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炳昊/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
在新的時代背景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之道是什么?人們可以有多角度的詮釋,也會有不同的解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文理論的提出、形成與發展來看,從中國道路的成功實踐和中國模式的形成過程來看,其成功之道就在于它始終貫穿著尊重人、依靠人、服務人、造福人發展人為基本取向的發展理念,而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也將以人為本作為執政理念,將人作為社會之本、價值之本。綜觀我國改革開放的歷程,無論是對制度體制的改革,還是使中國社會在開放中走向世界,無論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還是加強執政黨的建設,我們秉持的都是依靠人民、服務人民這一核心理念。正是這種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和執政理念,使中國社會在迅猛變革中,一直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使社會利益格局在重大的調整和陣痛中,一直使人煥發出了極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種潛能的釋放成為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而社會發展的物質文化成果也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實現人生價值、創造出彩人生提供了機會、創造了條件。
盡管我們還遠不具備讓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還無法實現讓每個人自由發展的目標,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已找到并展現出這一美好的愿景,這正是我們獲得“自信”的緣由。簡言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和執政理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之道。中國道路的成功實踐,充分印證了馬克思的以人為本思想的實踐價值,深刻說明“人”的問題始終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深層問題和關鍵所在:即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是實現人的發展的現實條件,而人的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內在動因。因此,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不僅過去、現在而且將來都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應該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中國特定歷史、特定國情和特定國際背景下所選擇的發展道路,它的發展始終面臨著各種矛盾和挑戰。應對各種挑戰,需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其中,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就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價值。這種價值不僅在于我們已經取得的成就,更在于它是我們迎接各種挑戰而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思想。對此,筆者擇其要而論之。
堅持以人為本,正確認識社會主義選擇市場經濟所帶來的進步性與挑戰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快速發展的奇跡首先在于對現實社會主義的再認識。根據馬克思的經濟發展的“三形態”說,我國現實社會主義和現代資本主義同處在商品經濟形態上。實踐證明,市場對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對人的發展也有著積極的方面。市場經濟的進步性,在于它打破了人的依賴性關系。在自然經濟中,人依附于血緣關系或狹隘的共同體,人的能力被局限于狹窄的范圍,人的交往被限制在封閉的地域;市場經濟形成的物的依賴性關系,實現了以物為中介的人的普遍交往,形成了人的全面關系、多方面需求和發展的能力體系,為人的發展進入全面發展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階段創造了條件。改革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活力,首先源于經濟體制的變革及其對人的解放。市場經濟承認個人追求物質利益以及勞動致富、合法致富的正當性,形成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和尊重創造的價值觀念,極大地激發了人的潛能,使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以釋放,從而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持續動力。中國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取得的成就,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這也說明市場經濟對社會的推動也有著其特定的人學基礎。
但對市場經濟的異化、物化也要有充分的認識,才能引導社會的健康發展。馬克思運用辯證的和歷史的觀點,對商品經濟階段的異化、物化性質進行了分析,認為相對于傳統社會它無疑是歷史的進步,而相對于未來社會,它的異化、物化性質又是需要加以揚棄的。在我國,自然經濟長期占統治地位,而社會主義最初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又不能有效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無疑是歷史的巨大進步,使之完善則是繼續推進這種進步。一些人囿于傳統觀念將我國的這種變革視為歷史的倒退,這種非歷史的觀點是需要警惕的。但另一方面,也必須正視市場經濟所帶來的異化、物化,不能天真地認為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結合在一起,這種現象就可以蕩然無存了。事實上,過去為社會主義所拒斥的一些現象在我國已經發生,如社會成員貧富的嚴重分化,人們思想中的極端利己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在經濟活動中的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和網絡欺詐等,對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和對環境的嚴重污染,社會生活中的黃賭毒現象,物質生活富裕后的精神匱乏、空虛無聊,以及商品意識的泛化對公共權力的嚴重腐蝕等。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不能用理想化的標準來裁決現實生活,但對此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需保持一種批判的維度,才能使市場經濟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發展,如果視而不見或見怪不怪的話,社會主義就可能成為市場經濟的種點綴。
堅持以人為本,在秉持人民當家作主和執政為民的理念中,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搞好黨的自身建設。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不僅對于堅持正確的發展道路、發展方向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于搞好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黨的建設也同樣至關重要。
民主既是一種權利,即人民的權利,簡稱“民主權”或“民主權利”,也是一種國家制度,即通過國家將人民的權利制度化,簡稱“民主制”或“民主制度”。民主權與民主制是統一的,其中,民主制是按照民主權的要求而建立起來的,是服務于民主權利的,而民主權的實現又需要民主制度來加以保障。在古希臘就有了民主和民主制的政治形式,但到了資本主義才建立了相對完備的民主政治。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民主所實現的政治解放,既肯定了其歷史進步性,也對其歷史局限性、片面性和虛偽性進行了揭露和批判。
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民主的批判,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不需要民主。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明確提出,共產黨人的最近目標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在現實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列寧、毛澤東、鄧小平都認識到民主對社會主義的重要性。其中,鄧小平關于“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的論斷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其實,民主與社會主義有著內在的聯系了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人民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就是要使人民當家作主,獲得管理國家、社會的權利,建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民主制度,并以此來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就此而言,社會主義民主是比資本主義民主更高類型的民主,它是一種更廣泛、更真實的民主,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民當家作主。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關鍵在黨、在黨的自身建設。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在于,能夠自覺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和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在推進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的發展中,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種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取得執政地位的合法性基礎。需要看到,黨的這種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必須不斷解決自身的先進性問題、能力問題和純潔性問題。
總之,堅持以人為本,既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在當代中國,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是我們實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也是我們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