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吉/吉林師范大學
經學泛指先秦各家學術要義的學問。經學是中國古代學術的主體,蘊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傳統學術思想的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些人認為經學因秦代焚書而中斷甚至滅絕,焚書此舉對儒學雖造成致命打擊,但不代表經學就此斷了。秦代經學是原始經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對漢代經學的建立產生了重大影響,是漢代學術文化的象征。先有先秦塑形,后有漢代蓬勃。研究經學,就要研究經學在秦至漢代歷史過程,這是經學即儒家經學登上歷史舞臺到蓬勃發展不可或缺的過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憑借強大實力統一全國,建立起以中央集權為核心的封建專制國家——秦朝。剛剛統一六國的秦國并不是國家安定、朝政穩定,在經濟、政治、文化上的實行的改革也并不理想,秦始皇為了長久的統治國家,維護國家利益和加強中央集權,不僅在法律上制定嚴苛的條律,也想要在思想文化上可以統一,統治人民。而奉行法家的思想和治國理念,并聽從李斯建議——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而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史記,以及非博士官所職,天下藏有《詩》《書》等,皆燒之。秦始皇將那些與政治理念不合以及威脅到法家學術的“無用”書籍禁止并銷毀。據《史記》記載:“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蔚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秦始皇實行焚書,其目的是想通過焚書禁止儒學,推崇法家,以法家為尊,實現思想專政,從而達到鞏固中央集權,加強君主專制。秦始皇的這一極端專政殘暴的行為,并沒有達到目的實現統一思想,反而造成學士們的不滿、統治階級的動蕩,加速了秦朝走向滅亡的步伐。
經學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秦代經學的遭遇在經學發展歷程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影響。秦代焚書的實質可以說是一場統一思想的運動,秦始皇知道即使在政治、文化上實施了統一的政策,但是如果思想不統一,則人心混亂、舉國不定,并不利于秦國統一發展。經學就是在這場焚書運動中受到巨大創傷,六藝幾經毀滅,對后世學術傳承有極大的負面影響,對很多儒學學士們也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雖然經學在此運動中慘遭“滅絕”,但并不是就此中斷。第一,根據《史記》記載,雖然秦始皇奉行法家思想,但追求“太平”的治國理念,和對禮制習俗的規定遵循一定的價值規范,都體現著儒家思想。第二,朝廷禁書焚書但允許博士掌握收存,據《史記》記載,博士儒生適時可以用經學參與議政;第三,民間學者有傳播、改良儒學;第四,焚書的最終目的不是消滅儒學,而是想讓天下人因恐懼而緘默,禁絕一切非法家思想,廢百家之言,以達到思想上的專制統。由此可見秦始皇并非要徹底滅絕經學,而是走一條他認為符合國家發展的治國之路,即使這條“道路”推進了秦國的滅亡。
秦代焚書一舉對文獻典籍的傷害是不可磨滅的,但使學士及后人更加珍惜經典書籍,對漢代發展儒學起到推進作用,對后世學術思想的影響也是巨大而深遠的。
經學始于孔子,產生于西漢,以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為標志。
秦帝國在公元前206年滅亡,此后楚漢之戰,使一切處于混戰局面中,而此時的經學也處于艱難環境中。西漢建立之初漢帝思考長治久安之策,提倡與民休息,提出道家無為政策,在當時是有效果的并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取得一些成功。但隨著國家各方面需要繼續發展,“無為而治”的政策已不滿足當時的發展要求,各種問題接踵而至,尤其是對國家中央集權的權威造成威脅,特別是在漢景帝時引起的吳楚齊國之亂。但,即使在西漢初奉行道家的環境背景下,儒家經學的勢力和影響已在悄然發展。而漢武帝為適應“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和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公孫弘的建議設立太學,設五經博士,經學日益興盛,并且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提倡儒學治國方略,結束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就此經學在漢武帝時期一躍至百家之上,處一家之尊。
經學在西漢建立之初并沒有得到重視,本著對儒家“不可進取,但可守成”的態度,但隨著儒家學士不斷吸收各家精華,改變儒學只重視仁義道德之面,逐漸符合治國之術,儒學才發展起來,經學才得到重視。經學之所以在漢代復出并得到發展,其一秦朝時期的儒學典籍的幸存。《史記》有記載,秦代焚書只將官府儒學書籍銷毀,民間禁止傳誦,文獻典籍并非全部毀滅;其二在于漢初相對寬松的政治環境和學術環境。漢初因長年戰亂,需要休養生息,因為沒有這方面的絕對控制,學士們有相對的自由,儒學漸漸興起;其三西漢建立之初百廢待興。漢武帝認為實現國家大一統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統,因此廣招人賢進言獻策。漢朝是經學發展最興盛的時代,經學廣泛地、深遠地根植于漢朝這個時代,經學思想深深地融合在民眾之中。
經學不僅僅是先秦各家學術要義的學問,它對漢代的政治影響是巨大的。經學在經歷秦代焚儒,還可以在漢代復興,也是因于漢帝吸取秦代滅亡的教訓,相對寬松的環境,才使眾多學派得以復興,統治者從漢高祖到漢文帝、漢景帝甚至漢武帝,都在尋求可以長治久安之策,所以眾多學派中儒家、法家、道家、陰陽家等幾個影響較大的都在迎合漢帝的想法,在這樣的情形下各家相互融合,取其精華,吸收百家之長,最終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開創了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局面,解決了意識形態統治的問題,成為兩千多年封建主義的主導思想,也結束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漢代經學的產生,對后世各朝代以及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因此經學在后世以其他形態繼續傳承著,如魏晉玄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等,都是經學在每個歷史時期適應當時朝代政治意識形態發展需要而變化的。漢代經學的產生以及傳承,帶來的不僅僅是每個時期的歷史政治思想意識,也不僅僅是自身所蘊含的經典哲理,最重要的是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精華和文化價值,賦予當時時代文化傳承的使命。
經學經歷著秦代焚書幾近滅絕和漢代波折復興,經學所產生的影響并不是一面的,即使經學有帶來消極的一面,但依舊能經久不衰傳承兩千多年,就足以看出經學的包容精神。在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發展中,經學總結經典的圣人之道,代表著我們華夏傳統文明的根源,包含傳統經典的價值。作為當代中國人,要具有民族文化之根脈,我們就要真正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學習、批判地繼承與發展經學的內涵。經學代表的不僅僅是各王朝的起滅,經學是中國的文化基因,它的本身就是見證每一次民族文明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