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濤/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優秀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幫助高職生怡情養志、涵育文明。同時也能夠在培育高職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國優秀優秀傳統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學習掌握難度很大,對于高職生來說更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下表是“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公告”[1],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內蒙古高職院校錄取分數線相對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職生的學業水平較低,本質上是他們的基礎知識不夠扎實。對于這些學生如果按照通常的方式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效果可能會不盡人意。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希望通過讓學生學習古詩詞中的典故的方式來來豐富自身優秀傳統文化水平。采用這種方式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1)古詩詞中大量引用了典故,朱自清先生說“詩是精粹的語言”,其精粹的一面就表現在幾乎所有詩都會“引用古事和成辭,普通稱為典故。”[2]而這些典故中往往包含著很多優秀傳統文化知識。
(2)古詩詞文化已經深入中華民族每一個子孫的思想之中,這從近年來中央電視臺組織的詩詞大會參加選手的年齡跨度之大、職業涵蓋面之廣可見一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腹有詩書氣自華”等詩詞更是深入人心。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是聽著“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的勸誡長大的。每個高職生都或多或少的背誦一些古詩詞。因此讓學生通過古詩詞中的典故來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他們不會產生太多的違和感,反而會有親切感。通過詩詞學習典故學生更容易參與、接受和深入其中,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
(3)大多數典故都高度凝練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典故具有內涵深刻、意義深遠和影響廣泛的特點。可以使學生獲得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用典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語句用以豐富所要表達的思想和內容。”[3]如杜甫的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講的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典故,而“三顧茅廬”的故事更是被后人引為禮賢下士的典范。對于年輕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學習不可以走捷徑,但是可以有方法。中華詩詞繁若星空、光耀千古。從《詩經》開始,無論是漢樂府、還是唐詩宋詞數量都很大。如果僅僅說從詩詞中學習典故,對于學生來說難度還是很大。但是從毛主席的詩詞入手學習,卻可以事半功倍。
(1)毛主席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經歷了中國革命的各個時期。他的詩詞與中國革命史緊緊相連,幾乎涵蓋了中國革命的各個階段。詩詞中處處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的豪情,且與當時中國革命的現實緊密結合。學習這些詩詞本身就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了解中國革命的艱苦歷程。
(2)毛主席的詩詞中大量引用了典故。毛主席博覽群書、治學嚴謹,有深厚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功底。他的詩詞旁征博引、氣勢恢宏。對于中華文化的經典引用更是信手拈來,且常常可以推陳出新,另辟新徑,令人耳目一新。有利于學生在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學習毛主席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來歷史的看待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提高自身的邏輯思辨能力,提高認知水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927年毛主席寫下了《菩薩蠻·黃鶴樓》,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前夕,黨內右傾投降主義的非常嚴重。毛主席心情十分沉重,所以先寫“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烘托出了比較凝重的氣氛。宋代孔平仲《天門山》詩中有“惟天莽蒼蒼”的句子,意指望著莽蒼蒼的山野,心中十分感慨。毛主席在此借用古詩句很好的表達了自己對革命前途擔憂的心情,同時也是站在黃鶴樓上遠眺“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的感情自然延伸。此處引用“莽蒼蒼”一句可謂恰到好處。
“黃鶴知何去”兩句借用崔顥詩句“昔人已乘黃鶴去”的詩句及典故,道出了與“此地空余黃鶴樓”創設的意境一樣的“剩有游人處”的一點寂寥,同時也似乎在隱喻當時革命正步入低潮。但如果我們聯想到黃鶴樓擱筆亭關于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傳說,毛主席敢于在此題詞作賦所表現的自信從容,也暗示著他對革命前景的樂觀心態。
從本首詩中,學生可以感受到毛主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稔熟,同樣也可以通過撰寫詩歌的年代背景了解到當時革命的進程,更能夠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
1936年在延安寫下了著名的《沁園春·雪》,當時革命處于相對艱難的時期,延安的環境比較艱苦。但是毛主席在詩的開篇用氣勢磅礴的詩句,描寫出祖國北疆的壯美風光,為全詩奠定了昂揚向上的基調。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詩句連續提到了多個中國封建王朝中功績卓越的帝王。回顧歷史,我們都能知道秦始皇統一了戰火紛飛的列國,統一了度量衡;漢武帝開疆拓土,使中華揚名于海外;唐太宗勵精圖治富國強民,讓萬國來朝;宋太祖使百姓免遭五代十國戰亂的生靈涂炭;成吉思汗的功績更是為世界所折服。學生學習這首詩的時候,如果拓展一下思路,補充一些知識,就能夠對中華歷史上幾個重要的朝代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也會對這些歷史人物有一個較宏觀的認識。
隨后,毛主席筆鋒一轉,發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歷史性判斷。蘇軾的詩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即是對過往歷史英雄的一個總體勾勒,更是對三國名將周瑜的總體刻畫,蘇軾在此說周瑜這個風流人物是為了隱喻自己的懷才不遇。但毛主席引用這個典故確賦予了它新的時代意義,他向世人昭告,新時代的風流人物只能是廣大人民群眾。這充分表達了毛主席“以人民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觀點。
本詩雖然寫于1936年延安,但正式發表是在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引起很大反響。毛主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人民為中心的精神、在本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極大的鼓舞了全國人民追求民族解放獨立的豪情壯志。同學們學習這首詩可以拓展了解這一時期的中國革命史。也可以通過學習赤壁之戰的典故,進一步了解三國時期的歷史史實,從而豐富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寫于1949年4月,革命即將取得勝利。“虎踞龍盤今勝昔”一句借用諸葛亮和孫權說石頭城固若金湯的典故,說明南京易守難攻。但是解放大軍有著“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雄心,詞句主席借用了曹操《短歌行》的詩句,寄語將士們要珍惜人生時光,成就一番報效祖國的豐功偉績。只要心懷家國,就一定可以擊敗頑敵,迎來勝利的曙光。但是主席在開心之余任然非常冷靜,用“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中楚霸王項羽的故事告誡解放軍指戰員,不能驕傲輕敵,只有奮勇殺敵,才能不負時代責任,不負黨的囑托,不負人民期望,成就民族獨立解放的“人間正道”。
本詩中,主席引用了三國時期的典故、楚漢相爭的典故,李賀和曹操的詩句。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學生只要稍加拓展,必將會有非常大的收獲。同學們也可以通過本詩了解一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故事,了解那一段中國革命史。
通過對上述三首詩詞中引用典故的簡單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學生通過學習毛主席詩詞中的典故,既可以豐富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又可以深入了解中國革命史知識。從而促進自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他強調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溫故而知新”、“彰往而察來”;可以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可以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培養健全的到的品格,養浩然正氣,塑高尚品格。這也正是我們培育高職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目的所在。而通過學習詩詞中典故來豐富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既可以提高學生欣賞詩詞的品味,又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歷史經典故事。是一種值得探索的提高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水平的具體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