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萍
語言是人們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和最佳期。在此時期,如果教師和家長能給孩子以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將會給他們以后的語言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那么,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呢?
一、利用直觀形象的玩、教具,激發幼兒想說的愿望
用直觀、形象的動植物標本、玩具、頭飾,能引起幼兒觀察的興趣,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把看到的現象用語言表達出來。因此,教師在活動中,應齦據幼兒喜歡表揚,喜歡小禮物、小獎品的心理特點,用鼓勵的方法讓幼兒產生說的欲望。在課堂上,教師可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具和小獎品實施教學。如在認識“家禽家畜”時,讓幼兒先觀察動物標本,當形象逼真的雞、鴨、鵝、兔等出現在幼兒面前時,幼兒盡顯出了一種喜歡小動物的情感,觀察時注意力格外集中。在引導幼兒觀察以后,教師可要求幼兒按觀察的順序有步驟地講述各種動物的特征。如鴨子“扁扁嘴巴,會游水,會捉魚”,連很難理解的鴨子腳上有“蹼”也在對比中講得很準確。教師還可針對教學內容,制作小魚、小鳥、小青蛙等紙偶。幼兒在講述時,誰答對了小動物的特征,教師就獎勵他一個紙做的小動物,這樣就大大激發了孩子的表現欲望。
二、創建寬松的環境,提供幼兒敢說的機會
在集體活動中,總有個別性內向的幼兒,不敢回答問題,更不要說在活動中展示自己。因此,教師要多為幼兒創建寬松和諧的環境,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逐步消除幼兒獨立表現的恐懼,讓幼兒試著說,增強幼兒大膽表現的欲望,使幼兒敢說。首先,教師要利用與幼兒接觸的機會,多與不愛說話的孩子交談,促使孩子說。如:“你家里有什么人?”“爸爸在哪兒上班,媽媽呢?”“早上誰送你來?”“你回家最喜歡干什么?”等問題。或者請孩子講講他聽過的故事、新聞或者是看過的動畫片、圖書等。同時,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幼兒說話。其次,教師要經常組織幼兒進行才藝展示,為幼兒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對于膽小的幼兒來說,面對集體的關注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能讓其在陌生人或眾人面前大膽講話,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飛躍。所以,在游戲活動中,教師要多設計一些合作性游戲,在合作中促使這些孩子積極參與。多關注這些孩子的一舉一動,對孩子的進步,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用信任的目光看著他,用溫暖的手握住他,他就會多一份勇氣。幼兒漸漸地會變得勇敢、自信,敢于說話,敢于展示自我,從中培養和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抓住契機,培養幼兒會說的能力
在幼兒樂于說、敢說的基礎上,教師就要引導幼兒說好話,也就是把要說的話講清、講完整、講得生動、貼切些。在日常生活中,如秋天來了,帶幼兒散步時,讓幼兒觀察各種樹木、花草的變化,使幼兒在觀察、議論、想象中及時地用語言表達出來,發展其語言表達能力。如在教學:哪些東西能溶化?我先讓幼兒把一些能溶化的物質如糖、鹽和一些不能溶化的物質沙子、石子同時放在一盆水中,先用筷子攪一攪,然后再撈一撈,讓幼兒觀察并說出哪些東西不見了?為什么?再用幾種不同的方法實驗,讓幼兒說出實驗的方法、步驟,以及各種東西在不同條件下的變化過程。這樣持之以恒,孩子的語言慢慢地就會完整流暢起來,思維能力也相應地得到了發展。
幼兒語言能力是在運用中發展起來的,教師只有多方重視,訓練到位,激發幼兒說話的興趣,為他們創造說話的環境,使他們敢說、想說、喜愛說、有機會說。這樣,才能使幼兒逐漸積累起一定數量的詞匯,拓寬思路,幼兒的語言表達才會豐富起來,并變得靈活、生動、準確而充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