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澤蘭 鐘勇俊
一、引言
英語,不只是一門語言,更是學生認識世界的一扇窗戶。閱讀的過程其實是語言和思維相輔相成的過程,因此一個人的英語閱讀理解水平基本上和一個人語言和思維能力成正比。在閱讀文本中,學生不只是單純地接受文本信息,而是要把文本信息與自己的已知的知識儲備結合起來,讀懂作者的意圖,和作者產生共鳴,然后通過推理、判斷、歸納、總結,直到吸收、消化和深化。那么如何讓文本理解從表層,到深度開發,達到深層理解,發展思維,促進表達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二、設計的方法和過程
下面以教材Go for it ?8上Unit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in the future? 的閱讀篇目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s?的為例,談談如何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教學設計。
這篇文章以六個層次為基礎,經過三個環節(課前,課中,課后)來展開設計, 通過十個環節來完成,具體如下:
(一)確定目標
仔細研讀教材,分析單元目標要求,根據英語學科素養的要求,再研究學情,制定本堂課的具體目標:
1.語言能力
能理解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框架結構,領悟文本內涵。
2.文化意識
通過了解、對比中外機器人的發展,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從而知道世界變 ?化與我們個體之間有密切聯系。
3.思維品質
在閱讀中逐步培養和深化同學們的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造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4.學習能力
能自主探究課文主旨大意和文章細節,同時能合作探究對文章的觀點的看法和設計未來的機器人,從而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二)教學過程的設計
第一步:讀前活動——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上課時,帶了一個智能機器人和一個掃地機器人到教室,通過遙控,完成了很多事情,然后問學生:
What are they?
Why do we call them robots?
What do they look like?
What can they do?
優美的文章要有一個好的開頭,才能引人入勝,當同學們看到機器人完成的一系列事情,他們的積極性一下就調動起來了。那么有效的英語閱讀教學設計要從“頭”開始,才能有效地帶領學生愉快地進入閱讀的天地。英語閱讀的讀前環節就是這個“頭”,它是英語閱讀教學的首要環節,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要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讀前活動的設計和開展非常重要。
第二步:讀中活動——初層和中層思維活動
1.初層思維活動
(1)Look at the picture and the title, predict:(看標題和圖,預測文章大意)
What will this article talk about ?
(2)Read quickly to get the main ideas. Focus on topic sentences.Match each paragraph with the question it discusses.(通過略讀和尋讀,找到主要意思,找到每個自然段的討論的主要問題)
通過觀察文本、插圖、標題、關鍵詞或句子,初步理解文本信息,對建構文章框架打下基礎,為深層理解文章奠定基礎。預測和歸納段意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很好方法。
2.中層思維活動
現在閱讀都提倡“整進整出”,就是課標提出的“整體閱讀”。整體閱讀就是指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側重對文本的整體理解的一種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讀一篇文章時,首先的閱讀行為不是片段細節閱讀,而是整體把握、領會文章的主旨和內涵,理清文章內部的關系。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有效理解文本信息,由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這是讀中活動的核心。下面通過設計思辨性問題和質疑性問題理解文章。
第三步:讀后活動——高層思維活動
1。根據文章結構,畫出思維導圖
2.討論: Which side do you agree with?
通過讀后活動,學生不僅能鞏固所閱讀的文本信息,也能將語言與自身的知識、經歷和感受相結合,將知識內化和遷移,促進思維的開發,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有效的讀后活動是是讀者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橋梁,是文本最佳的解讀和拓展,是創造性實踐的體現,思維積極活動的載體,也是鍛煉與提升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過程。
第四步:拓展提升
課后討論:Will robots take the place of humans in the future? 每個同學由于愛好不同,生活環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所見所聞不同,對待這個問題的看法和態度截然不同,但只要條理清楚,言之有理,我們就應鼓勵不同的聲音和不同的思想,這就是思辨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精髓所在。
三、結束語
通過不斷研修,教師的培養學生思辨性思維的意識有了明顯的增強。而且老師們可以舉一反三在各個課型中都去抓可以進行思辨性思維的點;由于教師的教學行為發生改變,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思維同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班上的同學經常就文本中的一些問題進行質疑,學生積極思考、課堂氛圍非常活躍,如:新目標9年級上Unit7 3a的最后一句話 Mom knows best, and for me she wanted only the best!學生就提出為什么用感嘆號?為什么knows和wanted的時態不一樣?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還有班上的同學在考試后敢于質疑老師的觀點,根據文本,據理力爭。這種勇于批判、質疑、思辨的精神正是當今絕大多數學生正需要的。
總而言之,在閱讀設計的前期,要更新教學理念;關注學生真正地理解,引導學生不僅尋找信息,并且解讀信息,引發他們積極地思考和交流;關注學生情感體驗,引導其對文本進行思考,產生共鳴或評價交流,從而得到感悟和教育;關注學生思維發展的層次性,從低——高,逐級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