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君/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院校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對于優化院校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來講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實際引入和搭建的過程中,需要以院校的規模以及學術研究領域為主要方向,依托各類技術手段對智慧圖書館進行有效的信息化優化和技術加持,資源分類、信息保管以及云圖書借閱等服務都要進行有效對接,提升圖書館建設質量的同時,為院校的發展提供保障。
就目前為止,社會各界對于智慧圖書館的定義還沒有進行完全并有效的界定,有人認為智慧圖書館就是“互聯網+圖書館”,也有人說智慧圖書館就是基于云平臺的集成化圖書館。從文獻的角度出發,有專家認為智慧圖書館是智慧建筑的分支,即將智慧技術運用到圖書館的建設當中,從而生成一種和實地圖書館功能類似卻有所升級的線上圖書館,是自動化建筑和知識集成化的產物。也有的學者認為智能圖書館是計算機現代化發展的產物,即將圖書館與云計算處理技術、大數據處理技術以及物聯網技術等結合在一起,能夠為讀者提供管理和服務的產物。甚至有學者從感知學的角度出發,認為智慧圖書館是數字化服務和感知智慧服務結合的產物,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但是不管從那個角度出發,智慧圖書館都是建立在虛擬網絡或平臺上的一種知識集合倉儲基地,是實地圖書館的一種延伸與升級[1]。
當前,就世界流行趨勢來講,智慧化已經成為一個新興名詞,智慧化網絡、智慧化物流、智慧化建筑等層出不窮,而智慧圖書館已然成為當下最為流行的產物。但是從技術升級的角度來講,在過去的十多年之間,智慧圖書館的建設采取的是RFID技術模式,對于物聯網的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即專網專用,用戶想要在網上借閱圖書要進行專門的登錄或登記,操作相對繁瑣。但是基于大數據化的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其職能發生了極大的轉變,除了借閱圖書之外,還附贈用戶智能文獻的交流功能,圖書或文獻的所有權被分散出去,極大地滿足了普通大眾對于典藏圖書或高端知識借閱的需求,而且還很好地實現了無紙化操作。無論是界面登錄還是文獻疏通,都十分流暢,操作簡單,自動化強度大。
智慧圖書館的建設,能夠使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得到進一步的優化。一般來講,高職院校在師資隊伍優化過程中的主要要求就是保障教師通理論、懂技能且善教學。但是在實際的師資建設中,部分高職院校由于整體教學水平有限,再加上缺乏與企業溝通的成本,以及實習基地建設的資金,導致很多理論難以轉化為實踐操作。在這樣的情況下,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一般不是來自基層缺乏教學經驗,就是教學經驗豐富但是缺乏實踐操作經驗,很難培養出一位具有雙師型資格的教師。基于此,通過智慧圖書館的建設,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自主學習,獲得與其他在校教師在線交流的機會,在獲取信息和互通信息方面都占據極大的優勢,不僅能夠優化教師自身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操守,而且還能促進教師能力的優化升級,對于強化高職院校自身的學術氛圍來講具有重要的價值[2]。
高職院校開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使其能夠發揮技能優勢為社會企業的發展提供動力支持。但是一般來講,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的時候,大多雖然能夠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但是在實踐引導的過程中卻過于重視讓學生們一遍一遍地加以練習。這樣雖然會讓學生們對傳統技能有深入具體的了解,但是由于當下生產技術不斷更新,學生們所學習的流水技術很難滿足當下設備操作或者風險預警的基本技能需求,很多技能訓練模式都落后于企業的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想要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必須要與企業發展現狀結合起來,做到與時俱進。所以,通過建設智慧圖書館,學生們可以在海量的數字化資源中尋找到最新的技能培訓課件或者企業實例,通過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來掌握相應技術。這樣一來,學生們能夠很好地與時代接軌,使其在日后的就業發展能夠無縫對接。
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建設主要的功能,一是藏書,即滿足教師和學生對知識的所求;二是促進學術發展,培養專業化人才。但是當前,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科學技術的日益更新,院校實地圖書館的藏書規模和建設質量,已經難以滿足教師和學生的實踐和查閱需求。而針對一些絕版圖書,或者是一些數量有限的文獻資料,由于數量不足,經常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面對這樣的現狀,只有通過建設智慧圖書館,才能在一邊滿足一書多求情況的同時,一邊不斷保障圖書館擴容,從而更好地提供人性化服務。
高職院校的圖書館本身有著十分廣泛的讀者群體,因此在建設智慧圖書館的過程中也需要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為基本原則,重視個體與圖書館之間的良性互動,進而使得智慧圖使館的性能有效地發揮出來。具體來講首先,可以促進圖書館云管理軟件的有效應用,將每一本紙質書上都貼上芯片,通過物聯網技術或無線網技術,便與教師和學生的續借。其次,針對一些學科工具書,則可以直接進行掃描操作然后將PDF或TXT版本發布到在線圖書館中,便于查閱和隨時瀏覽。最后,通過應用數據的采集和加工,大數據系統還能對讀者的喜好進行優化和分析,對其提供更為精準的個性化服務,進而也實現了對圖書資源的有效管理[3]。
智慧圖書館的建設,需要利用二維碼等標簽,實現對傳感器以及信息服務技術的延伸,以便于有效整合相關的大數據記錄。具體來講,首先,智慧圖書館可以借助網絡管理、互聯網以及云計算平臺,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立體網絡層,并在傳感器的引導下整合碎片化和異構數據信息,通過信息的傳遞對文獻資料、圖書資源等內容進行集中分類,將圖書館內的線上資源氛圍文字、圖片和視頻等多個類別。其次,該平臺的建設,還可以依托校內圖書館辦公系統以及各種服務終端等,對師生實際的借閱需求進行明確的管理和搜集,優化整個系統的體驗功能,進而實現具有整合性的智慧化操作,使系統的一鍵搜索功能可以及時有效地滿足師生的教學和信息閱覽等。
智慧圖書館建設的及達成目的,都是為了能夠更為有效地拓展實地圖書館的藏書容量。因此,深入挖掘更多、更有效、更有實效性的圖書、文獻資源,成為當下智慧圖書館在高職院校圖書館應用中最重要的任務。但是,在拓展線上數字化資源的時候也需要注意一些問題,如要盡量保證引入的資源與教學內容或科研內容相符,將一些無用且雷同的資料剔除出去;或者是通過與其他院校的通力合作,獲取文獻的借閱和使用權,促進資源信息的即時共享。除此之外,還需要根據個體化的需求,加大信息資源的拓展投入,使資源形成有機整合以及良好對接,滿足師生教學和科研的實際需求,繼而為培養出更為優質的技能型人才提供堅實的資源保障。
隨著科學技術的逐漸發展,智慧圖書館橫空出世,并以其海量的資源儲備系統以及多樣化的借閱平臺深受讀者的歡迎。在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建設中,引入智慧圖書館系統,不僅能夠為師生提供更為多元化的學習和科研資源,而且還能拓展原有館藏容量,促進信息文獻的即時共享。同時,教師隊伍的優化以及教學資源的補充,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夯實學生們的技能操作基礎,為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奠定堅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