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潔/江蘇省昆山市葛江中學
所謂“微寫作”,關鍵在于“微”,即小的,輕微的,精妙的。而“微寫作”即為用精練的語言描述事物、表達觀點、抒發情感?!熬殹币辉~決定了微寫作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內容凝練的特點,符合古人“字惟求少,意則期多”的追求。微寫作的“微”是相對于大作文的“大”而言的,雖然這種短小的百字作文可以不限文體、靈活多樣,但是也必須有完整的構思,豐富的內容,真實的情感,這一點是與常規大作文一致的。最近幾年,微寫作教學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時,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也采用了各種方法來響應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微寫作學習的具體要求。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笨梢?,老一輩的教育家們已經犀利地發現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而部編版的初中語文教材,無論是課文的選擇,還是單元的編排,都是匠心獨運。如此百里挑一的美文名文放在眼前,怎可棄之而不用?筆者最近聽了兩堂課,兩位老師都將課內文本與微寫作訓練結合的天衣無縫。
案例一:《陳太丘與友期行》
在這堂課中,周老師首先進行了誦讀,疏通文意,品味情感等常規教學活動。到了課程的后半段,周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文中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結合文中的語言,想象人物的表情、動作和心理等,感受人物形象。原本簡短不滿百字的對話,經由學生的擴充和老師的引導,擴展成這么一段文字:客(坐在馬車上,傲慢無禮地)問元方:“尊君在不?”(元方平靜地)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耍ū┨缋?,一下從車上跳了下來,用手指著元方)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剑m然十分生氣,但依舊不卑不亢地)說:“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這么一擴寫,一個機智勇敢,不卑不亢的元方,一個傲慢不羈,蠻橫粗暴,前倨后恭的友人,便都躍然紙上。學生不僅了解了通過怎樣的方式擴寫語句,同時也更深入地把握了人物形象。
案例二:《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是一篇美文,于老師通過一道風景,兩個美女,三種美物,四十年的記憶這四個數字將課文串聯起來。同時,于老師在課堂的結尾將文本與寫作結合在了一起,給出了這樣的建議:“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木寫之;雨之精神寫不出,以雨中的景、物、人、事寫之?!弊詈螅笇W生以《昆明的雨》為例,寫一寫《老家》,用老家的人、事、景、物來抒發對老家的情感。而這次仿寫也充分證明了以教材為支點的微寫作教學,是行之有效的。
于漪老師曾經說過:“文章不是做出來的,而應該像汩汩的清泉從心坎里流出來。心坎里的清泉來自何方?來自五光十色的生活,來自從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領?!碧招兄壬苍浱岢隽恕吧钫Z文”的觀點,他一直強調寫作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當寫作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時,寫作就成了一種享受而不是折磨。微寫作一定要扎根生活,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能夠細心觀察生活中的小細節,身邊的小事情,只有這樣才能積累豐富的素材,才能寫出既接地氣又生動形象的作品。而作為老師,也應該引導學生利用多感官去觀察生活,體悟生活,品味生活。例如,部編版八年級第三單元的寫作訓練是“學會描寫景物”,其中有一篇作文標題是《窗外》,正好班級的窗外是一棵桂花樹,我就帶領學生們下樓仔細觀察桂花。桂花是什么顏色?花形如何?是大是???它的葉子是什么形狀的?花香該怎么形容?有沒有讀過吟詠桂花的詩歌?當這些問題都被解決以后,學生便寫下了如下的文字:“‘獨占三秋壓眾芳,何奈橘綠與橙黃’,窗外金黃的桂花,在綠葉的襯托之下,顏色甚是艷麗,充滿著濃郁的秋意。有時作業寫倦了,窗前的我便抬頭看看桂花,心情會放松許多。看著那一簇簇燦黃的小花,小巧玲瓏,素雅而盈著勃勃生機,它們就像穿著黃色小裙的害羞的姑娘聚在一塊。秋天坐在窗邊看書,我常常會把窗戶打開一點,聞著那醉人的花香看書,很是愜意。 ”
也許學生會抱怨自己兩點一線的生活,覺得沒甚可寫,但是只要老師引導他們仔細觀察,他們就會發現,校園里的銀杏樹很美,媽媽每天熬的稠稠的白粥很香,那個每天天不亮就仔細打掃街道的環衛工人很好看!
目前,傳統大作文有一個通病,那就是評價反饋不及時。一個初中語文老師通常要帶兩個班100位學生,批改任務十分艱巨,往往等老師批改完另尋時間反饋的時候,學生已經忘了之前自己寫了些什么了,最后的評價效果也往往不盡如人意。而微寫作因其微小的優勢,能夠做到快些快評,針對學生的問題,老師可以立馬給出評價和建議,在時效性上更勝一籌,學生可以及時改正自己的問題,這樣一來也更有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
同時,傳統大作文的評價機制太過保守,往往是老師的“一言堂”,迫于應試教育的壓力,老師不敢騰出時間讓學生參與到作文的評價之中,又因為時間有限且人數眾多,老師的評價往往顧及不到每一個學生。另外,老師在評價作文的時候也更多的關注結構、語言等考試得分點,往往也忽略了對作文背后的內心世界的評價,這樣一來,學生更是情緒低落,對作文無法產生喜愛之情。此時,微寫作的優勢便顯露無疑。首先,因為微寫作訓練初期的內容往往是對課文的仿寫、擴寫,以及對某一事物觀察后的寫作,所以內容相對統一,老師批改完作文后可以將學生的作文進行分類,同樣問題的學生可以分成一個小組,一是便于老師單獨講解問題各個擊破,二是能夠使學生清楚自己的問題所在。其次, 老師一旦確定了微寫作的主題,同一小組的同學可以通過課堂的前20分鐘時間進行討論,確定寫作方向,并且可以分享自己的寫作構思、寫作初衷等。然后利用剩下的25分鐘時間進行微寫作創作。而下一節課的45分鐘,一個小組的成員可以針對組內同學的寫作情況給出自己的評價,有好的經驗和想法可以一起分享,最后再對自己的文章進行修改潤色。整體而言,這種小組評價模式既節省時間,效果也比傳統的老師評價來的好。最后,老師可以以“每日一賞”的形式將學生的微寫作分享到家校聯系群,分享作文背后的故事,也可以讓家長給出自己的評價,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微寫作”并不是一個新興的詞匯,但卻也是一種能夠適應當下語文教學改革的寫作訓練模式。雖然微寫作有著不可多得的優勢,但是真正在課堂上有效發揮這種優勢,還是需要老師們積極思考,努力嘗試的。希望不久的將來,可以看到微寫作真正能發揮它的功能,成為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