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蘭/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狹義的農耕文化往往被理解為在早期的社會農業生產之中所形成的一種習慣和風俗,其中心內容是為農業服務的,為農民日常生活提供娛樂。也就是說,農耕文化集合了以儒家思想為主的,各類文化的傳統和思想。而從廣義上來看,農耕文化實際上是一種構建在傳統的農業文化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其包括了社會關系、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甚至包括了與之相匹配的各種道德、文化、風俗、習慣等。在當今社會,定義何為優秀的農耕文化,需要關注其精神價值內涵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否始終立足于時代的發展和變化,緊緊跟隨著社會發展的脈搏。只有看到了文化對當代社會所產生的現實意義,才能判斷它是不是文化的精華,有沒有表現出農耕民俗文化的特色,并鼓舞農民的精神,展現當代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關注農耕文化的當代價值解讀,首先要關注農耕文化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堅持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導地位,主動地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讓農耕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農耕文化具體表現為:其一,保留農耕文化的多樣性,通過鄉村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為當代社會的文化提供豐富的養料;其二,我們需要看到優秀農耕文化在優秀傳統文化之中的特殊地位,它來源于土地,生長于鄉村,是大部分城鄉居民最為熟悉,最容易接受的文化形式之一,是中華民族最為深沉的精神根源,能引領全體中華民族積極建設我們的家園;其三,優秀農耕文化有助于維護文化安全。農耕文化來源于本土,根植于農村大地,有利于維護意識形態,加強中華民族文化的安全和穩定。其次,農耕文化是在傳統的農業經濟基礎上,由農民作為生產者和發起者而創造出的文化形式,包含了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對自然的崇尚和對土地的熱愛是傳統農耕文化的重要核心,并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追求。
鄉村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是農耕文明的“載體”。充分挖掘、科學開發、合理利用農耕文化中的優秀養分,將其注入鄉村振興的全過程,必將產生強大的發展合力和歷久彌堅的內生動力。傳承和保護優秀傳統農耕文化,不僅關系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是共建美麗鄉村、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
首先,傳承農耕文化有助于加深鄉村振興戰略在理論層面的認識。近年來,隨著對傳統農耕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以費孝通先生為首的一部分社會學家對傳統中國社會的鄉土變遷進行了系統化理論化的研究,并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社會調研,這些研究成果是以傳統農耕文化為根基進行展開和鋪陳的,而“三農”問題的提出更是從更為宏觀的視野關注了鄉村的文化振興,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讓農耕文化的傳承有了更為合適的落腳點和切入點,這些都對農耕文化的價值有了更為深遠的認知,同時也滿足中國社會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的新要求。
其次,傳承農耕文化有助于深化鄉村振興戰略在實踐層面的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我國目前的重要戰略之一,在具體實踐中必然會面臨各種挑戰。這種自上而下的戰略部署,政府往往會因為缺乏對基層人民所需所求了解,或僅僅是在認識層面的細小錯位,就會造成配套設施落實的巨大困難,而農耕文化的傳承就在政策的制定之中起到了矯正錯失和鞏固文化資源的作用,它不僅可以更好的傳達鄉鎮居民的思想和觀念,而且有助于保護農耕文化資源和遺產,為進一步傳承起到了良好的鋪墊作用。重視農耕文化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要對農耕文化傳承的價值有著更為深刻和廣泛的認識,并且使這種認識進入到民間,反向作用于當下農耕文明,為農村在意識形態和審美價值構建上起到基礎性作用,從而更好地建立和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以及政策體系,全力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最后,傳承農耕文化有助于提升鄉村振興戰略在文化層面的認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曾提出,“城鎮建設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村是傳承鄉愁記憶的載體,保存中華民族鄉村的獨特性,保存其鄉土性,才能守得住鄉愁。我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蘊含豐富,農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延續了鄉村的鄉土性特質。當前,農耕文化的影響已遠遠超越農村范圍,深深移植入當代人的生活境遇和文化環境之中,化為揮之不去的鄉愁。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代表團參加討論時進一步指出,農耕文化、農耕文明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是鄉風文明的根和魂,要汲取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厚重遺產和磅礴力量,為鄉村振興助力。
位于浙江省的義烏市,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有著獨特的農耕文化。位于義烏市城西街道的何斯路村被評為“中國十大鄉村振興示范村”“國家級生態文化村”“國家級最美鄉村試點村”。作為具有千年歷史的古村落何斯路村,通過自己的實踐,探索出一條全新的古村落保護路徑:以農耕文化助推鄉村振興。
何斯路村非常注重培養居民的古建保護意識,按照“建一批,修一批,拆一批”的原則,在對古建筑原有形態進行保存的基礎上完成舊村改造工程。因為何斯路村坐落在狀如燕子窩的山坳里,所以村里特意邀請國際知名設計公司規劃設計燕子坳古村落,并且在修繕之后邀請十幾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入駐,將農耕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同古建筑保護結合起來,更好的活態傳承。同時,村里還發動退休教師將農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及本村特色文化等用書畫形式上墻,走進何斯路村,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鄉俗文化之風。為了讓古老的曲酒釀造工藝得到傳承,從2008年開始,何斯路村每年12月18日舉辦“何氏家釀曲酒節”。在那一天,每家每戶都會將自釀的黃酒奉上進行全村評比,選出“何氏釀酒高手”并頒發證書,各家獨具特色的釀酒工藝不僅每年吸引大量游客的到訪,也讓“何氏家釀”這一傳統工藝煥發出新的光芒。
義烏歷史上就是農業小縣,勤耕好學是義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義烏人勤勞致富的基石?!八孤烦孔x”是何斯路村特有的名片,每天早上村民們集中在一起講政策、講國家大事、講村規民約,同時教育引導孩子從小學禮儀、學文明用語,不斷播種鄉風文明的種子。何斯路村還創造性地建設了“功德銀行”,采用賦分制的方式,一定期限內評出一個對何斯路有杰出貢獻的人,給予獎勵。何斯路村委會將“功德銀行”作為載體,以“孝道”和“助人”為價值基本取向,號召全村人民一起做好事,將優秀農耕思想根植于村民內心,提升了整個村莊的文明程度。此外,何斯路村還實施了“百萬人才計劃”,每年花10萬元舉辦未成年人暑期夏令營活動, 將優秀農耕思想播撒到每個孩子心中,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