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葆薪 田愛瓊 薛雯昕 陳緒東/西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并在兩會期間多次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尤其對于西藏地區來說,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歷來深受黨和國家的高度關注。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對當代西藏大學本科生生態文明素養進行研究,可以了解西藏大學本科生生態文明素養的實際情況,針對其所存在的問題,可以完善有關本科生文化素養的培育對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優化高校的校園文化環境,幫助本科生向著高素質人才的方向邁進。
生態文明素養是學生個體多種素養在生態文明中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生態文明意識、生態文明知識、生態文明行為、生態文明教育等內容。生態文明素養培育是高校教育的時代要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當然之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內容,是學生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徑,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更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措施。調查得知,當代本科生具備了一定的生態文明素養,但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主要表現為主體意識淡薄、生態文明基礎知識缺乏、行為有失生態文明規范要求、生態文明教育力度不夠等。為了構建高校生態文明良好氛圍,提升本科生生態文明的整體素養,培養適應當代社會發展和中國特色是會注意建設所需的優秀人才,必須提升本科生的生態文明素養。
筆者通過對400名西藏大學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觀察以及訪談等方法,發現對于目前西藏大學的本科生來說,本科生大都知道并且注意自己的文明素養,但是大部分學生的文明素養都停留在及格的水平線上,優秀率并不高,同時還存在一部分學生對于文明素養的關注度并不高的情況。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進入大學生活之前差別并不是太大,甚至有些學生的文明素養出現一定的下滑。并沒有如想象中的,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文明素養也隨之提高。通過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來看,有58.21%的本科生反應亂丟垃圾現象普遍,86.64%的本科生存在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42.36%的本科生存在破壞花草樹木的情況,57.64%的本科生存在浪費水電的問題。除此之外,還有58.21%的本科生選擇了其他的問題。因此,提高本科生的生態文明素養勢在必行。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育應該以學生為本,要求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意識,是指學生對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作用的認識及主觀能動性發揮的內在要求。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是發揮學生能動作用的主要環節,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本科生來說,可能他們還沒有能夠從大學之前的教育模式中轉變過來,所以在主體生態意識方面,對于部分本科生來說,自身的生態意識不足也會導致生態文明素質的培育出現問題。在本次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大部分本科生對于生態文明的基本知識掌握的并不多,僅僅是停留在一些基本的素養方面,在大學的有關文化素養培育的課程中,有23.92%的本科生僅僅是因為學分而參加學修課程。而在大學的基本課程中,只有53.31%的本科生覺得在教學中有文明素養思想的滲透。所以,可以看出本科生對于生態文明基本知識的掌握并不夠好,教學中文明素養思想的滲透力度不夠。除此之外,本科生存在的一些低文明素養的行為,如亂丟垃圾、不注重個人衛生和破壞自然環境等。同時,在學校有關為文明素養的宣傳和教育力度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學校關于文明素養的宣傳力度不夠,本科生獲取文明素養知識的渠道也很單一,大部分本科生只是通過網絡數字媒體了解相關方面的知識。另外,學校對于相關的文明素養課程的開設不夠豐富,并沒有傾斜過多的資源在這一方面。因此,必須解決文明素養培育中所出現的問題,提高本科生的文明素養,以便培養出高文化素養的各類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貢獻出一份力量。
在大學的生活中,對于學生來說,直接接觸到生態文明理論教育的第一種途徑必然是思政課。大學思政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還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還能轉變學生的思想,并為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直接對整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學校要發揮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讓每一位本科生都能首先通過思政課完成對基礎文明素養培育的基本了解。另外,還要同時加強對各類文明素養的學習,如一些優秀的文化思想和文化藝術。但是目前很多大學都是除了一些公開課,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養和一些基本的法律課程等,沒有其他的有關人文知識的課程安排。其他時間,不同專業的本科生都只會研究自己的專業課相關的知識,基本不會接觸到文明素養的教育。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就會將通過僅有的文化素養公開課學到的知識忘記。學生的文明素養水平自然就在慢慢地倒退。所以,為了培養出高文化素質人才,學校應該加強對人文知識的學習,不斷地提高本科生的文化素養水平。學校可以開設有關生態文明的基礎性選修課程,要求學生從其中選修一門課程,并且要達到規定的學分要求。對于授課的形式,可以采用線上教授基本的理論知識,線下通過實踐對課上的知識進行加深理解。同時,在日常的專業課的授課老師也要將人文素質的培養滲透到課程的教學中。在大學中,學習文化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學會為人處世。而教師在其中扮演著引路人的角色,教師的影響也是極為關鍵的。授課老師在授課中可以將人文素養的思想摻雜其中,不但可以豐富文化知識,還可以潛移默化中端正學生的價值觀,提升學生精神境界。還可以通過宣傳和舉辦一些學術講座報告之類,學校邀請校外的各行各業的具有影響力的名人或者知名校友進行講座,要求學生盡可能的參加到講座中,讓學生感受到社會上的一些精英的文化素養,與自己從課堂上所接受的文化素養教育相互佐證,從而加深本科生對于文化素養的理解,為生活中的實踐打下基礎。
生態文明的內涵和本質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文明是人類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的成果,反應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學校作為傳播知識、傳承文明的存在,應該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發揮自己的作用,通過建立生態文明的管理制度、營造生態文明的環境氛圍,對當代本科生生進行生態文明科學管理,引導本科生的文明行為。要想營造生態文明氛圍。首先,學校要加強對校園的綠化與布局。大學校園是和本科生息息相關的地方,一個大學校園的建設如果富有文化氣息,那么生活在其中的學生自然會感受到學校的文化底蘊,會不知不覺中約束自己的不文明行為。然后,學校同時還要加強對于校園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管理。因為一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社會環境是有助于生態文明的建設。目前本科生中存在的亂丟垃圾,使用一次性餐具,浪費水電,破壞花草樹木等不文明行為都是環保意識較差的體現。學校一定要增加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作用的宣傳,增加宣傳渠道。比如,可以通過增加一些相關課程學習環保知識,通過網絡和媒體等宣傳環保意識,還可以通過宣傳和舉辦一些學術講座報告之類,讓學生了解并掌握環保的重要性,呼吁學生們“從我做起,保護環境”,多多參加一些環保公益是實踐活動,以身作則帶動身邊的人一起保護環境。學校還可以建立明確的獎勵和舉報機制,讓本科生們自己參與其中,有不文明的行為存在時可以進行舉報或者向有關部門反應報告,學生們彼此之間相互監督,在不斷地耳濡目染和身體力行下,相信本科生的環保意識會不斷地提高。相信學校在這樣的生態管理機制下,一定可以營造出生態文明的氛圍。
學生社團是對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高校的學生社團是學生由于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資源而組織起來的,其可以增長知識、培養和鍛煉能力、豐富大學生生活、陶冶情操、提高自生文化素養、加強自我修養等的群眾性團體。本科生在閑暇時間往往會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加入一些社團,而這些社團往往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來說非常的有利。首先,社團的活動可以豐富本科生的文化生活,提高他們的知識能力,從而成為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另外,本科生通過參加社團組織的活動,可以將課堂上的知識與課外的知識相互結合起來,通過實踐提高學習效果。同時,社團活動還可以增加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最重要的是,可以通過社團,邀請有關專家學者進行文化素養的講座,傳承相關的知識,這樣不僅不會讓學生們感到枯燥,同時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如果將文明素養加入到社團的活動中,學生自然就能夠接受的比較輕松。所以,學校應該大力支持和培育綠色社團,并將文化素養的教育滲透到社團的文化中,在社團活動中宣傳文化素養的重要性。不斷地提升本科生的文化素養水平。當然,社團不能僅僅做到精神思想的傳達,同時要積極開展與生態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并將參加環保實踐活動作為必要的一項,畢竟環保意識是文明素養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過這些社團的實踐活動,讓本科生不僅能夠從實踐活動中提高自己的文明素養,同時還可以提高自己的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