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萍/安陽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
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術人才的搖籃,也受到了國家社會的足夠重視,為國家培養技術型人才的同時,不但為國家經濟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也增強了社會工作者的勞動素養。在高職教育迅速發展的時期,大學語文課程在培養人才方面顯得至關重要,語文作為基礎課程,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石,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科學設置全面素質教育建設,將大學語文和專業課程以及傳統文化相互貫穿融合。要抓住重點、求真務實、貫徹落實、統籌兼顧。我們要結合實際,構建一個綜合評價體系,有效系統的保障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在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落實。傳統文化需要發展和繼承,必須在繼承中創造。要革故鼎新、推陳出新,把文化的開放性和創造性重視起來,古為今用。發展文化的過程是連續的,要弘揚優秀文化、倡導人文精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確立科學標準,重視傳統文化的精髓。
語文課程設立至今,經歷了好幾個階段,它是提高當代大學青年語言表達能力的必修課。職業院校本就比普通大學院校少念一年時間,學校主要以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作為考量依據,所以很容易忽視了文化課程的重要性。在課時緊張的情況下,大學語文教學往往會被其他專業課程所代替,成為最容易邊緣化的一門課程。在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過程中,會產生重技能、輕人文的現象。大學語文課程首當其沖就是在這種教育模式下的犧牲品[1]。一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否優秀是他語文內涵的重要表現,關乎他的發展前景。作為一個中國人,現如今,一個從小接受母語教學的人,聽說讀寫是最基本的,到了大學乃至進入社會才發現,連基本的語文表達都有問題,很多學生有語句不順暢、邏輯表達不明確、用詞不當、不規范書寫、錯別字多等等錯誤,這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需要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從一段時期開始,大學語文的地位還不如其他非專業課程的重要,教師上課備課單一,流于形式,老師同學之間缺乏最基本的互動溝通。語文教學基本都成為了公開課,教學質量不高、效率低下。學生課后沒有對課程的后續學習,得不到重視。大學語文的老師很多都不專業,專職語文教師很少,兼職教學大量存在,這些教師在高校教師隊伍算是弱勢群體,師資方面比較薄弱。教材作為重要因素,在高職院校中,大學語文的教材種類也各有千秋、良莠不齊,而要挑選出適合高職學生,在這繁多的教材中要篩選出與課程最匹配最優秀的課本,還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對大學語文課程及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不重視與輕視,覺得這是一門無關緊要的選修課,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認真聽講并積極思考回答問題的學生一般少之又少。教材的枯燥性,古文就占了大多數篇幅,更使學生覺得索然無味,失去了探索學習興致[2]。
在國外,有越來有多的外國友人開始學習漢語,逐漸興起的漢語浪潮,參加漢語考試的人也越來越多,國內大學語文課程的低迷與國外漢語熱的形成產生了強烈的反差與對比,經過比較更加凸顯出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的緊迫與危機感。國內大學的形式目前來看,高校教師學生普遍都存在問題,普遍低下的國人語文綜合素養,急需得到足夠重視。
當代大學生所具有的基本語文表達能力,主要是針對漢語言文學的想象力、閱讀理解能力、表達力、創造力、鑒賞力、判斷力等,擁有這些能力可以增強學習生活的實際質量和適應性,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語文素養的高低會對工作效率和學習產生直接影響。高職教育要從一開始的技術應用人才轉型到現在的高技能實用人才,雖然看起來在不斷改變提升,但是核心宗旨還是沒有改變,目標還是把學生培養成專業技術人才。這樣往往為了擁有過硬的技能型技術而忽視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取得實際成績的同時,沒有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內心就會變得很匱乏。在進去社會面對真正問題的時候,就會不知所措、彷徨無助。我們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是不無道理的,事實就是如此,當人們急于求成的時候,會忽視內心的發展,整個人變的浮躁,只有不斷的充實自己,學習進步,做一個全方位人才,才有底氣做事[3]。大學語文教師就是要在短時間內把學生培養成一名善于自省,博學多才的人,這都是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傳承的精髓。
未來生活的每一步都離不開中華優良傳統文化的支撐,當學生畢業,尋找工作,求職招聘,都需要語文知識作為鋪墊。在這個時候,作為一個全方位綜合性實用人才就比單一的專業技術讓人才占許多優勢。大學語文課程的設立主要是為了讓高職學生領略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魅力,在這個過程中感受知識的力量,汲取語言文字帶來的養分和收獲,由內而外充實鍛煉自己,不是為了一味上課補課,走形式、走過程。古代中國詩詞文化就是作為大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素質修養的最佳承載物,學生如果具備古代詩人所體現的內在涵養、風度情趣、獨特的氣質以及不拘一格的風度,這種雅致的人才就是現代大學生的榜樣與楷模[4]。
增強師資力量水平的提升,嚴抓科研教學質量,設立專門高效的教學團隊,保質保量完成教學成果。專業教師要認真備課,專題講解,在上課的過程中加入趣味性和豐富的互動,力求給學生帶來精彩的課堂體驗,讓學生達到從不重視、排斥,到主動認真聽講、主動完成思考、主動課后習題的轉變。最后取得一個較為滿意的成果。
為了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必須要對大學語文原有的教學模式做出改革。大學語文不同于其他課程,要體現出它獨特的人文精神和語言特征,憑借這個完成歷史、文化、精神領域的的統一,人文素養高一個臺階。大學語文教師要首先有專業的職業精神,以德育人,對于教學的模式要做出系統的概括,制定出合理科學的教學大綱,具備引領學生的探索求知欲,學習借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會辯論和分析問題。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要緊跟事實要點相結合,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熱切討論當下熱點,帶入到授課中去,增強趣味性。教學方法方面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表演,模擬情景劇,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提高獨立性。注重學生的性格培養,考核學生的時候要注意因材施教,模式多樣[5]。
總而言之,選擇好合適的路徑是大學語文改革的根本任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與新的教育理念相適應,要探索新的大學語文教學改革途徑,為了培養出順應時代發展的新型人才設立清晰有效地目標,將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大學語文貫通融合,讓高職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終生受益,對課堂認知從新定位,高職院校要貫徹革故鼎新的理念,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讓學生具有積極向上的人格品質和高尚健康的思想模式。大學語文人文精神的培養,是其他教育內容無法替代的核心,是營造社會新文明的關鍵所在。要摒棄傳統的大學語文教育理念,深化改革新的教育模式,讓改革融入高校,根植于每一個學生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