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芳
摘要:掌握學生的真實起點,是高效課堂的前提和關鍵。本文提出通過把握邏輯起點、入學建立學情模型、課前學情調查、課后教學評測、課中靈活觀察、建立學生動態臺賬等方式,用數據化的思維,靈活掌握學生動態,立體地掌握學生的真實起點。
關鍵詞:真實起點、邏輯起點、學情模型、學生動態臺賬、數據化思維。
近幾年來,實現高效課堂已成為當代教育發展的趨勢,而高效課堂的實現離不開對學情、特別是學生學習起點的掌握。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認為,“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掌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可以使教師準確地定位教學目標,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學習起點又分為邏輯起點和真實起點。其中掌握真實起點在教學活動中最具有實際應用意義,也是本文討論的核心。
一、掌握真實起點的重要性
新課標指出:“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一年級數學課堂上,掌握學生的真實起點尤為重要。數學教學的核心內容大多具有抽象化的特點,學生在學齡前往往少有接觸、基礎薄弱。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分化大,如果不能掌握學生的真實起點,會造成學生不能準確切入知識點,課堂效率低,下面用我的一段教學經歷說明。
在執教《9加幾》一課時,我參考并使用了某位優秀教師的教學環節:“在每個孩子的桌子上,左邊放了9支小棒,右邊放了6支小棒,教師提問:“9加6等于幾呢”。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利用擺小棒,明白9加幾的算理是“湊十法”。在我的預設中,學生能夠自己動手擺小棒,從右邊拿1只小棒放到左邊9只小棒湊成10只,或者是從左邊拿4只小棒放到右邊6只小棒可以湊成10只,5和10組成15。但是,學生表現卻并未達到我預期。大部分學生不會擺小棒,不知道老師給他小棒,跟算9+6有什么關系。我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終于有幾位學生理解并實現了我的預設。然而,一節課很快就結束了,我把大量的時間停留在一個環節,沒有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
上述教學情景之所以出現,是因為當時我將本班學生的學習起點定得太高,學生并不能夠敏感的意識到“湊十法”的原理,對于擺小棒無從下手。即使有極少數人學生最終完成,但大部分學生課堂體驗很差。由此可見,學生的真實起點不僅是高效課堂的前提,還是有效課堂的前提。沒有掌握好學生的真實起點,導致課堂效率低。
二、掌握真實起點的方法
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基礎隨著時間推移而增長。因此在教學實踐中,真實起點往往是動態而不是靜態的,教師很難通過單一的方法直接掌握。通過自身實踐,我認為除了要和學生進行深度接觸交流,還需要把各方面得到的信息進行數據化的整合,用數據化思維剖析學生,掌握學生真實起點。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我總結了以下五個方法:
(一)吃透教材、掌握學生的邏輯起點是掌握學生真實起點的基礎
邏輯起點是教材編輯者整合各地學生真實起點得出,學生真實起點往往包含邏輯起點。一年級剛剛入學的孩子,好動、愛玩、形象思維強,抽象思維薄弱。我認為對教材要精讀、細讀,研讀,精準掌握學生的邏輯起點。
(二)入學前進行充分的摸底調查,建立學情模型
一年級學生辦理入學前,各班班主任和科任老師都會拿到學生第一手資料,并與學生家長接觸。教師可以向家長發調查問卷,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如愛好、興趣、性格等等。然后對調查問卷數據化,建立學情模型。例如,本班的學生入學前,報名數學輔導班占全班總人數的百分比是多少?平常是老人照顧的占全班總人數百分比是多少?一些主觀感受的問題,也可以通過數據化呈現。例如:您對孩子的學習態度按1-5打分,5分是非常好學,1分即是需要督促。除了給家長發問卷,教師也可以組織摸底考試,對學生知識和認知水平有充分了解,納入學情模型。通過學情模型,教師對學生的大概情況心里有數,在課堂教學中能有的放矢。
(三)課前課后與學生密切接觸,做好課前調查和課后評測
學生的真實起點是動態而且千變萬化,教師很難準確評估他們的真實水平。因此,除了在課上,課前和課后教師更要與本班學生保持密切接觸。課前,要把與課堂相聯系的知識跟學生交流,或在作業練習中布置部分下一節課的“超綱題”,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和水平。課后要總結和評測教學效果,通過練習或者詢問的方式與學生交流。經過課前調查和課后評測,學生的真實起點才有可能掌握,教師的教學才具有連續性。
(四)結合課堂教學實際觀察,掌握學生真實起點
課堂是學生、教師與教材構成的系統。隨著課堂的進行,學生的真實起點并非一成不變,其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都會不斷的提高,有時候會給予教師驚喜或意外。課前對學情的調查偶爾也會發生偏差。因此教師要在吃透教材、吃透教學設計的基礎上,在課上注意觀察學生的表現,結合課堂的突發狀況,靈活掌握學生真實起點。
(五)建立學生動態臺賬,記錄學生真實起點的變化
盡管在入學時建立了學情模型,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學情模型可能不再適用;課前和課后的調查評測,只能描述整個班級的學習情況,無法記錄單個學生具體情況。因此,建立學生動態臺賬,每周對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學效果進行記錄,對每項學生的素質用1-5分表示,通過數據和文字的記錄使學生的動態真實起點立體呈現。建立學生動態臺賬,運用數據化的思維剖析學情,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真實起點。
三、結語
掌握學生的真實起點,是高效課堂的關鍵,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我個人的教學實踐,對掌握小學一年級數學的學生真實起點展開論述。通過掌握學生的邏輯起點、入學時建立學情模型、課前課中課后全方位調研觀察評測、建立學生動態臺賬等方式,運用數據化的思維,教師可以盡可能動態地掌握學生的真實起點,并應用到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