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嬌 董成美 崔曉雷/青島黃海學院
課程思政是高等院校解決“怎樣培養人”問題的現實途徑,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期思政教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進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與全面提高人才素質的積極實踐。大學英語教學是極需情懷的事業,需要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內容,積極探索課程思政的實踐與運用,加快推進大學英語教學現代化步伐。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應當探索新時期大學可走之路,全方位推進課程思政實踐探索,讓思政教育與大學英語教學進行學科對話,使得英語能力培養與價值觀培養同向同行。
課程思政是積極建設教育強國的指導方針,通過隱形教育方式將思政教育與各門課程相結合,在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雙向互動的基礎上,促進課程與學科相互統一,滿足現代學生成長發展需求與期待,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一方面,課程思政是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的重要生長點。從某一方面而言,“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觀,即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又寓于之于課程之中,其集合多元主義教育價值觀、主體教育觀、個性發展觀等多種教育觀為一體,能夠促使高校課程反思教育價值取向,實現德育與智育的協同發展。英語教育教學是高校一種特殊教育活動,既具有著語言學習的傳播媒介功能,同時也是文化意識形態的思想整合,從其內在屬性來看,語言價值與文化價值共同構成英語教育教學基本價值屬性。將課程思政融入英語教學,是一種立足思政教育實踐來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中國詮釋,其能夠推動大學英語教學育人模式與理念創新,讓大學英語教學回歸生活、基于生活,以從不同文化視角組織英語教學活動,進而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另一方面,課程思政能夠幫助大學英語教學實現立德樹人的時代價值。[1]育人是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教學的價值本源,其能幫助大學英語教學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拓展大學英語教學在知識、思想與技能方面的隱性功能,使得英語教學有更明確目標與更豐富內涵,引導學生塑造獨立人格與文化自信,扣好人生中第一粒扣子?!罢n程思政”的目標追求可總結歸納為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以及公共參與,具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大學英語教學具有課時多周期長的特點,且大學英語教學也是傳授西方國家文化與意識形態的過程,將課程思政融于大學英語教學中,通過全面分析和解讀英語教學中所涉及的西方文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融于課程之上,能夠引導大學生批判地學習西方文化,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培養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信,不斷提升其道德品性,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
英語是人類思想寶藏,大學英語蘊含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其帶給學生的不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也包括西方先進思想與價值觀,與課程思政具有高度契合性。然而,縱觀當下大學英語教學狀況,仍然存在著部分問題阻滯著課程思政的引進與實施,無法發揮英語教學的德育功能,課程思政理念尚未完全滲透與觀察于大學英語教學中。[2]一方面,當下大學英語教學仍舊以專業知識為主要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旨在培養學生的英語基礎與口語能力,將大部分精力放置于語法、詞匯等工具價值尺度上,對于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思政教育、文化等方面有所忽視,結合中國文化與社會實情開展英語教學能力較弱,一定程度忽略了學生思想道德培養。另一方面,大學英語教學實踐活動涉及思政教育內容少之又少,其主要目的仍舊是提升學生英語實踐水平,而關于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主題活動相對較少,多以西方國家人物與故事為原型,難以捕捉思政教育影子。
文以載道,文道結合。課程思政強調每一門課程都具有思政教育功能,同時也指出思政教育內容能夠為每一門課程服務,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可以篩選出有助于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學習與價值引導的思政教育資源,注重“術”與“道”的結合,在做好知識傳授工作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文化認同感,實現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融合。一方面,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適當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將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切入點,開展跨學科教學,向學生介紹與傳播中華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促進學生在跨文化交流,并通過中西文化對比,讓學生體驗英語和漢語的各自魅力。比如說,可以將通過向學生介紹BBC錄制的諸如“Chinese New Year 2016”、“China from Above”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紀錄片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中華文化立場”。另一方面,也要融入時事政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內容,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等內容與英語內容進行有效銜接,對青年學子進行時事教育,如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英文版,引導他們關注祖國命運,進行深層次人格探究,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心,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思想教育,幫助其形成辯證思想,學會做人道理做事方法,樹立遠大的奮斗理想。
課程思政的運用,要在環境布置與活動設計方面下功夫,通過趣味性教學活動設計了解學生真實思想需求,強化專業課程學習。課堂教學活動與課外實踐活動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補充,能夠構建真實英語交際情境,并通過討論與合作體現對學生人文關懷,進而幫助其強化英語學習主動性,提高英語學習效率。[3]因此,應當結合課堂思政打造個性化與多元化的大學英語教學活動,通過趣味性與教育性的實踐活動,提升大學英語教學質量,鍛煉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提升其思想深度與高度。一方面,在課堂之中,可將思政教育所涉及到的網絡熱點事件、重大政治新聞、家鄉風俗文化等內容,讓學生通過英語形式進行了解、演講以及討論,通過主題演講、案例分析等活動形式引導學生運用英語對思政內容進行深度思考,讓學生通過豐富的大學英語教學活動擴大英語學習視野,尋找思想與行動的共鳴。另一方面,也應當積極構建與思政內容相關的課外實踐活動,為大學英語教學創建良好思政氛圍。大學英語任課教師可借助當下自媒體交流平臺,比如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媒體平臺,創建以思政教育內容為主題、以英語語言為形式的交流學習群,幫助大學生在英語學的同時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也可以舉辦以思政教育為主題的相關英語口語比賽、知識競賽等活動,如“一帶一路”、“中國智慧”等思政教育主題,并進行專題英語課程實踐活動探索,進而發揮英語課堂的思政育人功能,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人生價值觀。
大學英語教學是立德樹人的有效載體,課程思政是整合各類課程中思政教育元素與功能的生動實踐。將課程思政運用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是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發展之措,有助于實現思政教育的全方位育人,提升大學英語教學的時代性與實效性。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應當以課程思政為重要抓手,多維度厘清其深刻內涵,立足本國又要面向世界,把思想引導和語言學習融入每一節課堂之中,以此更好構筑中國精神、價值以及力量,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與愛國主義精神的復合型英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