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韓玉剛/安徽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礎上繼續進行的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指的是在完成高中教育階段課程基礎上接受大學教育的機遇。我國普遍將高等教育的公平劃分為三個維度。包括(1)高等教育入學權利的公平。《高等教育法》第九條規定:“公民依法享有高等教育的權利”,每個公民都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和義務。(2)接受高等教育過程中的公平。過程公平主要是指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所享受到的硬件教學資源和軟件課程資源的公平(3)接受高等教育結果的相對公平。指的是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所有人面臨就業、發展機會的相對公平。[1]結果相對公平必須以機會和過程公平為基礎,因此,在這三層含義中包含主次之分,保證高等教育的公平有序運作,最重要的前提是要切實落實每個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均等。
由于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背景,教育資源的配置、城鄉居民的收入分配、教育觀念的差異以及教育系統的運行等存在著不合理的地方,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入學機會公平產生著一定的影響。
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教育條件的巨大差異。在我國,高等教育的進入機制就是應試教育,以高分作為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接受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學習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必要條件。但是,城鄉間義務教育系統的實施與監管由兩個不同主體負責。[2]在城市,義務教育學校的建設、改造和擴建由國家即公共財政出資,資源充足。而在農村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的資金來源則主要由縣級負責。但由于分稅制的施行以及農業稅的全面取消,縣級財政收入大幅減少,政府的轉移支付經過層層消耗,到達農村真正發揮的效果也會大幅降低。農村經濟的落后,制約著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進行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實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政策,鼓勵一群人先富起來,再帶動大家一同致富。如此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不過也拉大了貧富差距,城鄉間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政府采取的措施也收效甚微。[3]2018 年 1 月 18 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7年經濟運行數據,數據顯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39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2.71。另外,由于城鄉在社會醫療和福利保障等方面上的差距,城鄉收入間的差距遠大于2.71。
隨著城鄉經濟差距的擴大,教育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明顯,教育話題在我國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國民消費中教育費用支出增長迅速。但在一些偏遠或欠發達地區,教育的發展依然存在一些問題。與城市的開放、文明相比,農村地區就顯得閉塞與落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觀念和對子女的期望都將會對子女的學業成績和長遠發展產生影響。高等教育區別于義務教育。在教育成本不斷上升的時候,有些父母就會出現阻止孩子繼續求學的短視行為。許多農村父母自身缺乏知識,只看到讓子女出去務工帶來短暫的經濟利益,卻不能體會到教育對一個人的培養與發展作用,忽視受教育者的個體成長。[4]另一方面,文化的代際傳遞機制,也會拉大學生間的差距。有研究指出,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將來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國普通高中制定學習內容和教學大綱完全以城市學生的學習能力作為參照標準,這種偏向一直延伸到高考中。高考考試內容中的城市偏向問題體現在課程內容的安排沒有考慮到我國教育的特殊性和復雜性,特別是城鄉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經濟與社會差距。但這些差距無論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還是在課程資源的開發上都沒有體現出來,忽視了農村教育的特殊性以及缺乏服務農村經濟的教育理念。在這種情況下,過分強調考試制度與評價體系標準化,使農村學生若要取得與城市學生同樣的成績必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此外,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往往會對農村戶籍學生的自招中存在不公平現象。無論在報考條件、考試內容和錄取標準上都會更加看重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偏向城市學生。農村考生缺乏與城市學生的競爭力,其最終結果將導致越是頂尖大學、重點院校農村籍學生占比越來越低,而在普通高等院校和專科學校農村學生占比較高。
城鄉教育的一體化發展是解決教育差距的有效方法。這就要求政府把城鄉發展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全面規劃、綜合研究。重視城市發展的同時,更不能忘記關注農村社會的全方位建設。使技術、資本、資源和其他要素在城市和農村地區得以融合與流通,促進城鄉的協調發展。基礎教育的不公平勢必帶來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上的不公平。因此,以下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城鄉二元結構,使城鄉的發展差距越拉越大,農村居民的主體地位在經濟領域并未得到充分體現與保障。農村居民大多從事體力勞動與服務業等方面的工作,用血汗來賺取微薄的收入。農村居民必須在滿足基本的生活質量上,才會在教育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錢。因此,進行體制性改革,合理消除戶籍制度帶來的公民權利不公,消除城鄉生產要素流動不暢,增加農民收入來源,使農民在滿足基本的生活費用后依然有金錢上的富余,能夠在孩子的學習花費上根據實際需要,而不是必須考慮學費是否是家庭能夠承受的起的。發現與結合農村地區的優勢與特色,增加農民的創收能力,發展有特色的農村經濟,實現城鄉的共同富裕。[5]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豐富農村居民的收入來源。使農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提高收入。保證農民有能力為孩子的學習做出金錢上的支持,是增強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性的重要一環,縮小城鄉經濟差距使城鄉居民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權。
行為是觀念的反映與體現,有什么樣的觀念,就會出現什么樣的行為。許多農村家庭忙于生計,不夠重視子女的教育。對待子女學習的態度就是聽之任之,鮮有關心和督促的行為,甚至認為讀書無用。長時間在這種思想的灌輸下,有的學生就會放棄自己的學業外出打工,放棄了自己對學業追求的權利。有的學生喜歡學習,但父母的態度又會使學生的心理陷入兩難的境地。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百害無利,而此時學生大多是未成年人,并不能對一些事做出正確的判斷,致使許多學生輟學外出掙錢。[6]而家庭中好的教育觀念則會對學生的學習起到積極鼓勵的作用。因此,各鄉鎮有必要建立與農村實際相適應的的教育理念宣傳,如教育重要性的講解、村里優秀大學生展覽等,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國家應鼓勵當地有關部門或民間組織通過建立文化傳播組織的形式,對農村錯誤的教育觀念和家庭教育理念進行滌蕩與重塑,重視教育觀念的導向作用,重視農村學生的學業成就和發展。
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城鄉二元分布的改革必然要徐徐圖之,現實的種種原因不可能使教育中的差距快速消除。在基礎教育階段,農村學生明顯落后于城市學生。為了防止這種不公平現象繼續存在,有關部門應采取相應措施加以調整,使我國廣大農村學生在高等教育招生競爭中處于相對公平的環境。
高等教育不同于義務教育,個人對教育的投資占了很大的部分。從高中階段過渡到高等教育,學費和其他費用的增加,加重了家庭的負擔,建立健全對貧困學生的救助體系,是促進高等教育入學公平的重要方法。首先,應積極扶持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努力從源頭解決貧困人口的收入問題,提高農民對教育投資的能力。[7]對于處在不利處境的學生,應加大國家的關注力度和扶持力度。保障所有兒童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努力實現每個學生獲得學習機會。政府應建立貧困學生檔案,跟進貧困學生家庭所需的教育、醫療、住房等情況,動態掌握貧困學生家庭的經濟問題。不使一個學生因為經濟原因而不能接受到教育。除此以外,在政策頒布到實施落實,都必須嚴把質量關,確保教育資助資金到達真正所需之人的手中。完善獎助學金、助學貸款、教育費減免、貧困家庭學生補助等制度。繼續發揚國家及社會的助學精神,通過國家對貧苦學生的資助,減少貧困家庭支出,增加貧困學生繼續求學的信心與能力,實現個人更好的發展。
高等教育公入學機會公平問題作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亦是黨和國家政府民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國家的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在城鄉二元結構的巨大影響下,我國的高等教育入學公平在城鄉間存在著明顯的不均等現象,阻礙了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對此,國家和社會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政策及措施。更加注重對農村教育的大力支持與關注,增加對貧困和偏遠地區的教育投入,制定與守好農村基礎教育最低質量標準,堅持以人為本與教育興國的理念。強化政府和學校的社會責任,積極做好教育公平問題中的領導者和守護者的角色,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與此同時,要密切關注城鄉居民的收入、保障和社會福利差距。使農村居民也可以享受到同等于城市居民的福利保障,提高與優化大學生就業市場,使農村居民更加有信心與能力致力于培養高素質的農村學子。縮小城鄉間的教育差距對于推進新型農村的建設以及城鎮化進程有著重要意義。對于促進國民素質的提高和潛在人力資本的發掘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