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彥麟 胡穎蔓/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需要大量的技術技能人才,特別是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缺口很大,然而,現在職業教育培養培訓的學生數量遠低于市場需求。在產教融合大背景下,為順應融智融合,進一步推進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需要,《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自2019年開始,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試點工作。本文在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界定與內涵進一步展開研究的基礎上,就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培育路徑進行探討。
隨著全球化與信息化的發展,傳統的經濟模式、職業模式以及生活方式已經悄然改變,社會對未來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隨著職業教育新時代的到來,傳統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已難以適應社會發展對企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實施中國制造2025,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全球經濟一體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學習型社會”和“終身學習”等觀念逐步深入人心,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戰略要求。
培養核心素養成為當今國際教育教學改革、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的研究焦點。關于職業核心素養,在大力倡導職業教育的當今社會,是一個熱門詞匯,但其本質和含義是什么,眾說紛紜,并沒有完全形成統一認識。從根源上來說,“核心素養”是一個外來概念,最初只是經合組織及歐盟理事會眾多報告中一個報告里面體現的詞匯。key competenceies,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指各種競爭能力。研究表明,西方對素養的理解更加側重于“技能”或“能力”來表達。相比西方國家,我國對核心素養的界定不但重視能力,而且重視品格,品格與能力同時成為核心素養的內涵。
那么,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如何來界定呢?
一是從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來看。所謂核心素養,最突出的是一個人的全方位發展,其中主要包括文化基礎、自身發展、社會參與三個部分,這是總體對核心素養內涵的界定,顯示矛盾的普遍性;那么對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個體和企業而言,需要的核心素養是不同的,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素養應當結合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的特殊性來加以界定,這就是為什么最新出臺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在職業院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試點工作。
二是從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來看。“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這是我國職業教育的具體辦學要求與方向,高職院校不同時期的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要求,應當緊緊圍繞高職教育依托的行業發展前景與專業發展進程,及時進行調整。一方面職業教育以服務發展為宗旨,集中體現的是其社會性;一方面以促進就業為導向,體現的是以人為本的個體自身發展性。
由于融智融合與國家職業教育改革需要,2019年全國高職院校百萬擴招。以湖南省為例,在產業鏈再升級大背景下,2019年,全省高職擴招工作全面完成,實際擴招5.8萬人,圓滿完成國家下達的4.8萬人的擴招任務。如何立足“1+X”證書制度試點,融智融合,培育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素養,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非常大的探索空間。主要著力點:一是在《中國制造2025》大背景下探索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二是在融智融合視閾下探索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三是基于1+X證書制度試點探索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
(1)《中國制造2025》大背景下探索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國務院辦公廳在2015年5月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了“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制造業基本方針,通過“三步走”來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其中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 》提出要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而“中國創造”的具體體現就是技術創新,它是我國制造業在高速發展中把握全局的一個核心。要加快實現職業技術創新,人才是最基本和可寶貴的技術基礎因素,具有良好的職業技術核心素養的企業和人才是關鍵的力量。
從當前我國制造業與互聯網發展的狀況和趨勢來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有利于形成聚合效應、疊加效應和倍增效應,既有利于加快新舊工業體系的轉換,又能有效培育互聯網新模式新業態,延續我國制造業與互聯網時代實體經濟的輝煌篇章。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路徑,是加快“中國制造”提質增效升級的重大舉措。制造業與互聯網的有機融合,既是“中國制造”提質增效升級的需要,也是互聯網經濟更為廣泛、更為深刻地影響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實質上是發揮互聯網對制造業創新的驅動作用,使制造業轉移到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的基礎設施上來,實現工業體系由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邁向信息化的第三次飛躍。那么,除了行業專業原本所需要掌握的專業技能知識以外,信息技術也是一項職業核心素養。
(2)融智融合視閾下探索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人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深入、廣泛、持久地開發每個人潛蘊的智慧和才能,促進個體以永不懈怠的強勁內驅力去實現自身能力和精神的全面發展,使生命內涵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其原動力來源于職業核心素養。可持續發展的人將會超越工具人的被動消極狀態而呈現出奮發進取的主體精神,具備了發展、再發展并長遠持續發展的明朗前景。
教育的本質功能不是如同物質生產領域那樣批量“復制”人,也不是讓年輕一代僅僅滿足于適應和繼承人類既有的文明,而是激勵他們在繼承既有文明的基礎上進一步超越先賢,創造人類史上新的文明成果。融智融合視閾下探索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就是要本著人的可持續發展觀,不僅重視對個體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訓練,而且重視對個體生命獨立、自主和強大的人格力量之鍛造,賦予個體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和能力,以提升其生命質量和人生境界。
(3)基于1+X證書制度試點探索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培養能創造性地適應社會發展的個體生命,既是世界職業教育的總趨勢,也是中國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當前湖南省產業鏈升級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要求。以“動態概念”思維,研究職業院校學生核心素養培育如何隨著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的不同階段而發生變化。1+X證書制度體現了職業教育作為一種創新型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和特征,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的一項重要制度設計。
“1”為學歷證書,“X”為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學歷證書全面反映學校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在國家人力資源開發中起著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作用。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高職畢業生、社會成員職業技能水平的主要憑證,反映職業活動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所需要的綜合能力,也是對其學習成果的認定。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轉型升級的不斷加快,學校通過引導以社會化機制建設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加快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于增強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之間的吻合度,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拓展就業創業的本領。通過實施1+X證書制度試點,可以有效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引領創新培養培訓模式和評價模式,深化教師、教材、教法改革,并引導高職院校育訓結合、長短結合、內外結合,進一步落實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并重的法定職責,高質量地對畢業生開展學校和社會培訓。
我國職業教育自2019年開始,重點圍繞服務國家需要、市場需求、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將1+X證書制度試點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等緊密結合,推進“1”和“X”的有機銜接,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和學生的就業能力。
(1)促進學校與企業相融合,依托行業產業鏈再升級背景,在融智融合視閾下探索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素質培育路徑。從單純的學校育人擴展到校企“雙元”育人的新平臺。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借助企業前沿科技、信息和設備和產業鏈升級優勢,對接行業所需具有職業核心素養的專業人才,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2)推動學校與社會相接軌,將勞模精神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教育教學過程當中。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這應該從職業教育開始著手,主要包括兩個層面:即學校與社會。一般而言,職業素養是泛指人類在職業場所的社會活動中個體行為的總合所構成的自身職業行為規范,職業素養是內涵,個體行為是外在表象。在新時代社會發展大環境下,探索高職學生如何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下,在學習中融智融合、在尊重中融智融合、在創新與實踐中融智融合,這是一條有效路徑。
(3)加強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圍繞職業教育辦學方向,培育新時代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基于核心素養與個體生活的社會文化密切相關理論,研究新時代職業院校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培育,既要綜合考慮我國歷史和社會文化對新時代職業院校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作用和影響,又要與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企業對人才的培養要求結合到一起來。既要考慮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地域文化,如湖湘文化的作用和影響,更要考慮如何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職業院校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