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暢 王 瑩/包頭師范學院
積極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界正在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積極的情緒和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及關注的中心之一。情緒對每個個體都有重要的意義。情緒是個體生命連續發展的動力核心。從心理健康角度講,情緒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也是個體行為的重要驅動力,它影響著人們認識活動的方向、行為的選擇、人格的形成以及人際關系的處理。
情緒管理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又是個體適應社會生活的關鍵機制。情緒也是一個調適系統,壓抑、沉溺或過度反應都會有問題產生。情緒管理研究真正興起,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情緒管理首先在發展心理學研究中受到關注,而后在成人心理學研究中也得到了普通重視。現在,情緒管理研究已廣泛涉及兒童、成人、臨床、健康、教育等領域。在當代積極心理學思潮下,情緒管理又有了新的含義。情緒管理不僅包括對消極情緒的排解,更是通過有效的方法,合理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總是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
情緒管理的內涵極其豐富。不同的研究學者從自己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如心理學家托馬森認為,情緒管理是人適應社會現實的活動過程,其適應性功能顯著;而馬斯圖認為情緒是服務于個人目的的活動,因此,其功效性功能突出。也有的心理學者認為以情緒的特征性功能進行界定更為確切,比如,多元智能理論提出者加德納把情緒管理和調節作為情緒智力的一部分。
情緒管理能力的界定正是源于上述不同的內涵。但把情緒管理能力作為情緒智力一部分的界定為更多學者所接受。情緒管理能力是個體遇到對個體發展不利的情緒時,積極尋找情緒策略,以有效的方式解決情緒不適的能力。
(1)情緒管理能力的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研究。這方面研究主要針對不同人群進行的。人群范圍較為廣泛。從知網1500條搜索結果中可以看到,研究人群涉及個行各業、各類人群。例如,趙卿等人在《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上對腫瘤科護士情緒管理的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
(2)情緒管理能力與其他因素的相關研究。例如,情緒管理能力與心理應對、人際歸因等的相關研究。張建明等人對皖北地區初中生情緒管理能力與人際歸因傾向關系進行了研究。徐有慶等人對農村大學生情緒智力與社交焦慮關系進行了探討。
(3)情緒管理的意義及機制和干預策略的研究。這方面的研究也較多。例如,趙燕等人對高職大學生情緒管理方法進行了研究;聶見飛在《慢性病學雜志》中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情緒管理進行了干預研究,等等。
(4)不同人群的情緒管理能力的研究。如教師、兒童、大學生、醫護等的情緒管理能力的研究。張雅茹等人在《現代中小學教育》對農村5-8年級留守兒童的情緒管理能力進行研究等等。
通過梳理以上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關于民族預科生的情緒管理能力的研究還很少見。尤其是針對這一群體的情緒管理相關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民族預科生是高校里一支特殊的群體。預科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層次,舉行預科教育的目的是通過預科階段的強化教育,使少數民族學生能夠順利的進入到高等教育學校的本科學習階段。新中國成立以后,各地陸續開辦一些民族學院招收民族預科生。我國目前有20多萬民族預科生。以包師院為例。包頭師范學院作為內蒙古地區的高校,每年招收40名預科生,以蒙古族為主,因此,每年在校的預科生共有200人。蒙古族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傳承下來了特有的人格特點,同時作為預科生他們既有著當代大學生具有的共性特點,又有著少數民族學生既有的特點。這使得他們在適應大學生活、處理人際交往上表現出了很多困難。這些困難最直接的反映在他們的情緒上,如抑郁、失落、愧疚、悲傷、憤怒等。如果這些消極情緒得不到有效的調節和控制,那么,對內傷害自身,對外影響人際關系、甚至傷害他人。同時,更多的快樂、幸福的積極體驗也對他們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責任感有重大的作用。因此能否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緒,即正確排解消極情緒、維持積極情緒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我國,對民族預科生的研究,可能最早源于轟動全國的馬加爵事件。作為少數民族的馬加爵的極端性在大學生中雖屬少有,但他所表現出來的自卑、封閉、嫉妒、情緒調節能力差等特點在高校民族預科生中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可見情緒調節能力對來自貧困地區的民族預科生的成長發展至關重要。目前,對民族預科生的研究已受到很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其研究范圍較廣,筆者從中國知網查閱文獻,經梳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1)對預科生的管理方面。如對民族預科生的思想政治狀況、入學適應、輔導員工作等方面的研究較多。這主要是源于在大學生民族預科生的教育和管理是很重要的工作。蒙良秋在《大學教育》中對廣西少數民族預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設進行了調查;孫德忠等人在《湖北師范大學學報》中對武漢地區少數民族預科生的大學適應性進行了調查。
(2)對預科生在具體學科學習中的特點及學習策略的研究。比如針對民族預科生的英語學習、數學學習、漢語學習方法、特點及策略研究等。這主要是因為民族預科生的學習問題較突出。從知網搜索中對預科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這方面,且研究也較多。余鵬等在《民族高等教育研究》中對高校民族預科生漢語閱讀課翻轉課堂模式進行了實驗研究。總之,這方面的研究所占比重較大。
總體來說,從以上的梳理中,大家不難發現,國內對預科生的研究普遍較為零散,沒有形成規模和集中趨勢。
筆者在知網上以“預科生”和“情緒管理能力”作為主題進行搜索,沒找到相關研究。另外對預科生的研究從心理學角度進行研究的也較少。大多數研究主要集中在學習中的問題、語言困境出發。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了解民族預科生情緒管理能力,即了解他們處理消極情緒的能力和發揮自身潛能維持積極情緒體驗的能力的研究更少,對預科生進行提升情緒管理能力的干預研究則還是空白點。而預科生作為部分高校中重要的特殊群體,其能否有效適應大學生活,愉快體驗大學時光關乎著一個群體的成長,也關乎著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大計。因此,填補預科生情緒管理能力的這方面的空白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此,對于民族預科生的研究,從提升其心理健康和易于學校教育和管理的角度,我們可以從下述幾方面進行:(1)對少數民族預科生的情緒管理能力狀況進行普遍調查。從積極心理學角度考察這部分群體處理消極情緒的能力和發揮自身潛能維持積極情緒體驗的能力。對這一群體發放問卷和量表,也可以進行訪談,了解這部分群體情緒管理能力的狀況和特點。(2)對少數民族預科生的情緒管理狀況原因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進行分析。內在心理因素包括人格特質、自信度、攻擊性、親社會行為、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外在的因素可以從家庭教養方式、生活事件、文化習俗、養育方式和生活環境等方面進行相關分析,找到情緒管理能力形成的原因以及情緒管理能力對他們現在生活各方面的影響。(3)提出提升情緒管理的教育對策和干預方案。編制提升情緒管理能力的干預對策,可以對預科生進行團體輔導和個別輔導。對方案實施的途徑及方式進行論證,以提高預科生的情緒管理能力。還可以分別從家庭教育、學校管理、開設課程、民族預科生自身等方面分別提出教育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