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燁/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
課堂是向社會輸送人才的關鍵場所,也是社會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在大自然生態學中,盡管每個生物在環境中所處的位置及發揮的作用不同,但對于整體環境來說每個生物都是生物鏈構成必可少的元素,因此其地位都是均等的,基于生態學角度看待課堂,每名學生都是教育課堂中必不可少的一分子,只有公平公正地看待每一名學生,明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才能確保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1]。思政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關鍵渠道,在教學中,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在學習中靈活的思維為主線,大學生在參與思政課程教學中,可深刻地體會蘊藏在專業課程中學習教學的實際意義,使學生樹立對學習的正確認知,有助于學生了解社會、認識國家、增強自身對民族發展的自豪感。為了滿足新社會下教育部門對學生學習提出的要求,市場內多所高校已針對教育現狀開展了不同程度的教育改革,但在實際市場調研中仍發現思政教育存在部分空白有待解決。例如,思政課程僅以傳遞學生理論知識為重點,缺少綜合性實踐課程;沒有切合實際地結合學生的需求調整教學計劃,傳統的高校思政課程缺少一定的規范性。
針對上述提出的高校思政教學在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整合當下教育市場發展趨勢,設計基于教育生態視角下高校思政教學新模式[2]。如下圖1所示。
如上圖1所示,教師作為思政課程教學的主要引導者,在實踐中,應根據實際教學大綱安排設計合理的教學情境,對學生學習加以引導,調整不同學生群體之間的差異性,設定不同的課程教學目標,在學習中深入挖掘學生存在的問題,以課堂表述的方式提出問題,以此引發學生對問題的聯想,鼓勵學生利用創新思維思考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要求學生獨立動手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并采用實踐探究的方式驗證解決辦法的應用性,教師根據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中學生的主動性,提供學生點評指導,以此提高學生的思政學習能力。
基于生態學視角下,完善課程教學保障機制,其一,應加大高校教育領導者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加大教育資金的投入力度,將多元化教學方法列入實際教學計劃中,按照課程教學標準細化思政課程教學任務,以此保證在有效的課堂時間內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3]。其二,規范教學流程,設定教學監督小組,設計課程教學評價指標,制定符合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改善傳統的以成績評價學生的方式,基于多維度評價學生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其三,提出課程協同制定計劃,聯合教育教育市場內三方專業認證機構與其他教育單位,指導其共同參與學生學習計劃的制定,建立行業合作關系,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核心,評估學生就業崗位對學生思政能力的要求,以此調整教學中目標的設定。高校應主動加強校內教學與社會崗位之間的聯系,建立規范的學生學習與實踐基地,以此為高校思政課程教育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基于資源分配角度分析,可在教學活動中占有一定位置的主體對象被稱為生態位,引入生態位課程設計原理,建設思政課程教學體系[4]。一方面,迎合高校教學安排,設計以學生為主要教育對象的理論課程框架,教師作為教育鏈的主導者,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利用自身教學特色,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提高個體適應社會的能力,指點學習中學生面對的迷津。
另一方面,組織校內志愿者協會與活動社團,定期開展以思政教育為主題的校內文藝演出,出臺學生獎勵政策,將學生參與校內文藝活動的時長累計,并以此作為評價學生思政實踐課程的關鍵依據。整合高校對畢業學生思政學習的要求,成立校內思政學習實踐小組,將處于同等生態位置的學生劃分為相同小組,不定期開展教學實踐活動,以此提高學生主體之間的交流能力,以此達到思政教育課堂逐步穩定且趨近于完善的目的。
基于當下思政課程教學的開展,傳統課程教學中一些潛在的問題開始逐步顯露,以教育市場內某高等職業院校為教育試點區域,應用上述提出的教學改革措施,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改革。
基于學生層面分析,大部分學生在調查表示已基本掌握了思政課程教學的實際意義,不再是無目的被動性學習,已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組織地完成教學任務,具備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在學習中認清了自身存在的缺陷,及時調整了學習目標,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能動意識,樹立了學生正確的愛國情懷,推進了高校教育事業的穩步前行。
基于教師教學層面,教育生態視角下的思政課程教學為教育事業提供了新的方面,有效減輕了教師教學的壓力,教師可將更多的教學精力置于自身的本職工作上,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及學術綜合能力,更加有利于獲得學生的認可[5]。
基于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角度分析,教學改革策略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教育事業的發展渠道,提高了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實現了思政教學的真正價值,促進行業在市場的發展。
隨著社會人文發展速度的加快,社會就業崗位對學生的思政學習要求越來越高,以此針對高校思政課程教育現狀,本文基于教育生態視角下,開展了思政教學改革的研究。營造了學生學習相對活躍的氛圍,并基于社會學角度提出了教學對應策略,以此提高課程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高職業素養人才,隨著教學改革研究的深化,以教育市場內某職業院校作為教育試點學校,應用本文設計的教學改革策略,研究教學實踐效果,通過本文分析發現,教改是高等職業院校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只有基于多維度分析生態視角下學生的需求,才能保證人才教育的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