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潮/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麻醉除了包含術中止痛外,還在無痛人流、術后鎮痛等領域涉足頗深。另外,諸多患者及家屬還擔心麻醉會影響患者心智,該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患者及家屬對麻醉學了解程度淺薄造成的。因此,本文將對麻醉學科普教育工作進行分析。
首先,部分人認為“麻醉即術前打針,用藥量越大,麻醉效果越突出?!边@種片面的、無知的想法成為了醫患矛盾的本源。
其次,大量的人不了解現代麻醉內容,片面認為“手術室內無痛麻醉過程即麻醉全部內容”。實際上,麻醉還涵蓋了“術后鎮痛、無痛人流等諸多內容?!保?]
然后,麻醉科醫生由于長時間在手術室里工作,很少和患者及家屬接觸,致使麻醉醫生成為了社會神秘人物。
最后,大量患者在麻醉前存在負面心理,在心理壓力過大時會因懼怕麻醉拒絕手術,部分患者及家屬還存在質疑麻醉安全性等現象,影響了麻醉科醫生工作的開展。
國內麻醉科學教育工作的開展缺乏充足的資金知識,且不受社會重視。反觀國外,諸多發達國家十分重視麻醉科學教育,并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了大量支持。因此,該現象制約了我國麻醉科學教育的開展。
中國人口基數大,雖然每年有幾百萬大學生畢業,但國民科學素質依舊較低,因此出現了社會大眾麻醉科學教育觀念意識匱乏現象。
麻醉知識及技術在國內外發展較快,但國內諸多門戶網站未能為用戶提供麻醉科學教育專業網站進行學習,影響了大眾對麻醉知識及技術的了解程度。
該現象主要表現為麻醉科人員思想落后、學歷有待提高、風險較大等,這些因素對臨床醫學及手術科學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諸如美國一類的發達國家,建成了學校、高校、研究機構為一體的健全麻醉科學教育體系,學生能夠進入實驗室完成實驗并接受專家指導,推動了麻醉科學發展。但是,我國尚沒有建立完善的麻醉科學教育社會體系。
幫助學生拓展了視野、豐富了思維,為學生畢業后步入臨床實踐工作奠定了扎實基礎。
首先,有助于患者及家屬深度了解麻醉知識、問題,有助于幫助患者及家屬將麻醉手術的顧慮、恐懼感打消,提高了患者配合麻醉醫生工作的依從性。
其次,強化麻醉科普教育,有助于大眾了解麻醉手術的作用、方法等,可以幫助患者消除對麻醉的未知恐懼,有助于改善患者入院就醫、接受治療等的態度。
然后,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創新,現代麻醉除包含手術過程外,也囊括了術后持久鎮痛、胃腸鏡無痛檢查、分娩鎮痛等。同時,現代麻醉在慢性病、重度疼痛治療中也不可或缺,比如難治性癌痛、神經病理性疼痛、術后疼痛等。所以,積極強化麻醉科學教育,幫助大眾深度了解麻醉知識、改善大眾的求醫問診水平、降低疾病及檢查產生的心理傷害及痛苦。
最后,麻醉和心肺復蘇關系緊密,所以,主動強化麻醉科學教育,有助于改善大眾心肺復蘇能力。通常狀況下,心臟停跳不超過4min,有可能恢復功能;若超過4min,易造成腦組織永久性損傷,甚至導致死亡。因此,必須及時、迅速地采用院前心肺復蘇。據美國近年統計,每年心血管患者死亡數達百萬人,約占總死亡病因1/2。而因心臟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發生在院前。[2]
積極的強化麻醉科學教育、構建麻醉動態視頻宣傳官網,為麻醉科醫生及相關專業人員創造網絡家園,能夠讓麻醉專業人才實現專業溝通、知識宣傳、資源共享等,這有助于改善對社會的服務效果。
由于新時代醫學領域發展迅速,所以推動了麻醉學的快速發展,其囊括范圍除了最早的緩解或解除疼痛外,還涉及了危重病急救、疼痛治療等諸多領域,而且相關領域具有“保證生命安全”的共同特征。所以,麻醉科專業醫生應主動學習、更新麻醉科學知識,接受系統性的麻醉科學教育及培訓,才能改善自我專業素養及能力、提高工作效果。
首先,要強化麻醉科學教育,深入研究無痛技術,推動無痛醫院的建設,滿足社會物質及精神文明需求。
其次,組織醫院疼痛門診開放活動,為患者就醫提供便利。
在開展麻醉學科普教育工作時,相關的單位、企業或部門,應積極爭取相關部門的政策、資金支持,還要大膽吸納社會閑散資金,滿足麻醉學科普教育開展需求。同時,應提高對麻醉學科普教育的重視程度,要結合國內麻醉學發展狀況制定針對性輔助政策。
麻醉科醫生及專業人員應做好麻醉技術操作視頻的設計、制作,要結合慢性疼痛治療技術等設計 fl ash動畫、構建麻醉科普宣傳網站。同時,在推廣中要利用好網站、社會及學校等現場推廣、與其他醫院聯網推廣等手段,還要不斷完善麻醉學搜索引擎,滿足受眾需求。
積極招聘知名醫院專家在線回答患者疑問,聘請知名學者參加麻醉學科普報刊及書籍的編著,豐富、完善麻醉學教育圖書內容。同時,醫學科普讀物出版商可聘請專家宣傳、講解圖書內容,為讀者解難答疑,吸引受眾購買書籍、學習麻醉科學知識。
結合麻醉學內容及大眾理解能力,設計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具有針對性的便攜手冊;鼓勵醫院麻醉科醫生入各級院校、社區宣傳麻醉學知識,或贈送麻醉學科普資料。
麻醉科醫生可結合麻醉工作經驗、心得體會、手術特點、麻醉科學技術及知識更新內容等總結、整理、匯編科普資料。如以“走進麻醉科醫生”、“無痛分娩讓產婦遠離剖宮產”為主題總結麻醉科工作經驗、知識,并利用新媒體、互聯網等渠道進行宣傳,從而豐富大眾見解、提高大眾對麻醉學的了解程度。
麻醉科醫生可做好醫院及科室內外媒體的利用,比如利用科室走廊墻壁繪制麻醉學科普知識墻報,或在不同醫院的內部刊物中發表麻醉學科普文章,增強宣傳效果。比如,麻醉科醫生可利用墻報宣傳術后PCA鎮痛流程,幫助患者與家屬深度了解相關知識;同時,麻醉科醫生可結合患者及家屬反饋的問題,重新整理、完善宣傳材料,并寄到雜志社發表。鑒于國內麻醉學專業報刊或專欄較少的現象,積極發表麻醉學科普材料類論文,有助于增強麻醉學影響力、滿足受眾對麻醉學了解的需求。同時,還可以通過電視臺、廣播臺等宣傳麻醉學科普知識。[3]
綜上所述,強化麻醉學科普宣傳教育,豐富麻醉學知識及技術的傳播路徑,在宣傳中融入“以人為本,關愛大眾”的人文麻醉學精神等,才能推動社會物質及精神文明的健康建設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