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梅 蒙曉霞 蒙振海/廣西城市職業大學
邊貿扶貧政策得到了民族地區脫貧工作的積極落實,它為精準扶貧帶來良好的效應的同時,存在一些制約因素,應該引起重視。在當前的邊貿扶貧實施過程中,由于邊貿惠民工作受一些因素制約和影響,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很多民族地區有十分突出的邊境貿易發展優勢,因此一些“邊貿小鎮”也積極的推進邊貿人才培養,增強當地在邊貿方面的科技創新能力,以此來改變貧困的落后面貌,近幾年來,廣西很多地區因為邊貿產業的發展已經摘掉了貧困帽。民族地區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加強高效邊貿人才的培養,有利于為邊貿產業提供強大的人才后盾支撐。
邊貿扶貧之所以能夠成為精準扶貧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因為它具有可實踐性,偏遠落后的邊境地區充分利用地緣優勢,利用國家邊境貿易相關的優惠政策,把“邊貿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突破口,并且組織地域內的人民積極參與邊貿建設,打造出“邊貿扶貧”的新模式、新路徑。[1]近些年來,廣西多個地區已經利用邊境貿易促進經濟發展,成功摘掉貧困帽,廣西憑祥市更是充分利用“邊”的地域優勢,在“邊貿”方面做足文章,創新性的開展了“黨支部+邊貿合作社+貧困戶”的邊境地區脫貧特色模式,鼓勵并提高邊境人民參與互市貿易增收的積極性,因此實現了高質量高效率的脫貧。通過發展邊境貿易,使邊境地區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得到極大的調動,提高了群眾的勞動參與熱情,群眾創收模式更加多元化,經濟創收水平也得到進一步提高。近年來國家制定出臺了很多相關的鼓勵邊境貿易的政策措施,給我國沿邊經濟落后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讓更多的邊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已經在逐步形成一種富有特色的邊貿扶貧新路徑。
我國沿邊民族地區要充分利用自身優越地理優勢,提高各種資源的利用率,并且加大對沿邊地區的開放程度,以信息技術促進發展,使沿邊貧困地區能夠不斷注入新的經濟發展活力,充分發揮邊境區位優勢,與毗鄰各個國家加強經貿合作,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跨境貿易,推動相關產業合作,以更加開放容納的眼光促增收,進一步推進當地脫貧工作的進展,讓邊境民族地區的人民群眾能夠擁有更高質量的生活。[2]沿邊邊貿地區通過加強邊貿合作,能夠極大程度上提高沿邊地區通關便利性,促進當地民生建設與經濟發展。
眾所周知,邊境貿易要想獲得更快更好的發展必然離不開邊境貿易人才隊伍的建設,很多邊境地區地處邊陲落后山區,不管是經濟還是文化等,都遠遠落后于沿海發達地區,信息相對來說也比較閉塞,所以邊境城市絕大部分的發展環境是比較艱苦的,雖然近些年來各級為了吸引和培育高素質邊貿人才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制定了相關政策,但是邊境地區在貿易發展方面的人才后盾力量仍然不足。
當前邊境民族地區的邊貿改革升級的主要目標就是產品落地加工,從而建立起以及自己的高新產業,以更加靈活的發展血液注入當地經濟發展當中。[3]然而,包括云南在內的沿邊地區很多都有交通滯后、開放程度不高,營商環境差的情況存在,這些情況對于沿邊地區加強招商引資,建立邊境加工企業來說十分不利,所以政府稅務部門應該對邊境加工企業加大扶持力度,使各項優惠政策能夠得到落實,促進邊民互市貿易優化改革,使沿邊地區開放程度更高,建設開發水平更高。
大多數邊境地區的邊境貿易主要還是以邊境小額貿易為主,像技術加工一類的大額貿易在實際貿易當中所占的比重比較小,因為這些邊境地區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使自身缺乏高新技術,也沒有突出的資本優勢,所以邊境貿易中出口的商品更多的是一些比較小型的產品,像農副產品、工業原材料產品、日常生活用品等等,這些產品的共同特點就是技術水平含量低、附加值低,創收能力不強,而且因為也正因為技術水平的限制所以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比較弱。[4]所以很多邊境貿易出口商品實際上都是小規模,低檔次并且形式單一,沒有對當地自有的各種豐富資源充分利用,因而就無法創建競爭力強的優勢產業。
人才培養是保證邊境貿易有序、高效發展的后盾力量和有力保障,因此,各級有關部門應該在邊貿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加大投資,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利用信息技術促進人才發展,各個高校更應該加強高素質邊貿人才培養,以現代化的創新型邊貿人才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將大型技項目作為載體,采取團隊整體引進的方式,發揮核心人才的帶領運用,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優化邊境貿易結構,提升邊境貿易企業在國際進出口貿易市場上的競爭力。
在“互聯網+”的信息時代發展背景之下,邊境民族地區更應該努力提升互市貿易的信息化水平,接收更多的可靠信息,并應用到實際發展當中,以適應“互聯網+”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要求。[5]推動邊貿管理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的建立,把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邊民身份備案、海關監管,進出口商品申報等納入公共網絡服務平臺,形成國家層面的邊貿數據庫,為國家科學研判邊貿發展,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決策依據。
修訂現行的《邊民互市貿易管理辦法》,對互市貿易定義以及貿易主體等方面的內容要進行進一步明確定義,可以根據貿易發展情況一定程度上放松互市免稅政策商品原產地范圍,推動邊境加工產業高效率發展。加強通商口岸的海關監管,對互市貿易進行嚴格規范化管理。適當的提高邊民互市進口免稅額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互市商品種類限制,以提高邊境人民參與互市貿易的熱情,進一步提高邊境貿易發展,為改善地區落后面貌助力。不能將邊民個體視作互市貿易中的唯一主體,而應當采取有效措施鼓勵引導邊民以集體形式參與或開展互市貿易,并調動貧困邊民的參與熱情,并對之采取一定的幫扶措施和優惠政策。
完善的基礎設施條件對于邊境貿易的正常發展來說是必要前提,因此邊境貿易發展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強并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范圍應當包括硬件和軟件建設兩個方面,而且這兩方面都不容懈怠。軟件建設就是指邊境地區在改善人民生活環境,提高教育水平等方面都應當進一步加強,要努力創造出更加開放的、科技信息發展程度更高的社會服務環境;硬件建設主要是指落后邊境地區應當推動水利、電力、通訊以及交通、城市化建設,建立現代化交通、通訊網絡,推動經濟合作交流,建立高新技術經濟開發園區,實現現代化發展,并積極與國際化水平接軌,等等。很多邊境地區在口岸,陸地交通等方面沒有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導致邊貿扶貧的基礎比較薄弱。而邊境口岸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會給進出口安全監管和實際通關效率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所以為了促進邊境貿易的通關便利化,推動邊境貿易產業轉型升級,邊境地區應該加大投入,加強相關基礎設施建設。
邊境地區應當加大邊貿相關政策扶持力度,鼓勵邊境企業以更加自信的姿態促進發展,使邊貿產業鏈延長,推動邊境貿易進一步向產業化發展。[6]繼續采取措施加強邊境貿易基礎設施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取消或者放寬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涉及配套資金的政策,相關部門應該加大邊貿企業的信貸融資力度,拓寬邊境地區各類產業的融資渠道,鼓勵產品就地加工,讓邊境貿易政策帶來的紅利能夠最大程度地惠及到邊境地區和邊境人民。
雖然,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邊境貿易發展存在著很多問題,但無可否認的是推進邊境貿易,對精準扶貧工作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各種高新信息技術對于邊境地區的邊貿產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能夠讓這些地區能夠充分的發揮自身獨特的優勢,所以,在此基礎上,邊境地區高校更應加強邊貿人才的培養,培養和引進更多高素質的邊貿人才,以促進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具體措施比如強化邊境貿易優惠政策,優化邊貿市場結構,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增強邊貿企業的競爭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