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博/牡丹江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
現代學徒制是將傳統學徒培養模式與新時代高職教育體系相結合的新型職業人才培養制度[1]。現代學徒制是以學校和企業深度合作為基礎,以學生為培養對象,以課程為鏈接,學生入學即入企業,具有學生和學徒的雙重身份。與傳統學徒制不同,現代學徒制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理論教學與實際操作相融合,彌補過去實踐能力不足短板,是傳統高職院校教育的重大革新?,F代學徒制中企業師傅需要指導、培訓學徒,要求具備嫻熟的專業技能、豐富的工作經驗以及帶徒能力。
高職院校和企業共同育人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中,可分為學生入校入企前階段和入校到畢業階段,學校、企業雙方在兩個階段中承擔不同任務和責任,現就牡丹江大學建筑室內設計專業現代學徒制企業師傅標準為例,對兩個階段企業師傅標準構建環節進行說明[2]。
招生是學校和企業在學生入校前的主要任務。校、企需要合作完成建筑室內設計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方案,規劃教學科目,確定考核方式,優化崗位標準,確保學校培養目的滿足企業職業素養要求,構建校、企合作育人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體系。其中,企業師傅需要根據工作需求總結出崗位標準、企業課程內容和企業教學方案;高職教師需要制定專業教學課程和理論教學方案。與此同時,企業師傅需參與學校建筑室內設計專業招生工作,協助學校宣傳。
一是大一階段,旨在培養學生職業基本能力。此階段學校教師主要教授學生專業理論基礎知識、思想政治教育和簡單的實踐知識;企業師傅需要教授實踐技能、職業素養和企業文化。企業師傅應重點講解企業運營模式、企業構建方式、職業發展規劃、職業素養培養等內容,深化學徒對專業的理解,樹立職業目標,提升學習主動性。企業師傅要有扎實的專業技能、耐心的指導能力和較強的責任心,同時對學徒嚴格管理,促進學生業務能力和道德素養共同發展。
二是大二階段,旨在培養學生職業專項能力。學生在學習過基本知識和技能后,在此階段進入深入的專項理論知識和專項實踐能力學習,實現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全面提升。基于建筑室內設計專業,企業師傅需要完成裝飾施工工藝 、家居市場營銷以及企業實習輪崗等課程,重點培養學生設計制圖和施工能力,可結合企業實際案例教學,使學徒提升工程施工和室內設計思維方式,以及今后實際工作中的應變能力。
三是大三階段,旨在培養學生職業綜合能力。此階段企業師傅需要引導學徒完成從學生身份到企業員工的角色轉換,具體教授課程有室內設計綜合訓練、跟崗實習等。企業師傅需要手把手傳授學徒業內專業技能,使學徒每個人找到個人優勢,提升崗位和社會競爭力。完成技能培訓后學生需參加國家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師傅也要對學生進行考核,這是對現代學徒制培養結果的檢驗,也是對企業師傅標準的考查。
企業參與度可通過學生在企學習時間體現,在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學徒在企業學習時間超過整體學習時間二分之一,目前牡丹江高職學生在企業實踐時間與此還有差距。牡丹江關于現代學徒制的教學管理、教育方式、課程設置上都沒有統一、完整的體系,高職院校缺乏強大的師資力量,對學生培養內容也天差地別,不利于現代學徒制推廣和建立科學的企業師傅標準。校企合作中存在企業只是合作者而不是參與者的現象,使校企雙方無法順利對接,現代學徒制流于形式,影響師徒關系,也無法發揮現代學徒制實際效果。企業以盈利為目的,部分企業在參與現代學徒制工作時考慮更多的是學徒可以帶來什么收益,為了生產力不被新人學生影響,企業指導師傅不會選擇行業骨干,卻把學生當做廉價勞動力,安排一些打雜的非技術工種,學生學習專業技能的機會還少之又少。同時,企業更傾向于研發能力較強的本科院校,對養成系培養人才興趣不大。在學徒制周期的三年時間里,政策和市場經濟形式都在不斷變化,企業確定三年后的用人標準存在難度。完成學徒培養計劃后,學徒另謀他就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加大了企業對現代學徒制的消極態度[3]。
由于受工資待遇、社會地位等影響,現代學徒制中企業師傅門檻不高,培訓結束考核不嚴,師資力量難以保障。目前大多企業沒有專門負責培訓的部門,缺乏完整的培訓體系,也未對企業師傅培訓出臺相關政策。在實際師傅教學過程中,盡管師傅實踐經驗豐富,動手能力強,但缺少對理論基礎和教育學的學習,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無法將知識點精準傳達出來,需要學生觀察動作要領,這無疑會延長培訓耗時,增加學徒培訓成本。企業沒有師傅淘汰機制和評優機制,師傅不用擔心學生升學、就業前景,導致整體企業師傅隊伍和學徒需求還存在差距。師傅素質與師徒關系、學徒工作和品格培養息息相關,只有資歷佳、聲望好的師傅才能獲取學徒信任。相比企業師傅隊伍質量偏低,師傅數量短缺問題更為突出。中小企業高技術人才數量少,工作任務重,有經驗的員工本身都要超額完成工作,更不要說有空余時間承擔教師職能。再加上企業崗位有限,能吸收的學徒數量屈指可數[4]。
企業師傅教授專業技能、傳播企業文化、示范職業道德,是現代學徒制的關鍵,建設優秀的師傅隊伍、嚴控師傅標準是實現校、企人才培養的根本。在制度管理上,要細化企業師傅報名條件、考核內容、資格認定和聘請要求,也要明確獎懲規則,挑選行業內的頂尖人才。在師傅培訓上,要著重培養教師課程研發、文案撰寫、語言表達等本領,提升溝通能力和管理能力,發揮“幫、傳、帶”作用。同時也不能忽視道德品質建設,師傅要關懷學徒,與學徒建立友誼,引導其發現個人優勢,將自己正確的道德體系傳遞給學徒,構建和諧、溫暖的師徒關系,形成輕松、融洽的學習氛圍。
推廣現代學徒制、實現企業師傅標準化都需要經費支持。高職教育對社會發展、拉動經濟起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各方應拓寬籌備資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與培養需求相對用的資金投入標準,為高職教育發展提供充足、穩定的經濟保障,進而吸引優秀企業,調動企業參與積極性。經費管理上,可以采取激勵性劃撥方式,先劃撥一半經費,等學徒驗收合格后再將剩余經費劃撥到位[5]。與此同時,高職院校要做好資金分配工作,不斷完善支出結構,實現資源調用合理、公平。
隨著我國高職院?,F代學徒制的全面試行,現代學徒制已獲得企業與社會的重視,相關企業開始積極與職業院校合作,企業師傅標準逐漸規范?,F代學徒制是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重點,是實現校、企合作育人的關鍵,對提升高職教學水平、完成教學任務有重要意義。在構建企業師傅標準時,既需要內部支撐也需要外部支持,可以從優化師傅隊伍、加強校企聯合等角度出發,逐步形成科學、系統的企業師傅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