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薇/宜春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
本文將從人口老齡化趨勢簡要介紹、人口老齡化趨勢下養老護理新模式“居家式社區養老”中存在的缺陷和具體對策三方面出發對與宜春市人口老齡化趨勢下對養老護理新模式“居家式社區養老進行實際探究,希望能夠幫助相關人員順利開展其工作,幫助老年人口安度晚年,幸福養老,解決實際養老問題,促進老年人口繼續為社會建設發光發熱。
根據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數據,國務院辦公廳所發布的《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指導意見的通知》等系列文件中明確提出鼓勵養老機構及養老水平的提升,提升養老觀念和養老質量的提升,為養老服務構建出完善的預備隊,通過多種形式開展醫養結合服務。宜賓地區老齡化已經超過百分之十四,屬于老齡化較高的地區,宜賓市政府為了應對這種老齡化現狀,也提出了“科學規劃”“夯實基礎”與“服務提升”三方面措施以形成老有所養新格局。
但實際上,社區養老這一新模式比原有的養老模式更具備一定優勢,這種優勢并不僅僅局限于歸屬感、參與感和認同感,社區養老比起兒女供養,能夠在最大限度上幫助老年人解決生活問題,關懷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對老年人進行身心全方面照顧。社區利用社區自身所擁有的資源向參與本項目的老人提供服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原有的子女照顧不足之處,也能夠較強地適應人口老齡化迅猛發展的現狀。居家養老的社區服務,簡而言之也可以被稱為是“在家一樣的環境中對老年人進行實際供養”。
社區現有規模還不能完全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下養老護理新模式“居家式社區養老”進行完全支持,這就需要社區與其他社會力量達成共識,達成合作,在人口老齡化趨勢下養老護理新模式“居家式社區養老”方面進行一定聯系,但實際上,由于該模式在我國的實際應用仍然處于嘗試階段,這樣很多社會力量還對該模式知之甚少,因而也無法向社區提供完備的支持,因此,應該采取一定措施促進社會力量支持到位。
護工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導致可從事居家式社區養老的人員素質較低,這也直接制約了該養老模式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因此社區人員應該才采取一定措施促進人員素質提升。
有些社區所擁有的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無法承擔起人口老齡化趨勢下養老護理新模式“居家式社區養老”模式的實際實行,而有些社區則空有資源而沒有一定的資源整合力量與資源調動力量,這就導致在實際上該模式仍然無法得以實施,因此,應該采取一定措施提升本社區資源后備力量與資源整合能力。
老年人對于“居家式社區養老”的認識較為淺顯也是阻礙這一養老模式的重要因素,老年人根本不知道有該模式的實行,所以并未參與到其中;老年人認為該模式的實施是給社區增添麻煩,所以不愿意參加,這都影響了該養老模式的進一步實施,因此,社區工作人員應該采取一定措施提升老年人對于該模式的認知。
促進社會力量支持到位,首先是要讓社會力量對于該養老模式有一定認知,這樣才能夠讓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到該模式當中,要讓每一個人知道養老問題是不可逃避的問題,是與每個人的老年生活所息息相關的。在此過程當中,民政部門也應該積極承擔起信息平臺的責任,讓社會力量能夠準確與社區本身進行溝通。進行合作。社會力量的支持,也不僅僅局限于資金支持,還可以是人員支持和理論支持。
例如,以養老院這一原有的養老服務機構與社區達成合作為例,社區可以派遣工作人員到養老院與養老院的工作人員一起進行工作,并在工作之中對于護理方式與心理照顧等方法用進行學期。而在醫院與社區的合作之間,就可以讓社區老人定向治療和醫院醫生定期到社區進行治療咨詢等方式進行實際合作。在合作當中,應該保障資金透明、人員動向透明,不可以出現以權謀私等事項。社區人員也應該積極參與到這一養老模式中,為社區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提升從業人員素質,首先是要對現有從業人員進行一定篩選。在該養老模式下,從業人員一般為社區內部人員或者社區工作人員,這就無形之中用社區這一范圍為從業人員的素質進行一定限制。這就需要社區工作人員勇于打破該限制,利用競爭方式提升從業人員素質,對候選人員的經驗、理論、性格等從業素質進行綜合型考量,優中取優。
而當人員選拔完畢后,社區則應該向與本社區達成合作意向的養老院與醫院進行合作,提升從業人員的素質。由于老年人容易出現身體問題,因此從業人員也應該具備一定的醫護意識與醫護能力。
例如,在該養老護理模式中,社區工作人員可以對本社區從事醫護工作、養老院工作和個人護理工作的社區居民進行統計,在實際統計之中也應該對于他們的工作時間、工作情況、工作經驗和參與到該養老護理模式中的意愿進行了解,對于擁有參與到該模式意愿的居民,則應該積極的鼓勵他們參與到社區養護工作中的各個崗位,并根據他們的工作情況與工作時常發放一定勞動補貼。
提升社區資源后備力量,提升社區資源整合能力,首先需要社區人員對本社區的資源情況有充分了解。社區人員應該對社區內的可調動資金、可調動人員、醫護資源和其余社區基礎資源有一定統計,在實際統計準確無誤的基礎上才有可能保障社區資源應用到實處。
例如,在實際進行資源調動當中,應該實行專人專項負責制和資源調動公開化與透明化。當出現資源調動時,就應該將資源調動種類、規模、時間和負責人等相關信息張貼在社區布告欄處,并對相關信息進行記錄。負責人員要對該種資源調動進行負責,當出現問題時,則要對該負責人進行實際追責,按照出現問題的情況與種類對該負責人進行一定懲罰。
應該參考《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該法律為基礎,適當融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這些法律中充分規定了老年人的權益,或者涉及到了老年人相關的法律權益。且由于人口老齡化趨勢下養老護理新模式“居家式社區養老”這一模式是社區所承載的,因此也應該參考社區的相關法律,即《社區居委會工作實務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有關于對“農村”是否有能力承載起新養老模式的責任,則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在本文中暫不涉及。而在實際政策運用當中,還應該適當參考《社會組織法律法規與政策》,當社區這一基層自治組織參與到養老護理模式當中,其是否轉變其自身基層自治組織轉而為一種慈善組織,或者類似于養老院這一服務機構時,其性質的變化不屬于本文的探討范圍。在實際政策的制定當中,還可以參考居家式社區養老模式歷史悠久的英國,從而吸取一定陷阱的經驗,豐富我國當下的法律法規。
提升老年人對于該模式的認識,需要新聞媒體對于該模式進行一定積極宣傳,在宣傳之中也能夠對于該模式形成良好的輿論監督環境,從而促進該模式的進一步完善。社區也應該采取一定措施,對于該居家式社區養老模式進行一定的宣傳。
相信從促進社會力量支持到位、提升從業人員素質、提升社區資源后備力量,提升社區資源整合能力、促進有關支持力量的進一步提升和提升老年人對于“居家式社區養老”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