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鈴/玉林師范學院
中國文化以鄉村為本,以鄉村為重,所以中國文化的根就是鄉村[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有利于促進鄉村更好更快地發展,也有利于解決當下城鄉發展不平衡和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新鄉賢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軟實力,能夠匯聚鄉村振興發展合力,增強鄉村振興活力和動力,引領鄉村文明,推動鄉村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鄉賢,是指在本鄉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聲望,被本地民眾所尊重、對社會做出重大貢獻的賢人。唐代《史通·雜述》記載:“郡書赤矜其鄉賢,美其邦族。”[2]自古以來,鄉賢在我國農村自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14年9月,在全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經驗交流會上,時任中宣部部長劉奇葆提出了“新鄉賢”的概念:農村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成長于鄉土、奉獻于鄉里,在鄉民鄰里間威望高、口碑好,是“新鄉賢”的主體。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積極發揮新鄉賢作用”[3]。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既要繼承和弘揚傳統鄉賢文化,更要積極發揮新鄉賢的示范引領作用。
近年來,廣西北流市著力做好鄉賢文化傳承弘揚和創新發展文章,激活傳統鄉賢,從不同行業群體中發掘新鄉賢,吸引大量新鄉賢帶著技術、資金、經驗、人脈回歸故里,回報家鄉,共謀發展,北流市新鄉賢文化蔚然成風,成為全國第二個“中國鄉賢文化之鄉”。
北流市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利用當地的鄉賢文化資源,創新發展新鄉賢文化,培育引導新鄉賢在文化傳承、公益慈善、創新創業、和諧建設等領域發揮作用,極大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總體而言,北流市新鄉賢文化呈現出如下發展特點:
北流市充分挖掘古今鄉賢文化的時代價值,提升古今鄉賢文化的引領示范作用。一是充分挖掘古賢和今賢的事跡。如北流市積極宣傳推介清代嘉慶年間進士李紹昉、著名國學大師陳柱等文化名人典型,加強對其人生事跡的研究和闡述,弘揚其高尚的道德品質、豐富的文章著作,增強古鄉賢的影響力和示范引領力。二是對歷史傳統風貌、古代書院進行保護和修繕。如積極組織鄉賢人士通過捐資,對馬白鎮扶陽書院進行修繕,重新打造成為北流市著名文化景點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又如對六靖鎮社垌謝氏宗祠進行修繕,融入國學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成為傳承家風家訓、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領地。三是創建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黃恒榮在家鄉興建廣西首家個人投資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潁川莊文化園,并免費向社會開放,成為當地愛國主義教育、慈孝文化教育的寶貴資源。
北流市積極培育“玉商新鄉賢”群體,鼓勵外出成功人士回家鄉創業,不斷發展壯大新鄉賢隊伍,最大限度發揮新鄉賢的力量。2011年北流市成立“在外商家人士創業促進會”,在外商家先后在北流建立了廣西銅石嶺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廣西宏邦食品公司、北流市大同果業公司等100多間企業。其中,新鄉賢黎慶宏回鄉投資籌建“廣西宏邦食品公司”,帶動當地村民通過種植百香果增收致富,使百香果產業成為北流農村經濟的新興產業、支柱產業、精準扶貧優勢產業。顧家龍在新榮鎮扶中村投資創辦偉民有機富硒水稻種植示范區,實現村里每戶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龍海盛大力支持北流市“廣西特色旅游名縣(市)”創建工作,投資4億元發展銅石嶺旅游,把銅石嶺打造成國家5A級旅游景區,帶動了大批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北流市設立了見義勇為慈善基金會、獎學助學協會、義工協會、志愿服務社團等公益機構或平臺,組織成功人士、愛心人士以及各類投資興業的企業帶頭人,積極開展各類公益慈善活動。北流見義勇為慈善基金會是廣西成立最早、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縣級慈善基金會,設立了“冠名慈善專項基金”“慈善專項基金”等形式,吸引大量當地新鄉賢積極參與慈善活動。新鄉賢積極投身愛心助學,如新鄉賢李向東捐贈1000多萬元建成侯山天美小學;龍金海、李運榮分別捐贈500萬元、2380萬元建成云羅小學、西山小學。
北流市積極建設鄉賢文化公園,打造鄉賢文化長廊、鄉賢榜,在公共建筑、文化景觀中碑刻鄉賢人物形象和事跡;搭建鄉賢文化課堂,邀請新鄉賢走上講臺,講解家規家訓、傳播先進知識、傳授現代技術;開展鄉賢好人評選活動,營造人人學習鄉賢、人人爭當鄉賢的良好氛圍,北流市鄉賢文化、好人文化日益盛行,成為“中國慈孝文化之鄉”、廣西道德模范培植最好最多的縣市。
總的來說,北流市新鄉賢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鄉村“空心化”導致本土鄉賢的流失,新鄉賢群體中大多為對鄉土文化有情懷的退休人士,缺乏年輕化的傳承載體,導致鄉村振興缺乏生機活力;部分傳統村落、古建筑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和修繕,部分民間技藝缺乏傳承者,鄉賢文化的精神和薪火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和弘揚;新鄉賢的道德引領力和影響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部分新鄉賢沒有在思想道德上起到引領示范作用。
進一步挖掘鄉賢文化的內涵,探索新鄉賢文化的發展意義和路徑,對于實現我國鄉村振興目標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4]。根據北流市新鄉賢文化發展的現狀,結合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對北流市創新發展鄉賢文化提出如下對策和建議:
組織新鄉賢團隊,對地方鄉賢文化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和傳播,編寫鄉賢文化系列叢書;對歷史文化名人事跡進行梳理和闡述,整理修繕歷史名人留下的典籍著作;對地方歷史文物加強保護和修繕,打造成為今人學習教育基地。開展鄉賢家規家訓整理、鄉賢文化研討會等活動,充分挖掘鄉賢文化的內涵,用鄉賢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涵育鄉風。
在當地的領導和推動下,建立完善的機制,為鄉賢人士回鄉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出臺相關的制度文件,成立專門的負責機構、小組,深化調研,搭建平臺,加大財政支持,提高社保服務,建立良好的安居機制,讓新鄉賢人士真正凝聚起來,讓他們的愛鄉之心、赤子之情能夠真正發揮出來,從而實現人才資源從鄉村流出到返回鄉村的良性循環。建立完善獎賢機制,如定期開展群眾滿意度測評工作,對群眾滿意度高的鄉賢進行獎勵和表彰;開展“十大新鄉賢人物”“道德模范”評選活動,樹立新鄉賢標桿人物,提升新鄉賢的責任感、榮譽感和成就感,不斷激發新鄉賢履職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在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的基礎上,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宣傳新鄉賢事跡,講好新鄉賢故事。打造鄉賢榜,通過墻畫的方式將鄉賢的故事展示出來;編寫鄉賢故事,將鄉賢事跡教育加入小學課堂教育內容;搭建鄉賢講堂,講述鄉賢故事,傳播鄉賢文化;以新鄉賢建設家鄉的故事為原型,創排新鄉賢主題舞臺劇、話劇、電影,再現新鄉賢的美德善行。通過多種方式,提高新鄉賢在群眾中的影響力和引領力,增強群眾對新鄉賢文化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