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岳 薛 巍/青島黃海學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域文化時代認同的精神的象征。在青島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研究課題。青島非遺民間傳統音樂作為膠東地區傳統藝術的寶貴財富之一,它在節奏、唱法、曲式、音樂文化等方面有著豐富的形式和獨特的藝術特色。青島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音樂的發展應從學齡前幼兒抓起,我們應當看到音樂活動在兒童美育課程中的傳承功能,并將其加入到課程設計中去,讓新的一代對民間傳統藝術得到啟蒙認知,提高孩子們對傳統音樂形式的審美水平,并能夠產生濃厚的興趣。
幼兒園美育教育中的各項活動均能夠發揮傳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孩子的未來發展可能會受到各種音樂文化的影響,如果重視學齡前兒童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音樂文化的教育和影響,將是促進其對自己當地藝術文化的熱愛和認同的有效途徑。因此,將本土非遺傳統音樂內容融入到幼兒音樂活動中,不進加深了他們對傳統藝術的認識,同時也能更好的繼承和發揚青島傳統音樂藝術文化。
首先,幼兒審美教育、音樂課堂活動融入青島地區非遺民間傳統音樂,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協調力。大多青島地區非遺民間傳統音樂,主要以大鼓類為主,如:膠州八角鼓、膠南藏馬大鼓;還有古老的即墨柳腔、萊西木偶戲等,形式豐富,集說、唱、演、打擊等多種表現形式。在幼兒教育活動中,小班的老師可以從故事入手,配以富有節奏的說詞游戲,讓幼兒了解這些傳統音樂藝術。隨著孩子們欣賞水平的提高,中大班的老師,表演和歌唱可以結合有節奏的動作和節拍節奏,讓孩子們的身心參與到音樂中來,激發他們的藝術表現力和豐富的聯想力。
其次,在幼兒審美教育中融入青島地區非遺民間傳統音樂教育,有利于對孩子們在學齡前,在多方面取得知識啟蒙。比如,我們即墨的柳腔中包含著從古到今眾多歷史故事、歷史人物;萊西木偶戲除了歷史知識,還涉及到很多小說名著、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八角鼓、藏馬鼓獨特的說唱大鼓形式,訴說著古今勞動人民的酸甜苦辣。
最后,在幼兒審美教育中融入青島地區非遺民間傳統音樂教育,不僅能夠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還使他們充分感受到當地非遺傳統音樂的藝術美、形式美、表現美等。
目前,青島市黃島區大多數幼兒園音樂教學的內容主要以教材中的兒歌為主,有的幼兒園為了增加美育教育中的音樂教學素材,還會將《快樂陽光》大賽中的幼兒組歌曲加入到課程中來,用到的本土傳統音樂的數量不多,重視程度不夠。其實,大多數幼兒教師都能夠認識到,傳統音樂文化能夠提升幼兒音樂審美能力,但因為他們本身對該方面的了解也是略知皮毛。而且幼兒教師日產工作量較為繁瑣,沒有更多的精力再去調研、學習來收集素材,所以他們更愿意選擇素材現成、易于設計的內容來組織音樂教育活動。
許多幼兒教師將傳統音樂教育停留在單調的欣賞活動形式上,沒有拓展更為有效和獨特的音樂活動。這種鑒賞形式的課程設計,只能夠讓幼兒在有限時間以看、聽的形式去了解,未能真正的感受到傳統音樂藝術的文化魅力,從而使他們對其失去興趣,無法達到那種我們所期望看到的熱愛之情,更談不到所謂的傳承了。
本土非遺民間傳統音樂中適合運用到幼兒園音樂課程中的素材數量偏少,造成幼兒教師比較依賴于已有的即為少數的課例或兄弟園優秀公開課的某些課例,內容上少于創新。幼兒園教師往往不能明確哪些傳統音樂藝術能迎合孩子的興趣,適合于音樂活動的引入,疲于改編創新以迎合幼兒的學習心理。所以,有的幼兒教師存在下載、購買網上已有的課程設計,回避大量無素材的藝術形式進課程,從而導致本土非遺傳統音樂藝術教育形式單一,素材內容缺乏或重復的現象出現。
大部分幼兒園的課程開發主要集中在民間優秀傳統文化、民間體育游戲等方面,缺乏系統的本土非遺民間傳統音樂教育課程,致使相關課程比較匱乏。
(1)幼兒園應當認識到當地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性。開拓具有典型非遺特色的幼兒音樂課程,設計豐富學習方式和活動方案。民間傳統音樂藝術與兒歌不同,幼兒園要認識到傳承傳統藝術文化對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的作用。
(2)幼兒園可以通過教體局,請當地非遺傳承人對幼兒園的骨干教師進行認知培訓,提升教師的相關專業素養。有條件的幼兒園還可以將其中一項非遺音樂藝術作為重點美育課程培育項目,各個幼兒園定期舉行青島地區非遺傳統音樂幼兒美育課程交流研討會,形成從上到下的正確認知,才能夠有機會更好的實施教學。
在集體教學設計中加入適合幼兒演唱和表演的大鼓說唱片段,形成具有班級獨有的傳統音樂藝術活動。所選取的素材應當節奏鮮明,符合幼兒年齡特點,最主要是能夠吸引他們積極參與。如萊西木偶戲中的《嫦娥舒袖》,這部作品,是幼兒比較熟悉的民間故事,木偶面部眼、耳、鼻、口可動,操縱穩、準、正、平,并模仿戲劇人物的步伐、跳躍、轉身等表演程式,加上長長的水袖表演特別吸引孩子們。在賞析作品的同時,可以給幼兒帶上水袖,模仿嫦娥的形象進行表演,還可以發揮想象,結合平時所看的動畫片、書籍等人物形象,讓孩子們自由創作,變換不同的動作。再結合著木偶戲中的傳統音樂,使幼兒對青島地區非遺民間傳統音樂文化有更為真切的感受。
首先,要積極開發特點鮮明的非遺藝術類課程。各幼兒園應利用當地非遺音樂藝術的獨特藝術形式,開發更多的具有創新意識的音樂活動,并邀請非遺傳承人一同深入研究,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設計科學合理的學習內容,讓孩子們充分體驗當地音樂文化遺產的魅力,提升本土非遺民間傳統音樂的教育價值。
其次,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通過與家委會的通力合作,挖掘具有相關表演經驗或者對傳統音樂藝術有興趣愛好的家長,這里不單指父母,更有可能是幼兒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讓其做好充分準備,協助收集相關素材,通過家長進課堂、家長志愿者等形式,在孩子面前展示傳統藝術之美,更好地開展審美教育,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幼兒優秀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