位孩子和我,我每每捫心自問,每每不斷地觀察-分析-調整-再觀察,了解孩子的真實游戲意圖,引導他們成為學習者的同時,我也成為了獨立的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