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瑞/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資助育人,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高校資助工作不僅在于向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提供經濟層面的幫扶,更重要的在于通過經濟扶持實現全方位育人,也就是突出資助育人功能的體現。新時期高校資助工作的要求是做到“三全育人”,將“三全育人”模式運用到資助體系當中,積極探索“三全育人”模式下全新的高校資助育人理念。
資助育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體系”之一,是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總書記指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高校的資助體系主要是指學校以在校學生的學費等經濟資助為手段,以育人為目的,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全面的精準幫扶。在精準資助機制的背景下,高校的資助育人功能更加凸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還有不少人存在著一些消極的思想,比如主體意識淡薄、誠信意識欠缺、感恩意識缺失等問題。根據國家資助政策的有關規定,為使受資助程序得到簡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僅需出具家庭經濟困難材料并簽訂誠信書,交由學院認定即可。這就導致部分學生不能擺正資助心態,在利益的驅使下,出現虛假資助。所以在某種程度上,精神脫貧比經濟脫貧的扶持要更加重要。
同時高校的精準資助模式和育人理念并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相輔相成,育人工作仍處于待開發階段,育人浮于表面形式,育人功能不全。目前,許多高校的資助工作主要由學生處資助管理中心和二級學院輔導員負責,工作主要偏向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格審核、認定,也就是幫扶的基礎階段,很容易出現“輕育人”的現象。其實,在資助育人過程中,班主任、輔導員、包括專任教師等都應當積極配合,形成合力,把立德樹人作為首要,多關注學生的品德教育,共同發揮資助工作中的育人作用。缺乏社會責任感。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主體是多元化的,資助育人工作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情,同時專任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后勤服務人員等全體教職員工都是育人的主體,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是通過不同部門之間的通力協作,形成“全員育人”的良好格局。資助育人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想充分發揮育人的功能,實現資助育人的目標,就必須調動各方資源,形成合力[3]。
全員育人是指由高校、家庭、社會組成的“三級聯動”的教育育人機制。目前社會上有一些愛心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奉獻愛心,設立獎助學金等,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經費支持或實踐機會。在學校中,高校應抓住新生入學,印制《學生資助政策簡介》、《國家資助代償業務》等,與新生錄取通知書一同寄送,讓學生在第一時間了解國家和學校資助政策。同時要通過家訪、信函等多種形式了解學生家庭經濟現狀,實行對象認定、資金分配、資助標準等方面動態調整,確保精準資助。以全員參與的模式將各種力量都凝聚到資助系統中,同心同德,共同幫扶受助學生。
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存在實效性不足等問題,大學生在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會呈現不同的特點,每個階段的學生的思想特點都是不一樣的[4]。因此,從新生到老生,高校資助工作要把握處于不同年級、不同階段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結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的特點,因材施教,將育人工作貫穿于資助體系全過程。
馬福運曾提出:“穩定德育基本隊伍,形成全員德育格局,探索德育導師制度,依靠學生干部隊伍。全程實踐和定點實踐相結合,外在教化和內在省悟相結合,專業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結合,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結合。抓好校風,校園文化建設,加強校園周邊環境的治理,占領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陣地。”[5]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要把握大學生成長和發展的規律,制定相應的教育方案,充分利用獎助學金評審、畢業生離校等有利時機定期舉行資助政策專場報告會,開展以“誠實守信”為主題、以“立德樹人”為主線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育宣傳活動,創新宣傳形式和載體,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與學生進行互動,對就業學生進行跟蹤動態和建立反饋機制,構建線上線下全方位資助育人宣傳模式。
高校在開展資助育人工作時,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受助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全方位育人就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結合立德樹人等教育理念,培養他們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通過開展資助政策宣講、誠信教育座談會、優秀學生事跡宣講等形式,引導學生正視并合理看待資助政策,及時向學生普及了相關資助政策和信用知識,從思想上培養和鞏固了學生誠實守信的優良品格。同時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脆弱或存在心理危機、心理障礙的問題,將資助育人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通過心理普查、調適等,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引導他們正確歸因,積極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影,防止貧困生因心理問題而引發校園危機事件。
高校在開展資助育人工作中還可以通過勤工助學、志愿活動等,引導他們挖掘自身潛能,樹立自立自強的良好意識。培養學生準確定位、全面、自由地發展自己,努力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良好的綜合能力,積極實現個人和社會價值。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明確指出高校資助育人要把“扶困”與“扶智”,“扶困”與“扶志”結合起來,構建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著力培養受助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擔當的良好品質[6]。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健康成長是一項系統工程,高校要將“三全育人”模式應用到資助工作中,堅持把服務學生全面成長作為工作核心,把資助落到實處,在經濟上扶貧的同時,在思想上助力脫貧。不斷提升資助育人效果,推進精準資助工作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