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敏/山東財經大學燕山學院
第一,教育方式單一、課程模式陳舊。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程的開設主要面向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教學模式大多以課程講解為主。可見,其缺乏必要實踐意義,進一步致使學生對課程的認識、興趣不足,甚至對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課程表現出“選修”的態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沒有充分發揮,甚至被弱化或者缺失。這嚴重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教育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的正確思想意識觀、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得不到深化。鑒于此,思政教育應精準定位自身課程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學方式的創新機制,大膽更換傳統的教學模式,加強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第二,教育內容籠統,缺乏人文關懷。人文關懷的教育理念更多要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思想,授課過程中要關乎學生的需求,尊重學生對教學理念的理解性差異。據調查顯示,學生思政課積極性有待提高,本科生在課堂上有過睡覺實例者高達52.9%,學生們表示要接受豐富的教育方法和內容[1]。可見,思政課書本知識的講解應該加強創新教育。鑒于此,在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深入學生的實際,加入當下學生喜聞樂見的社會思政案例,引發學生探討學習的興趣。另外,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應該做足課前調研準備,針對問題,精準幫助。
第三,教育力度薄弱,監督檢查缺失。首先,各高校都設有相關教務系統,來加強學生的課程教育,但是在正常的上課效率考評等問題上卻差強人意,主要是監督檢查的主體模糊不清,缺乏較系統的監督考核部門及貼近學生上課效率的檢查機制。其次,思政教育力度也有待提高,一些高校的思政課教師數量比重不足且排班較多,有的教師身兼數職,科研與講課沖突較大,有些學校輔導員與學生數量的標準比例不合格,遠超出1:200的標準,更嚴重的是非思政專業的教師則被雇傭上課。這使得思政課的教育效度整體呈不高態勢。
第一,立德樹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樹立健康人格。大學生步入大學校園,在青春年華時及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學生以后自身心理健康發展、分析心理健康問題等思想意識上有積極影響,且對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形成有促進作用。另外,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促進學生道德意識的培養。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是培養大學生思政課的主要方式。通過傳授積極正確的觀念意識,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德育觀,樹立誠信意識,為學生道德的培養奠定基礎。
第二,教育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有利于促進當代教育事業的深化與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是當代大學生在校接受的必修課,主要以理論課程講解為主,以教師、輔導員引導、校園文化熏陶等教育方式為輔。而這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一程度上有利于完善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創新創業教育”等課程的教授可以加以引導,有利于學生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樹立良好的職業素養[1]。
第三,社會穩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即將步入社會的新青年打好心理健康發展的“預防針”,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健康人格,一定意義上有利于社會、人文的和諧發展。剛步入大學校園生活,學生的價值觀念發展不完善,心理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而學生步入社會發展后,隨著人際交流的頻繁以及處事模式的不成熟性,極易導致大學生心理出現偏激、扭曲等問題。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發展提供契機,為學生順利適應社會生活打好基礎。
精準扶貧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國家發展的新時期、新進程中提出的新戰略扶貧指導思想,它是我國現階段扶貧攻堅的關鍵舉措。其內容體系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即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2]。
第一,精準識別。它是實現精準扶貧政策的基本前提。通過對幫扶對象界定的清晰,根據識別標準,從而確定真正貧困村、貧困戶。
第二,精準幫扶。它是精準扶貧的關鍵。通過精準識別,將幫扶對象界定清楚后實施幫扶措施。然而,中國致貧的原因多樣復雜,因此選擇的幫扶措施也應精準到位,對貧困者的幫扶是“授之以漁”還是“授之以魚”,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第三,精準管理。這是精準扶貧的保證。即對農戶的信息管理運用數據平臺做到動態系統管理,使得扶貧個人信息真實、可靠、管用;扶貧操作要陽光下進行,即公開、透明、接受監督批評;扶貧事權管理應該明確到位,實現各職權責明晰、分工到位、工作高效。
第一,精準識別“特殊”學生,開創具有人文情懷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學生信息調查。學生基本的信息調查有利于及時發現“特殊”學生,利于排除問題。這可以通過深度訪談法、抽樣調查法等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此外,可以借鑒“精準扶貧”模式中對被教育管理者建檔立卡工作,來建立學生個人的動態系統檔案,通過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心理測試、思想政治考試、師生評判等綜合打分,保障學生的思想意識、心理狀況呈良性發展。
創新識別方式。學生思想教育不僅僅是任課教師、專職輔導員老師的工作,此外,學生宿舍舍友、家長等人群也應與學校保持聯系,保持雙方信息溝通,深入了解學生生活等近況,目的是發現學生問題,做及時處理。此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還應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的宣傳,比如設置動態的校園媒體播報板塊、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學生會及時發放思政宣傳單、輔導老師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傳播思想政治資料等方式,對學生思政教育精準發力,從而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促進學生積極的身心發展。
第二,創新多維精準的思想教育工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應發揮精準化幫助教育。在現實教育中,一些學生遇見煩惱,不知道具體通過什么渠道、采取什么方式解決自身壓力。調查顯示,學生遇見苦楚第一個求助的對象為校外非學生群體,占比近30%,而求助教師、宿舍同學占比分別為4.9%、11.4%[1]。可見,學生遇見煩惱、苦楚時對求助對象的界定更多傾向于校外人員。因此,從幫助學生解決困擾、教育起擁有積極心態等方面,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發揮多維度的教育思想,不僅僅發揮教師、輔導員的引導教育工作,還應該摸清學生的心理訴求,應對不同學生的訴求方式,比如,思政教育的個人測試幫扶app、校園思政教育宣講會、校園一對一思想幫助理療等等,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訴求,有多種選擇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另外,從幫扶形式上,學校也應該摸清學生的社會人際關系,主要是動員學生家長及時與學生、學校保持溝通交流系統。
第三,加強學生思政教育精準監督管理工作。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應該做好學生后期教育的摸底排查工作,即做到精準的監督管理工作。只有這樣,學生的自我積極意識才能徹底“生根發芽”。加強學生思政教育精準監督管理工作主要體現在:一是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摸底考察工作,從書面等文字測試中發現問題學生,做及時管理、教育;二是要加強一對一的溝通交流工作,輔導員、老師可以運用深度訪談、隨機抽樣調查了解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心理健康狀況等,再者還要發揮班委、學生會的溝通交流工作,保障學生之間的必要聯系,從而做好筆錄。三是要學校做好學生的相關信息化管理。對學生的思想發展意識做好動態的信息化管理、評估等工作,建立思想、心理意識預警線,對部分問題“邊緣化”學生及時關注、教育,從而降低危險系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