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南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湖南長沙 410205)
六年制公費師范生是湖南省農村小學教育事業中的新增力量和師資保障,教學認知與教學能力的養成對于六年制公費師范生的培養來說至關重要。《兒童舞蹈創編》作為一門特色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側重于舞蹈編創專業領域知識的教授,與師范生教育的培養目的大相徑庭。因此,本文立足于“師范教育”背景下,探討“師范性”在專業技能課程方面滲透的重要意義。
首先,六年制公費師范生的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關系等方面都應區別于非師范生的教育。《兒童舞蹈創編》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分析舞蹈作品與創作舞蹈作品的能力,而因此認為習得專業領域知識就等同于掌握教學能力和勝任教學工作的觀點有些片面。由于舞蹈普及教育不需要專業化,因此對于教學內容及教材應該具有針對性,而不應該生搬硬套專業舞蹈教育模式[1]。如果學生不能在課程實踐中探索,準確把握師范教育的教學理念,就會與師范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相脫節,最終導致學生今后面對新型課堂無所適從。
其次,六年制公費師范生的培養需要避免將學生置于“既不師范,又不專業”的尷尬處境。《兒童舞蹈創編》課程內容的教學重點是以教授兒童舞蹈創編的專業基礎知識與培養創作兒童舞蹈作品的能力為出發點,提升學生創造性精神。可以看出,其課程教學缺乏師范意識,偏離了師范學院辦學目標及發展軌道。其實對已步入教學崗位的師范生而言,需要創作兒童舞蹈作品的機會不多,多數時間以課堂教學為主。因此,在基礎教育改革浪潮的今天,六年制師范生在具備專業能力的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強化教育教學能力。
最后,六年制公費師范生教育應突出“師范性”的獨立品質。雖然《兒童舞蹈創編》突出以兒童作為舞蹈創作對象的特點,但課程的知識架構基本借鑒、參考專業藝術院校舞蹈創編類課程的內容設置。這使得現階段課程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方面披上了“舞蹈專業化”這層外衣,導致其“師范性”教育特征不鮮明。舞蹈素質教育尚未納入義務教育的范疇,且舞蹈課程還未進入到中小學課程設置階段,因此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是,作為農村小學教育事業的師資力量,今后面對小學開設的舞蹈課程應該教什么?以及如何教?
“師必出于師范,欲教育普及國民而不求師則無導。”作為重點培養師資的師范類院校,承擔著培養“普及教育型”教師的培養重任。因此,課程中秉承何種教學理念對于學生今后從事教學工作至關重要。
首先,《兒童舞蹈創編》課程以提升舞蹈創作專業技能為側重,主要教學目的是通過理論聯系實踐使學生掌握兒童舞蹈創編的專業基礎知識與作品編排能力。這一教學理念的問題在于忽視了“師范性”的特點在課程中的深入滲透。對于六年制公費師范生的培養來說,專業技能固然是學生今后步入教學崗位所必備的基礎能力,但課程的設置不能以“學科本位”的理念為主導,強調學科專業知識的傳授,從而在課堂教學中忽視對師范生的“身份認知”。其次,師范生在課上學習大量的專業技能知識,潛移默化下形成的是專業化教學培養模式的思維定式,而這一思維定式并不能適應往后的普及型教學工作。因此,如何在課程中灌輸學生教育教學的認知與理念,是六年制公費師范生《兒童舞蹈創編》課程改革和避免“專業化”的先決條件之一。
《兒童舞蹈創編》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專業化舞蹈的教學模式為架構的,其設置在形成學生教學思維方面則毫無作用,從而導致學生無法勝任今后的教學任務。《素質教育舞蹈》是著名舞蹈家、教育家、美學家呂藝生教授在素質教育與舞蹈美育領域的研究成果,它提供了面向全體學生的舞蹈普及教育教學的思考新維度。該課程一反專業知識單純與平面傳授的傳統,注重內在聯系與整合中融會貫通的立體式教學,并通過立體化的、高度綜合的學習,在主觀能動性的自覺狀態中獲得一切人所需要的素質要素[2]。將此教學理念融入六年制公費師范生的《兒童舞蹈創編》課程中,以輸出多維度《素質教育舞蹈》的教學理念為導向,培養學生創新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并突出“師范性”的特征,避免日后在教學實踐中照搬專業化的教學模式。
《兒童舞蹈創編》課程改革的關鍵不是摒棄或是去簡化課程專業技能的內容,而是對教學模式——“專業化培養”進行“普及教育型”的承接與轉化。因此,課程改革的核心應集中體現其教學性質。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將兒童舞蹈作品創作轉換為教學課例的設計,將學生當作素質教育舞蹈教師,活躍在新型的課堂教學中。在培養學生創新等綜合能力的基礎上,重點突出學生的教學意識與能力,從而達到國家對于新型教師的要求。
國家素質教育方針的全面實施,對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運用綜合性原則提出了要求。素質教育舞蹈不是純技能化教育,而是以培育普通人所應具有的素質為主要目標的教育[3]。筆者認為,《素質教育舞蹈》能夠改善師范院校專業課程中只偏重專業技能知識教授的問題。第一,其課程以學生為主體,從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角度出發。第二,課程包容性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將不同類別的學科知識與舞蹈知識相結合。第三,可加強各個學科與不同類型舞蹈課程之間聯系的紐帶。課程的綜合性利于改變課程教學過于強調技術技能,淡化專業界限,加強學科間的聯系,從而保證學生全面、均衡、富有個性地發展。《兒童舞蹈創編》課堂中引入呂藝生教授的《素質教育舞蹈》的教學模式,能夠指導學生充分運用自身專業技能與知識架構,將其轉化為知識點運用于新舞蹈教學課例設計中。這種方式既能改善課程內容過于專業化的問題,更凸顯師范教育培養中“師范性”的特點,又能讓學生從多維度認知舞蹈普及教育,適應今后的中小學藝術新課堂。
《兒童舞蹈創編》課堂中引入《素質教育舞蹈》的模式,不僅能夠保障課程原本的培養目標,同時也兼顧了相應的教學能力的培養,更讓學生體會到身為一名教師職業的神圣使命。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應是教育教學工作的責任之一,樹立重視傳統舞蹈文化,自覺了解,甚至傳承舞蹈文化的觀念。以傳統舞蹈文化獨特的呈現方式,實現青少年對文化多樣性和差異性的理解與認知[4]。《兒童舞蹈創編》課堂中,可引導學生關注所在地的區域文化及地區舞蹈文化,并結合相關知識設計彰顯不同文化層面的以舞蹈為載體的素質教育教學課例。比如,運用湖南省江永縣的女書文化,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教學課例設計的主題內容。教學步驟先通過簡單摹寫女書文字,啟發學生對女書文字的形態特征與書寫特點的探索;然后在老師指導下運用舞蹈肢體語言的造型性與動態性讓學生進一步發現和創造動作與女書文字之間的關聯性,對女書文字的美感有直觀且深刻的感知,同時了解湖南江永縣女書文化的相關歷史與知識。
課堂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不同學齡層的教學對象,在設計素質教育舞蹈課例的教學內容上做出相應調整。例如,圍繞以女書文化為主題的教學課例,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可以通過舞蹈語言了解女書文化中的禮儀性、傳承方式和教育意義;高年級的學生則可用小型舞蹈劇或音樂劇為載體來呈現女書“哭嫁歌”等內容。
總而言之,在《兒童舞蹈創編》課程中學生除了將區域文化或其他學科中的知識點有機融合至課例設計中,更應該在課堂中模擬課例完整的教學過程。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訓練學生自身的創作能力、教學能力,了解課程的多元價值,接觸專業技能課程學習以外的舞蹈種類與文化知識;還擴寬了學生對于中國舞蹈文化了解的深度與廣度,并深刻感受到中國舞蹈文化的源遠流長與深厚底蘊。與此同時,這一價值理念也會通過學生在今后的教學崗位中得以良好的延續。
“師范教育”背景下的《兒童舞蹈創編》課程應該延續培養新型優秀教師的責任。課堂中運用素質教育舞蹈課的教學理念,結合教育與創作實踐,傳遞普及教育的新觀念,培養新型普及教育的師資,豐富有關“民族文化”的課程課例,形成并出版具有區域文化特色的普及教育方向的教材。《兒童舞蹈創編》課程的改革集成創新出服務于未來的美育課程,給學生傳遞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宏闊的國際視野與兼容并包的思想,最終致力于培養出優秀的普及教育型的師資預備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