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香英
撫州市崇仁縣中山實驗小學
寫作的含義以字面可知,“寫”鍛煉了手的規范性;“作”鍛煉了大腦的嚴謹構思和語言組織。寫作是人類不可或缺的信息記錄與傳播方式,也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社會活動記錄,凝結了人們智慧的結晶。寫作相比較于口語表達更需要縝密思考,更自然地流露情感,而小學生往往在寫作中存在流水賬、無情感等問題,導致作文平淡無奇,感染力不強。寫作對語文的學習有較大幫助,老師在教學如何進行有效地寫作教學值得深入研究。全面解決學生不知道選取什么樣的素材,學生的表述不夠清晰或者對于文章的結構認識不清等問題。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生涯中,培養寫作可以是從閱讀起步,想要鍛煉好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就要經常帶頭參與廣泛的課外閱讀。北大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國際安徒生獎得主曹文軒強調“閱讀和寫作的關系就是弓和箭的關系”。兩者才能相輔相成,共同促進。
例如:教師在教學老舍先生的文章《北京的春節》一文,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北京熱鬧有趣的節日氣息,這樣的描寫手法就有很多值得學習的文段:“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鼻擅钸\用了比喻,襯托出“臘八蒜”的味道和樣子很是誘人,“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指的是臘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種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開展覽會。”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達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老北京春節熬臘八粥這一民俗特點表達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讓人身臨其境。學生在學習寫作時,就可以大量閱讀他們的文章開始,學生能讀透,沉浸在文章中,細細品味不同作家的描寫特點才能模仿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學習好的寫作與邏輯思維有著很大的關系。一個好的文章能不能條理清晰,表達給讀者的中心思想是否傳達到位,描寫順序是否得當等都是邏輯思維的體現,否則就會出現典型的記流水賬式寫作,這樣的文章多寫多練也是無益,教師可以從平時的課文學習中解剖,給學生一個清晰的定位。
例如:課文《藏戲》的開頭先是以一連串反問的形式將藏戲的特點表達了出來,再引出了藏戲的發源,關于藏戲的傳說,從中交代出了藏戲的面具含義,再寫出了藏戲在藏族人民心中崇高的地位,表現出了藏戲的舞臺簡樸,以自然為景不用加以布置,劇情是依靠解說和演繹者的說唱,開場正戲結尾有固定的程序,藏戲的唱腔富有特色,動作豐富,不一而足,演出時間長等特點。這樣的描寫順序清晰明了,突出了重點才能引發讀者的共鳴。因此,學生在學習寫作的時候也可以這樣借鑒,融會貫通,先引用這樣的格式進行自我修改,比如可以以我們看到的藏戲角度描寫進行讀后感的小短文比賽,表達清晰后,再不斷在寫作的條理順序上改進創新。
著名特級教師陸志平明確指出:“學校的語文教育要突出重點,就是要重讀寫?!苯處熢谥笇懽鲿r要關注學生對寫作的要求有沒有理解透徹,要求學生對于寫作描寫對象要有清晰的寫作定位,才能對寫作方式變化了如指掌。
例如:教師可以與前一篇課文進行對比讓學生從不同方面轉變寫作思路,像沈從文先生描寫《臘八粥》的情節,就是從不一樣的角度描寫,從八兒和母親的對話表現出孩童對臘八節的喜愛之情:住方家大院的八兒,今天喜得快要發瘋了。一個人出出進進灶房,看到那一大鍋正在嘆氣的粥,碗盞都已預備得整齊擺到灶邊好久了,但他媽總說是時候還早。他媽正拿起一把鍋鏟在粥里攪和。鍋里的粥也象是益發濃稠了?!皨專瑡專绞裁磿r候才……”“要到夜里!”這樣描寫的臘八節從無形之中就吐露出了熱鬧之感,那么教師可以以此為例,讓學生續寫或者改寫對話,讓學生學著如何描寫的同一件事各有特色。學生就可以從中學習這不一樣的寫作方式,得到提升,老師引導著寫一點小隨筆,不同題材的小仿寫,對學生的寫作會更有啟發一些。
寫作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重要的是積累和思維的轉換。寫作是情感的抒發,一種基本的藝術表現形式,而不是死讀書死學習、背范文、套格式。這樣的文章空有閣樓,沒有穩定的地基,在寫作生涯中也不能長遠。由此觀之,想要做到有理有據,有血有肉,寫作的每一個環節教師都要落實到位,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寫作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才能熱愛寫作,將它不斷發揚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