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琳
“家園共育”是各個幼兒園一直都在研究的內容,但這次不同,新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疫”阻擋了孩子們返園的腳步,這應該是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最長的一個“假期”,孩子們不能來幼兒園也不能外出,大多數家長都因疫情不能復工。有大量的時間待在家中,其實這正好是一次讓時光倒流,和孩子親密相處的好機會。如何幫助家長安排好孩子的居家生活,成了各幼兒園首要考慮和思考的事情。但給家長怎樣的居家活動建議才是家長愿意接受的?既能幫助到家長、又不會給家長造成負擔呢?
我認為,做好家園共育工作,最先要做的就是搞清家長的需求,再思考結合自身能力,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是什么,最終找到最適合的方法滿足家長的合理需要。如果是因為自身原因不能家長的需要,就要想辦法豐富自己的相關能力或變向用自己的已有經驗解決問題。同時也要肯定老師的付出與努力,給她們釋放的空間與前行的動力。
戰“疫”期間,相信每個幼教一線工作者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集、整理、上報班級幼兒體溫。面對全班多名幼兒的家長,面對不知何時能結束的“假期”,慢慢地,家長上報體溫有些不按時了,相信這時,老師也會煩躁與疲倦,我們要做的,就是給老師們傾訴的空間,給老師解決問題的方法。一天下午,平日里家長工作開展的有聲有色的楊老師給我發來微信,原因是班里有一名疫情期間未返京幼兒的家長越來越不愿意配合每日上報幼兒體溫的工作,先是上報時間越來越晚,最后干脆不打電話問就不報了。楊老師平時做家長工作有自己的方法,相信她不是沒有辦法,只是面對家長的不配合,心里有些不舒服了。所以聽她說完,我先是認可了她之前的付出與努力。老師也是人,面對家長的不解與冷落也會難過。但我還是引導她分析家長這樣做的原因,站在家長的角度上思考想要得到怎樣的解決方式,是否可以滿足他。原來這名家長因離異導致了睡眠問題,想必情緒也會受影響,所以也就能理解他為什么不愿犧牲自己珍貴的睡眠時間,早起為孩子報體溫了。分析到這些,我問楊老師,是否可以私信單獨與家長溝通,過了一會,她給我發來微信說剛給家長打完電話,表示了對家長的理解后,家長也覺得不好意思,主動提出是否可以頭一天晚上他臨睡前就報體溫,楊老師也正有此意,大家想到一起去了,問題迎刃而解。問題不是什么大問題,但我們總教導老師家園共育時要換位思考、要站在家長的角度上想問題,同理,老師們遇到問題時,我們也要盡量做到站在他們的角度上思考,這樣,相信老師們漸漸會形成換位思考的模式,做到換位思考也是自然發生。
相信不少幼兒園面臨的現狀是園中年輕教師多,家園共育能力有限;家長“重園教,輕家教”的教育思想一直存在。新《綱要》中強調:“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指導、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但在疫情期間,我們與教師、教師與家長之間不能見面,但家園共育確是此期間最為重要的教育手段,一對一的與教師就個性問題單獨溝通顯得極有必要且接地氣。
在園所錄制的空中課堂開始每日按時分享到家長群時,大多數老師反應家長們能夠積極響應,鼓勵孩子在家觀看空中課堂并將孩子們互動的精彩視頻反饋到班級群中,這說明空中課堂的內容能在家長居家指導孩子時起到輔助作用。但一天上午,任老師給我發來微信,說空中課堂在班級群里反饋情況不好,看著年級組群中其他班級家長反饋的積極主動,她很是著急,向我求助。任老師年前剛調入班里接替班長工作,并沒有跟家長建立起彼此的信任關系,加之是位年輕教師,家園共育的能力有限。但她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責任心強。她提出困惑時我先是幫她梳理,班中大多家長是否有科學育兒的意識?空中課堂的內容是否能對家長提供幫助?年輕家長居多,不愿和孩子互動的情況是否存在?家長會不會是因為她剛入班不久,彼此之間還沒形成良好的互動狀態,才不愿分享?通過我們的分析,任老師認為,家長因和自己不熟悉,不愿互動的情況占多數;年輕家長看孩子,與手機互動多,過與孩子互動過少,交給電子產品看孩子的情況也屢屢發生。于是,我鼓勵任老師先以平日溝通順暢、重視孩子培養的家長作為突破口,一對一的單獨互動,關心孩子的居家生活、學習情況,肯定家長與孩子積極互動的做法,也讓家長感受到作為教師,對孩子們的真切想念與關心,慢慢得到家長的信任。在家長群中互動時,也可將與家長單獨互動時看到的孩子參與的視頻分享出來,為孩子的成長與進步點贊的同時,也為家長的配合與互動點贊,引導家長發現孩子在參與每次的活動中得到的鍛煉與進步,發現孩子在與家長一同游戲中獲得的信任與安全感。用事實說話,用真情打動,用科學、專業的育兒經驗引領。慢慢地,班級群中發來反饋的家長多了,互動的積極了,用任老師的話說:“周老師,現在我們班的反饋視頻太多了,剪輯在一起有點長,我剪了兩個分享到群里。”聽聲音,她很高興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提升班級家園共育工作的效果,也感謝我對她的鼓勵與幫助,豐富了自己與家長溝通的能力與技巧。
家園共育是一項長期的“教育工程”,只有家園共育真正合作、共同努力,才會使幼兒教育收到更好的成效。因此,作為管理者,要用專業去支持、引領每一位教師,教師才能更好地用有溫度的愛去滋養每一位幼兒,守護每一個家庭。作為教育者,我們要一起努力,認真分析、個性指導,打造家長、幼兒、教師學習共同體,齊心協力陪伴孩子健康成長,使家庭教育功能最大化,一起靜待花開,擁抱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