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山

一、課題名稱
探究骨的成分
二、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新課標倡導的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學素養和探究式學習是本節課的指 ?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三、學習目標
1、說出骨的成分與骨的物理特性之間的關系;學會科學鑒定骨的成分的基本方法。
2、通過燃燒和溶解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
3、通過探究式實驗,使學生形成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的激情,確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學習重點
理解骨的成分是決定骨的物理特性的主要因素
五、學習難點
鑒定骨的成分,理解骨的成分與物理特性的關系
六、實驗器具
新鮮的魚的肋骨、碳酸鈣粉末、稀鹽酸、清水、解剖盤、鑷子、酒精燈等。
七、學習過程
(一)實驗準備
1.材料選擇及處理
對于鑒定骨的成分實驗,用來煅燒的骨我選用長而薄的魚肋骨,脫鈣骨我選用細而長的小的魚肋骨。這樣我認為會效果較好些,還可以節省時間。骨的脫鈣需要較長時間,我在課前預先讓每個學習小組的組長提前浸泡魚骨,以便節省時間。
2.注意事項
(1)使用酒精燈要注意規范操作;
(2)用稀鹽酸浸泡過的骨,要用鑷子夾取,用清水沖洗后再觀察,以防灼傷皮膚。
3.實驗原理
有機物:一般容易燃燒的物質;
無機物:一般不易燃燒的物質。
補充:有些無機物在與稀鹽酸發生化學反應時能被溶解出來。
(二)實驗探究過程
1.提出問題
(1)體驗感知:請同學們從解剖盤中取一根鯽魚的肋骨,用手輕輕地將肋骨折彎,你會感覺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彈性。
(2)思考問題:骨為什么具有這種物理特性呢?骨具有什么成分和特性呢?
2.做出假設
(1)材料:骨是由大量的活細胞組成的,大家知道活細胞的成分中既有有機物又有無機物。那么我們可以作出的假設是:骨的主要組成成分是鈣(無機物)、有機物。
(2)依據這些事實做出假設:
3.設計與實施方案
設置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
(1)實驗組:取魚肋骨共2根,并將魚骨清洗干凈;將一塊魚骨放在稀鹽酸中浸泡20分鐘,將浸泡在稀鹽酸中的魚骨取出,用清水洗凈;
(2)用酒精燈燒另一根魚骨,燒2-3分鐘,用酒精燈燒的魚骨用解剖針敲擊,用稀鹽酸浸泡的魚骨對折彎曲,另一塊敲擊且彎曲;
(3)對照組:再取魚骨1塊,不做任何處理與實驗組進行對比。
4.表達交流
向全班同學匯報本組進行科學探究的結果,展示實驗處理材料。
5.得出結論
骨是由(有機物)和(無機物)兩種成分組成的。
6.拓展提高
八、課堂總結
1、骨中能夠燃燒的物質是什么?這種物質保證了骨有什么特性?
⑴ ????????????????????????????⑵
2、骨燃燒后的剩余物質是什么?這種物質保證了骨有什么特性?
⑴????????????????????????????⑵
3、骨浸泡在稀鹽酸中,被溶解的成分是什么?這種物質保證了骨有什么特性?
⑴????????????????????????????⑵
4、骨浸泡在稀鹽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質是什么?這種物質保證了骨有什么特性?
⑴?????????????????????????????⑵
5、綜上所述,骨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__ 組成。
九、效果評價
十、課后反思
本實驗操作簡單,但實驗結果解決了學生在記憶中易混淆的知識。為了更清楚的觀察到實驗現象,煅燒的骨選用細而長的薄片,脫鈣的骨也選用細長的魚肋骨。這樣效果較好,還可以節省時間。骨的脫鈣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在課前事先讓學習小組的組長提前浸泡魚骨,以便及時觀察。在學生做實驗前,我還指出了本實驗的注意事項如怎樣正確使用酒精燈,不能直接用手去觸摸浸泡在鹽酸中的脫鈣骨,以防灼傷等等。之后我設計了課堂總結環節及時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同時,讓學生對自己的課堂表現進行了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