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彬
(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范崗初中,安徽安慶 231460)
在信息化產業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在加快我國工業化建設進程的同時,將其實踐于教育教學領域,不僅有效地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與此同時在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和職業技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也由此成為了現階段教育工作者開展課堂實踐教學的主要手段。與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相比,“混合式教學”理論基礎來源于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和學生主體地位,在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的相互融合不僅能提高課程教學效果,與此同時它作為一種創新性教學手段它更加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
初中階段是學生思維觀念、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但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化發展,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效開展語文教學,也是現階段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巨大挑戰,究其原因不僅是因為學生本身正處于易受網絡影響的年齡階段,最主要還要因為當前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面臨如下挑戰:
(1)語文教學工作“重理論、輕實踐”。縱觀當前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始終受傳統應試教育教學理念根深蒂固的影響,“重理論、輕實踐”現象始終未能達到有效處理,長此以往不僅導致學生對課程的認知始終停留在認知層面,而未能將其轉換到學生日常行為中,達到“外化于形”,最終在影響整體課程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同時,給學生發展也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2]。
(2)學生學習興趣度難以被激發。新課程教育體系改革下,學生課堂教學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對教育工作者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具有一定影響,而在當前語文教學過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始終采取傳統單一化的教育教學模式,長此以往不僅極大地降低了學生學習興趣度,甚至還導致了學生抗拒心理和抵觸情緒的產生,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與初衷相違背。
(3)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弊端影響愈演愈烈。在信息化產業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雖然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但任何事物的出現往往都具有兩面性,對于中學生而言,由于他們缺乏一定的判斷力和自控力,在面對有著巨大誘惑力的互聯網,學生沉淪顯現屢見不鮮,長此以往不僅不利于學生正確道德觀念的形成,甚至也給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造成了巨大阻礙,給學生的整體發展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3]。
教育教學理念的先進性、科學性和合理性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對教育工作者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有著重要影響。但經大量教研數據分析可知,在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仍有部分教育工作者秉承著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重理論、輕實踐”教學局面始終未能得到有效解決,長此以往在影響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效率的同時,給學生的整體發展也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4]。為從根本上改善當前教育教學現狀,教育工作者需從根本上摒棄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對學生課程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視度,規避“假大空”問題的產生。除此之外,單一化、封閉式道德教育教學模式的實施,降低學生學習興趣度的同時還增加了學生抗拒心理和抵觸情緒的產生,為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教育工作者可將教育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打破傳統教育教學的局限性,在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認知和理解的基礎上,為其學習能力的良好提升奠定基礎,與此同時教師還可將教學工作延伸到網絡之中,借助這種學生廣泛喜愛的教育教學手段來進行課堂實踐,為學生全面發展教育教學目標的達成創造良好條件。在進行古詩《赤壁》課程教學過程中,傳統應試教育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往往按照“帶領學生朗讀——講解課文注釋——讓學生進行背誦”的教學順序,導致學生只知所以然不知其所以然,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為此在新課程教育體系改革下,在課堂開始前,教育工作者可搜集關于這首詞創作的歷史背景、文化典故,并通過多方面收集一些蘇軾的生平歷史,從而在講解課文內容本身的基礎上,將整理的資料進行講授,在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基礎上,也為其自身思維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礎。
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在提高學生課堂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但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由于互聯網的使用往往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影響,會危害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給教育工作者教學活動的開展帶來一定難度。故此為從根本上規避上述問題的再次發生,降低語文教學工作者教學工作開展難度,提高其教育教學的有效性,一方面教育部門需充分認識到新媒體來臨給學生帶來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并通過加大對網絡教學平臺的監督力度,優化新媒體的資源配置,從而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還需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對網絡教學平臺中的虛假信息進行不斷凈化,并且在不斷強化學生認知力和信息判別能力的基礎上,為預期語文教學工作效益的實現奠定良好基礎。如在進行《偉大的悲劇》閱讀教學之后,教育工作者可根據文本教材教學內容,向同學們推薦主旨相同或同一作者文章,例如教師可向學生們推薦《日出》, 通過讓他們對兩篇文章進行對比分析,以此來強化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還能有效幫助學生積累大量閱讀經驗、素材,為預期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打下堅實基礎。
2.3.1 課前預習階段的實踐策略
在授課方案制定過程中,方案制定的科學性、合理性與否對課程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具有重要影響,為此教師們需根據以往教學經驗,在結合現下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錄制相關模塊化視頻并上傳到網絡平臺讓學生在預習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可隨時隨地對知識進行鞏固,并通過設置課前測試題來了解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掌握度,由此在確保課堂教育教學工作有效落實的同時,提高課程教育教學成效[5]。除此之外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和學生還可通過借助網上教學平臺來實現互動教學,由此在打破傳統教育教學局限性的同時,保障了學生自主性的充分發揮,最主要的是學生們可隨時隨地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得到針對性地輔導和幫助,由此為她們自主探究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打下了堅實基礎。
2.3.2 課堂面授階段的實踐策略
傳統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不僅降低了學生課程學習興趣度,還對他們的成長和發展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課堂教學,是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師對當前教育教學模式所做出的戰略調整,具體而言在面授階段,為確保新的模式效益的最大化發揮,一方面教師需從教學過程中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任務完成度,并進行針對性地檢查和分析,發現相關問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教師們還可借助多媒體軟件,通過創設富有情境化的教學內容,在引發學生進行自我思考的同時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而后通過情景對話、角色扮演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在進行《濟南的冬天》課程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可利用當前先進的多媒體技術,通過播放有關濟南冬天的音樂和視頻,給予學生視覺和聽覺強烈沖擊的前提下,使其去充分感知冬天的濟南夜晚的靜謐和和諧,以此來加深對課文內容的記憶和理解,此外在課堂開始前,語文教師可通過詢問學生一些教學問題——“濟南冬天中最吸引你的地方”“濟南冬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便于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探索,在確保其自身主體作用充分發揮的基礎上,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2.3.3 課后鞏固階段的實踐策略
新模式的課堂教學,與傳統面授教學最顯著的不同之處是,“混合式教學”打破了傳統教育的局限,即在課后復習鞏固階段,學生們可在教學平臺中通過學習教師補充的閱讀材料(包括音頻視頻等內容),有效地拓寬自身視野,加深了對相關知識的記憶和理解[6]。
由于受傳統化教學理念、單一化的教學手段以及不良網絡信息的影響,新模式的語文教學工作始終難以落實到位,鑒于此摒棄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優化教育教學手段與教育教學資源,加強與家長的交流,是現階段語文教師工作的主要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