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民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打工熱潮已席卷全國,越來越多的孩子成了農村留守兒童。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素質教育的大力實施,教育資源的整合優化,學校布局的調整,中學寄宿制已成為農村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他們的教育問題成了當前的社會熱點和難點。如何對他們開展良好的教育與管理是我面臨的一大挑戰。我應遵循魏先生的教導,以“神圣的態度”去做有利于人類的神圣工作,在工作的過程中,我既要不斷地開發自己的潛能,也要用我的愛心,耐心與細心還有我的所有智慧去盡力地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讓他們不斷發現自己的潛在能量,發現全新的自我,并且要激發他們克服一切困難不斷為完善自我做最堅持不懈的努力。
一、做好“三心”工作
愛心是做好寄宿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在開學第一天,住校生中就刮起一陣“退舍”風。嬌嬌女曉寒因為自理能力差,加上想念父母,下課后一直坐在墻角不說話也不肯吃飯,我連忙打電話與父母溝通,母親心軟,答應了孩子的要求,申請不寄宿回家了。這件事引起了連鎖反應,在后面的幾天里,我接二連三地接到家長的電話,說他們孩子天天在電話里哭哭啼啼要求不寄宿要回家。針對這種情況,我利用晚自習、班會課以及午休和學生們進行交流,讓他們訴說住校的困難,并且跟他們交流了住校的優勢,父母的苦心及對自己的要求,課余我還手把手地教他們洗臉,洗腳,洗衣服,穿衣服,疊被子……慢慢地,孩子們對我的依賴性強了,與同學交往頻繁了、廣泛了,師生關系也穩定了,預示著能適應寄宿生活了,退舍的曉寒也要求寄宿了。
從這一事件當中,我深切體會到作為寄宿班的班主任需要注重用愛心去填補學生離開家庭、離開父母所造成的感情真空。所以,我每天都爭取多和學生相處交流,悄悄地記下了全班每一個學生的生日,在上課時,對過生日的學生說一句祝福的話,僅這一點,老師和學生的距離沒有了,學生說,爸爸媽媽有時都忘記了我的生日,我自己有時也忘記了,老師對我比父母還好。他們感受到了老師對他的愛,同學對他的愛,讓學生覺得自己被擁在愛的漩渦中。
耐心是做好寄宿生管理工作的保證。由于寄宿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接受不同的教育,有不同的行為準則,如果一下子要求他們安分守己,尤其是那些特殊學生,不可能靠幾次談話,指點,勉勵或批評就能解決,而需要耐心和毅力,持之以恒,反復教誨感化,即使一無所獲,也絕不氣餒,想方設法打開學生心結。
二、注重管理,營造氛圍
使莊稼滿意的養料是最好的養料,使顧客滿意的商品是最好的商品,使學生最樂意接受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擔任班主任工作期間,我比較注意用民主、科學的方法來管理班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一起探尋優化的班級管理方式。無論大事小事盡量多與學生商量溝通,多多尊重他們的意見和看法。對于班級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共同商量對策,學生進行自我分析,各抒己見。比如:我們湘潭人最喜歡吃檳榔,有人總喜歡隨口吐檳榔渣怎么辦?班干部遇到學生不服頂嘴怎么辦?學習不認真不按時怎么辦?勞動怕苦怕累怎么辦?我讓每個學生站在兩個不同的立場(當事人和旁觀者)來想,多給學生思考的機會,增加其主人翁精神,化被動為主動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民主管理。
三、加強聯系,整合資源
1.建立和諧合作的家校關系
學生寄宿后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非常有限,尤其是那些父母外出務工即使到周末也無法與之團聚的學生,更顯孤獨無助,更需要家校聯手解決。
2.和任課老師交流
班主任要經常和任課老師交流班上的一些情況,對于一些特殊生的管理方法需要和任課老師商量后,找到一個較好的解決方法。通過這幾方面的交流,及時針對學生的心理動態進行疏導、減壓,從而使學生更好的投入學習、更加健康成長。
四、注重引導,培養習慣
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它便會以情不自禁、不期而至的方式持續下來,猶如物理學中的慣性力量。“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種自覺的學習行為,因而能提高學習效率。我想談談怎樣引導住校生養成惜時的習慣。寄宿班學生一日生活時間安排的非常緊湊,且彈性極少,早操,晨讀,吃飯,上課,課外活動,晚自習,洗漱,熄燈。任何一項活動及時間是不能拖延更不可改變的,看似比走讀生有更多的學習時間,實則不然,所以為了讓學生養成惜時的習慣,應該注意一下幾點:
一是充分利用思品課、晨會、班會這些主要陣地,較為系統地講述珍惜時間的道理,提高學生對時間的認知水平。
二是在各科教學中,介紹科學用時的方法,發掘教材本身的教育因素,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
三是開展生動活潑的主題班會活動:如發動學生搜集惜時格言和惜時故事,組織學生訪問模范人物,開展各項精神活動等。
四是在各科作業、各項任務中,同時提出質量和速度的要求。
五是指導學生制訂科學的時間安排表,培養學生的時間主人的角色意識和節約用時的習慣。
六是要求一切生活與學習用品,擺放要有序,要有定規,,科學地安排學習、活動和生活。
七是樹立珍惜時間、巧妙支配時間的典型,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感召作用。
八是創設強烈的惜時氣氛,自己也養成并堅持做到學生到自己到,按時作息的習慣。
因為注重了引導學生養成嚴謹的時間觀念,按時進班,按時就餐,按時就寢,提高了學習及做事效率,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有人說,旋律是樂章的靈魂。作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中也要用心奏響愛的旋律,促進孩子們心靈的瑩潤豐富和人格的健康,一直用愛去消除師生之間的情感障礙,用信任去填補師生之間的心理鴻溝,用期待去激發學生的智慧和潛力,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所謂“金誠所至,金石為開”,在教育實踐中,對學生把握愛的原則,是幫助他們進步的關鍵,老師必須將自己的愛心,細心和耐心,化作無聲的細雨,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滌學生精神上的塵埃,用我們無私的愛托起教育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