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映英/新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新疆教育學院)外國語學院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教思政〔2020〕1號),意見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即為努力提升管理服務體系,加強群團組織建設,推動高校學生會改革,打造一支思想正、能力強、業務精的學生骨干隊伍,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設融入新鮮的血液,提升思政工作活力。高校學生會在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師生之間重要的橋梁和樞紐,但目前在高職類院校內,由于主客觀因素,學生會建設中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
(1)從管理學生會的上級黨團組織層面而言,高職院校內更加注重對學生會干部尤其是學生會成員的實踐能力培養,而缺乏理論上的指導與提升,在加強思想引領方面重視程度不夠,往往僅以完成工作的滿意度來考核和評價學生會組織和個人的優劣是缺乏理論根基的。
(2)從學生會自身層面而言,部分學生會成員對學生會組織本身及自己的入會初衷認識不夠深刻,沒有從“服務群眾”和“提升自我”的角度去思考加入學生會的意義所在,存在動機不明確或者動機不純的情況,加入學生會的原因為人云亦云湊熱鬧,競選學生干部的初衷也不單純為學生服務,而是摻雜了爭優評先、當“學生官”的個人私念,導致學生會成員中存在功利心重、敷衍了事、無所事事、騎虎難下等消極情緒和狀態,影響了學生會的整體健康有序發展。
(3)從學生群體層面而言,部分學生認為不參加學生會,學生工作就和自己無關,“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比較明顯,對學生會的管理和服務工作漠不關心,參與度不高;也有部分學生認為學生會組織和成員高高在上,將其視為一個孤立的團體而非學生群體的代言人,將其置于學生的對立面。服務群體的多樣化態度,也導致學生會成員認為眾口難調,工作的積極主動性受挫和降低,間接導致了學生會工作開展難度大、問題多。
學生會成員個人能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個人能力,包括身體素養、心理素養、道德品質等;二是學習能力,包括專業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表達溝通能力、理解總結能力;三是工作能力,包括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組織溝通能力、合作和競爭能力、創新和應變能力。與本科類院校相比,高職院校學生在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上略欠一籌。例如,在組織活動過程中,由于缺乏好筆頭,在文案策劃、匯報總結等工作中學生顯得較為吃力;在干部選拔過程中,也存在學生成績好的不愿意參加學生會工作,而熱心于學生會工作的學生又成績不佳,甚至于存在掛科的情況,明顯出現學生會成員尤其是學生干部沒有合理利用和分配時間的情況,無法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上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
團隊工作最重要的是領頭羊的引領與凝聚力、團隊成員的責任與擔當、有效的溝通和強有力的執行力,但是目前在高職類院校內,由于學生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相對復雜,單親離異家庭和貧困學生較多,導致學生生源和個人水平參差不齊,學生會建設和發展存在較大的困難。例如在學生工作中出現學生會干部不懂帶團隊,學生會成員無法融入集體,各部門之間推諉扯皮缺乏責任心,老師-學生會干部-學生會成員-普通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不夠暢通等問題。
高職院校中學生會建設機制不健全,一是表現在外部保障機制不健全,例如活動經費申請困難,活動審批手續繁瑣,活動硬件設施和場地不足,校外贊助欠缺等。二是表現在內部選拔、獎懲機制不健全,例如考察和培養形式較為單一,角度比較片面,只側重學生工作能力,忽視學生成績;學生干部選拔過程不透明,小團體現象時有發生;評價和考核制度不完善,綜合能力出現短板和不足。
大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創新能力十足的青春期,加強學生會的創新發展,是適應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流和必然要求。當前,由于高職類院校在管理和組建學生會組織的過程中,存在行政干預過多和硬性條件缺乏等客觀因素,指導教師及學生干部的慣性思維和惰性心理等主觀因素,使學生會工作缺乏創新性和延續性,活動內容老舊、方式單一、亮點不足等,挫傷了學生會成員的積極主動性和自主創新性,量變卻沒有帶來質的飛躍,長此以往阻礙了學生會的良性循環和發展。
高校是在廣大青年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學生會是由優秀學生代表組成的學生自治組織,切實加強高職院校學生會的思想政治引領,以“黨建帶團建”為模式,做好學生會成員的意識形態領域工作,樹立榜樣、宣傳典型,有利于引導廣大青年牢固樹立遠大理想,樹立正確的三觀,切實提高“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教育目標,用實際行動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達到教育人、引導人的良好效果。
“一跟筷子一折就斷,十根筷子卻無法折斷”,學生會是一個團隊,團隊建設最重要的核心是文化建設,文化軟實力使得團隊協同能力遠勝過一個人單打獨斗。在學生會中要加強團隊建設,可以綜合運用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知識,例如在學生會內部組織一些“解開千千結”“群龍取水”等心理學團建游戲,使學生會成員在活動中獲取身份認同感和團隊歸屬感,同時學會與隊友協同解決問題,親身體驗團隊中的奉獻、犧牲、付出、收獲,極大地增強團隊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動學生會組織文化建設。
學生會的長足發展需要內外兼修,高職院校學生會應該結合自身實際和學生情況,加強對學生會的指導與監管制度,完善學生會管理和服務機制,明確學生會部門職責分工,健全獎懲考核管理措施、干部選拔考評制度、選聘和退出機制,在學生會范圍內形成良好的競爭氛圍,努力提升政治理論水平并在實踐中不斷升華,在思想政治建設、學風建設、文化建設、作風建設等多方面推動學生會健全、創新發展。
由于高職院校學生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學生會定位和身份角色不清,學習、工作、生活難以平衡,工作難以推進或不被理解,吃力不討好等問題,導致學生會成員群體中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加強對學生會干部及成員的心理疏導是重要且必要的工作環節,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創設舒心愉悅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環境和氛圍。
如何建設適應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學生會,更好地發揮學生會的教育、管理和服務功能,以“立德樹人”為教育宗旨,緊緊圍繞思政教育這個中心點,以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為依據,以“來自于學生,服務于學生”為立足點,有效推動高職類院校學生會健康生動發展,還需要在多方面長期加強理論探索和實踐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