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清平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新課標》對七到九年級學生要求“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 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甚至學生對名著閱讀的好處和重要性都有了深刻的認識。在“全民閱讀”“終身閱讀”的大好社會環境下,中學生名著閱讀應該十分有效才對,可現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很多人閱讀名著都抱著功利的目的,有不少人是為了語文考試得到名著題目的分數才去讀的,甚至有人只是搜集網上整理的名著知識點和相關練習題去應付考試,那么這就違背了名著閱讀的初衷,只是應試罷了,沒有閱讀收益反而增添了很多負擔。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名著時也走入了兩個極端:第一種是“放羊式”,指定書目后讓學生自由閱讀,雖然尊重了學生的興趣和自由,但是沒有教師的有效指導,學生讀名著由于經驗和閱歷所限,很難深入,往往淺嘗輒止,流于形式。第二種是“刷題式”,教師讓學生瘋狂刷題來提高應試能力,雖然取得了短期效果,但是傷害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得不償失。
從學生日常名著閱讀反饋的信息看,他們普遍缺乏閱讀主動性,大多數學生認為閱讀名著浪費時間或者對閱讀名著沒有興趣,不會主動閱讀。很多學生沒有感受過閱讀帶來的愉悅感,無法觸及精神層面。在信息時代碎片化閱讀、快餐式閱讀、淺層次閱讀的大環境下,學生無法真正靜心閱讀需要大量思考的名著,閱讀隨意散漫,所以,對名著的理解也僅停留在表層。很多學生也讀了不少名著,可是只會從頭讀到尾,缺乏閱讀方法和技巧,結果事倍功半,閱讀與寫作也沒有明顯的提高。部編本教材每學期名著閱讀導讀兩本,自主閱讀推薦四本,還有不少課文課后有相關的推薦拓展閱讀。很多教師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靜心閱讀和深入研究這些書目,自然就沒有辦法有效地去指導學生深入閱讀了。
要想改變這種現象,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引導學生閱讀名著走向“深層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就有了動力。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培養讀書興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開展閱讀名著活動剛開始需要向學生介紹清楚開展這項活動的重要性,充分認識到閱讀名著對提高綜合素質的必要性,提高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英國著名科學家約翰路克曾經說過:“書籍指引我們渡過難關,書籍能安慰我們的心靈,使我們擺脫痛苦的羈絆,書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歲月化為令人愉快的時光。”只有激發學生對閱讀名著的熱情,學生才會喜歡閱讀名著,并且積極主動地讀書。如果學生不感興趣,那么就算他們在老師和家長的強迫下完成閱讀任務,那也是事倍功半。如果閱讀走不進心靈,激不起思想碰撞,閱讀效率便不言而喻。最重要的是這樣的閱讀對于學生來講無疑是一種折磨,不但有悖初衷,還會挫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造成其心理負擔,那就得不償失了。有人說:堅持閱讀的意義在于,就算最終跌入煩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后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只有學生自己建立了閱讀的興趣,閱讀名著才會深入,才能發揮其作用。
教師必須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在教學中可以采用講故事的形式或者名人軼事的形式調動學生讀名著的積極性。以教材中相關課文的生動講解引導到名著中去。比如由《蟬》的特殊習性引到《昆蟲記》其他的昆蟲;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帶來的童年樂趣喚起學生對魯迅童年生活的好奇;由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中對地航的神奇想象引發大家對《三體》的興趣,從而使同學們對《海底兩萬里》等一系列科幻小說也想一探究竟。學生喜歡閱讀名著,關鍵在于名著中的故事情節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吸引學生注意力,可以通過層層設置疑問的方法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語言文字雖然有其獨特的魅力,但對初中生而言,圖文視頻更加直觀形象,若能巧妙使用,會帶動、促進名著閱讀,使得學生更好地理解名著內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引導學生閱讀《水滸傳》前,組織學生觀看精彩的影視片段,喚醒學生對水滸世界的向往。在引導學生閱讀《西游記》時,可以組織“取經故事”、“話說×××”、“《西游記》中的風俗人情”、“讀《西游記》有感”、“西游人物展”、“影視周”等活動,從各方面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一系列活動不僅能幫助學生有目的地讀完《西游記》,更能引導他們用自己的思想感受作品、理解作品,領會作品的意蘊。
統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先生強調:初中加強“名著選讀”,改變以往那種“賞析體”寫法,注重“一書一法”,每次“名著選讀”課,都要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某一種讀書的方法。只有方法是正確的,才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確保閱讀效果的前提是有效的閱讀方式。教師的閱讀指導要貫串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以學生閱讀計劃為指導,為學生答疑解惑,排除閱讀障礙。如《簡·愛》的通讀指導,把全書從內容上進行梳理分割,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對作品的理解,引發學生對作品龐雜的信息分類歸納。要求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展示簡·愛的性格特點的具體體現,抓住具體的言行和細節,聯系整本書的內容。通過閱讀任務引領學生高質量地完成自主閱讀,并體現了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學生借助通讀指導完成名著整本書的閱讀過程大大超越了自己的原生態閱讀,使得閱讀的質量更高,思考也更為深入。學生閱讀名著,大多是碎片化的感受,很難深刻理解主題。教師應該在這方面設計相應的活動,重點突破,讓學生充分理解作品的特點與價值。引導學生展開頭腦風暴,在互動碰撞中,讓文本生發出豐富的創意,讓學生深入把握作品的內涵。如《海底兩萬里》是著名的科幻小說,歸納小說的特點可以幫助學生去閱讀其他科幻作品。今天人們對海洋的認識和利用已經非常發達,是什么原因讓這部作品還能長盛不衰?這個問題引發學生對作品的深入探究。通過探究發現,主人公性格的復雜性與神秘性恰恰是名著的魅力。尼摩船長對自由的向往與勇敢的追求,對現實的憤怒與反抗賦予了小說更豐富的主題,甚至超越了科幻本身,這也是這部小說經久不衰的原因。
要常態化組織名著閱讀交流活動。“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進行多種形式的讀書交流,有利于拓展讀書視野、彌補認識不足,是加深對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可以讓學生講自己喜歡的名著中片段,可以朗讀一段自己喜歡的名著節選,可以來談一談自己的讀書感受,還可以大家一起展開討論。學生對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思想情感也會產生共鳴和思索,通過辯論得到心靈的震撼和洗禮,從中得到啟示和教益,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女學思想倡導者秋瑾女士曾說“要開化人的知識,感動人的思想,非演講不可”。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選取適合學生閱讀的經典名著,如選擇《紅巖》《駱駝祥子》等名著中經典的橋段,擬好演講主題,讓學生自由選擇相關內容,定期開展演講活動,能豐富學生的閱讀思維和情感體驗。教師還可以根據具體劇情設計人物形象,讓學生進行扮演和對話。比如可以選擇《平凡的世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名著中經典人物,分組進行演練,讓學生相互評價,又能讓學生以愉悅的心情進行名著閱讀。還可以鼓勵家長和孩子親子共讀,讀后共同探討交流讀書心得,以家長的豐富閱歷和情感體驗引領孩子思想層次再上新臺階。
閱讀可以促進學生的文學積累,閱讀與寫作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而閱讀名著,可以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名著數量繁多,內容豐富,能夠充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閱讀《昆蟲記》,會知道世界上很多昆蟲的種類與名字;閱讀《名人傳》,能夠和世界名人心靈對話,了解他們的奇聞逸事。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可以鼓勵學生對名著進行續寫,寫出他們心目中名著的結局與人物關系。如果學生們堅持寫讀后感,不僅可以增強他們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更能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許多地方都組織了名著讀后感的作文比賽,可以讓學生嘗試著進行創作投稿。仿寫名著故事是寫好文章的第一步。所謂仿寫,一定要求學生對名著原文的結構、故事情節、人物特征、時間順序等都非常了解,這樣仿寫出來的故事才能在寫作風格上、故事敘事方式上、人物形象和特點上相吻合。所以,熟讀名著,是寫好故事的前提。
名著閱讀如果僅僅停留在故事情節等表層意義上,就不能叫真正的閱讀。真正的閱讀是心靈的對話與交融,真正的閱讀要透過文字表象,從作品中獲得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提倡思辨性、批判性、開放性閱讀,多讓學生閱讀名著后提出問題、進行爭論,多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評價書中人物,多讓學生展示閱讀名著后的感受、發現以及得到的啟示。如閱讀完《朝花夕拾》后,讓學生整理討論:魯迅豐富的童年生活;青年魯迅對真理的追求;結合書中內容,談談魯迅對現實的批判思想。閱讀完《海底兩萬里》組織學生討論:中尼摩船長是不是英雄,結合書中內容簡述理由。
閱讀名著前要留一些帶有思考性的問題,做到有的放矢,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他們的注意力能相對集中一些,而且必須寫出自己的想法。課本上的名著導讀不僅指導了學生讀整本書的恰當的讀書方法,而且還推薦了相關的專題探究。學生也可以自行設計專題。比如《昆蟲記》推薦了三個專題。專題一:跟法布爾學觀察。專題二:跟法布爾學探究。專題三:跟法布爾學寫作。對這些專題深入探究的同時也會引導學生對名著進行深層次閱讀。要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個哈姆雷特,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教學中,要注意課堂的生成,學生思維的火花可能在課堂交流中突然冒出來,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和創造性的思維結論,學生的潛力和主觀能動性也能得到發揮。要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作家完成一部作品,都是內心情感的表達,如果不能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就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共鳴。
部編版教材使用以來,許多名著閱讀考試命題有了很大的變化。比如《紅星照耀中國》要求用思維導圖概括名著精彩情節,分析典型人物及其性格;《海底兩萬里》要求從民族和個人角度分析人物的性格;不同名著的藝術特色或者典型人物的異同點,如:《海底兩萬里》中你認為尼摩船長和《西游記》中的哪個人物性格很像,理由是什么。這就要求語文老師自身先要愛閱讀,多閱讀,真閱讀,深閱讀,才能進一步去影響學生,指導學生。名著進教材,名著進課堂還不夠,大多數老師對名著閱讀的指導還缺乏有效的策略。這就說明對名著閱讀展開專項研究很有必要。只有教師自身真正把一部名著讀通了,讀透了,讀出了自己的體驗和理解,在名著導讀的課堂上,才能找到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點,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進行由表及里、逐層深入的拓展延伸和生成探究。唯有如此,名著閱讀才能真正導向學生的真閱讀和深閱讀,名著閱讀教學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當然,在目前語文教師教學負擔普遍偏重的情況下,要讓每一位老師對課標所列出的每一部名著都能做到讀通讀透,也是很不現實的要求。我校經常進行語文教研活動,把名著作為重點專題研究,各位老師可以集思廣益。每周開設一節名著閱讀課,讓老師專門負責名著導讀教學,真正把名著閱讀教學導向深層次閱讀。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熟讀還必須和深思結合起來,唯有這樣讀書才能真正有所得、有收獲。總之,不管是何種方式的閱讀,都不能淺嘗輒止,囫圇吞棗。真正的閱讀是細嚼慢咽,仔細玩味。對學生進行名著閱讀指導,引導學生深層次閱讀,就是想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和語文素養,培養他們的人文情懷,然后學以致用到課外的閱讀中去,達到真正閱讀名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