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媛/成都藝術職業大學
本文探究并提出了在高校思政課融入職業精神教育的有效實現路徑—采用“立體多維模式”,從知、情、意、行四個視角出發分析解讀,即主要強調了職業精神教育應貫穿于整個大學時期,并逐漸深入推進;同時,應該以思政課為第一教學陣地,伴隨實踐課堂作為補充;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具體情況,充分促進學校和企業兩者間的相互作用;把握“立體多維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與融合。
“精神”作為人類的內心活動現象,涵蓋了意志、思維、情感以及其他的心理狀態。那么職業精神的形成是指以在一定的外部環境作用下,對于人們職業活動相關的內在世界的探索,以及具備職業特質的心理活動狀態,并依循“知、情、意、行”幾個要素之間的辯證發展過程。因此,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精神可以從職業認知、情感、意志和踐行幾個立體維度出發,依照科學發展規律,逐漸深入。
在思政課堂的職業精神教育中,“知”是概括大學生對于職業精神的特質、內容,以及具體的規則等理論方面的認知,是培養高校學生職業精神的基本前提。從現階段的高校職業精神教育的現實情況來看,職業精神的相應認知主要集中在思政課的教學內知識點之中。 教師應該關注怎樣讓有關職業精神的認知能夠真正地被學生接受和理解,變為其知識認知體系中的一部分,并且能夠作為日后進行職業活動的指導。由于認知是行為產生的先導和前提,因而在實際的職業活動中,科學合理的職業認知觀可以指導正確的職業行為。
職業精神中的“情”,具體來說是指大學生在進行職業活動的過程中表現出的對于職業精神的興趣、喜愛亦或是厭惡等情感。職業情感是一種與智力無關的因素,然而作為職業認知過渡到為職業行為這個過程的催化劑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人們在職業活動中對其始終保持著濃烈的興致與情感認同,就會更加積極主動的去探究,并從中體會到愉悅的情緒;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通常對外界事物持有感性認知,因而要真正地實現內化則需要用情感來進行催化輔助,繼而外化為正面積極的行為。因此適時恰當地引發學生的職業情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職業精神中的“意”是指大學生在進行職業活動的過程中,對于職業精神始終飽滿的熱情和堅持的信念,且能夠在遇到困難時不退縮、逃避,勇往直前的堅定意志。 這里的“意”也是職業精神中的“知”的具體呈現形式,是進行職業行為活動的至關重要的精神力量。當高校學生在面對現實和利益的選擇時,時常會出現 由于淡化了職業精神中的 “知”而減少了職業精神中的 “情”,最終影響到職業行為。為此,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發揮出職業精神中“意”的強勁有力的精神力量,幫助學生學會在困難面前堅守職業信念和理想,用不畏失敗的職業精神來度過人生中的難關。
而職業精神中的“知、情、意”最后會立足于“行”,這是職業精神的外在呈現方式和綜合反映模式,也是職業精神教育的最終落腳處。實際的職業精神教育的成效究竟如何,要看最后一步“行”,這也要求教師在高校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融入職業精神教育時必須要牢牢把握“行”這一教學目標。
職業精神教育與其他的高校教育主題相比較而言,有著十分突出的差異性,例如連續性與實踐性等等。教師應有意識的從“知情意行”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并且貫穿于整個大學學習的始終。
高校應主動積極地在思政課堂中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指導作用,同時,推進思政教育中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融合。在科學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引入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建設,以此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另外,思政課的學業檢驗標準也應逐漸細化發散。適當的增加與社會主義價值觀相關聯的內容,與此同時,課程教學目標與標準的學科內容也應繼續優化和完善,為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全多方位的融入奠定基礎。進而學生的政治愿望和理念會更為堅定不移,且個人的道德品質也會隨之上升。日積月累,學生便會具有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
隨著學生在高校學習的深入,學生會開始逐漸關注與職業活動相關的內容,而就業形勢也是社會廣泛關注的的熱點問題,于是在思政課開設職業精神教育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時政教育因具有較強的時效性而無統一的相應教材,在實踐活動中,通常是采用專題課堂的形式來開展教學,職業精神教育的特質決定了時政教育應該成為就業專題教學內容的必要性。通過時政教育的開闊視野來深入進行職業精神教育,首先可以讓學生從中找到樹立職業精神的緊迫感;其次學生還可以自主參與職業精神的培養,通過模擬情景,創設出一些與真實場景關聯緊密的情境活動,例如,對某企業進行調查、模擬真實的招聘會等等。
切實可行的實踐方式可以推進思政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此同時,還可以鍛煉高校學生的政治素養。當職業精神中的前兩個維度基本養成之后,學生便能夠以此為基礎進行實踐活動。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也應該從學生的真實狀況出發創設相應的教學實踐環節,保證思政課的教學質量能有所提升。另外,教師還需積極搭建更為完備的思政課堂實踐內容,讓學生從調研報告、現場體驗等多樣化的形式中樹立職業精神。
現階段高校與企業協作的教育形式通常較為普遍,另外,還可以采用教學與產業融合的相關政策。通過大量實踐活動可以看出,將企業與高校的常規教學緊密聯系起來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當教師在積極實施職業精神教育的工作時,可以及時與優秀的企業達成合作意向,明確提出相關要求,使學生在企業實習活動中清晰地意識到社會企業所需的人才是何種類型。實質上當教師在進行常規的實踐教學過程中,優秀的企業文化能夠使得職業精神教育也全方位地落實。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亦或是校園文化的推廣宣傳過程中有所體現。并且在此基礎之上,還可促使普及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綠色節能觀念的教學目標的實現。此外,教師還應該教育學生在工作過程中,首先樹立強力的自豪感以及榮譽感、還應對贊同感進行相應的積極培訓,使學生逐漸形成誠實守信的職業態度,并且還具備積極上進的職業精神等。
由于高校學生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因而需要教師提供積極正面的引導,為其提供專業性的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如此一來學生才會形成更加明確的職業方向。在思政課融入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相關內容十分必要,為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給出客觀合理的指導意見。其中的內容應該與學生的實際專業水平以及興趣愛好等相匹配。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獨立意識,使其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科學理性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落實“行”,將職業精神落到實處。
綜上所述,在高校思政課堂融入職業精神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通過立體多維模式的操作,逐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精神,從“知情意行”四個維度出發,培養學生誠信守信、敬業愛崗等優秀的職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