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育義/貴州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是高校實現政治思想引領當中的重要任務,這就要求學校能夠將大學生思想政治引領工作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點位置,并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從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效果。
針對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教師既需要滿足教學目標、課程、教材、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總體要求,又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人群、教學環境進行改變。同時,教師應該要樹立互聯網+的教學理念,聯通線上線下、課內課外,創新教學模式,鼓勵思政課不同的打開方式。如何在現有的條件能夠講出好的效果,是考驗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能力,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化被動為主動積極進入思政課的學習。
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科學理論,還需要重視思政課的實用性,把小的意識形態和政治階級和大的社會階層結合起來,能夠教育引導學生樹立人生理想,做一位有志向的奮斗者。鼓勵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和理論性,并不是放棄對社會現實的關注,搞從理論到理論的邏輯推演和自說自話的理論圍城,而是要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在舉辦的思政活動中成長。
很多學校的思政課教育方法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師資力量配備不足、教學方式單一不新穎、內容過于枯燥等。為了避免這些問題,就必須進行根深蒂固的改革,不僅要對教學材料進行改革,更要對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進行創新,讓思政教育真正“活起來”。思政課不能夠單一枯燥乏味,但是也不能讓思政課堂過于娛樂化。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備好課,更要講好課,將與課堂知識點相關的背景、人物、故事引入課堂,讓學生愛學、愿學、樂學。作為教師應該客觀真實,不能過分夸大思政課的作用。新時代下,教師可以運用互聯網技術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以及采用更加齊全的教學設備,讓思政課更加有意思,讓學生完全融入課堂,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思政課的魅力所在。
(1)豐富課余活動,創新語言表達方式。大學們利用網絡媒體,以大學生們喜悅的形式廣泛傳播主旋律,讓大學生們能夠聽懂、看得出來、做得到。加強網絡化校園宣傳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各大學校將新媒體和傳統業務巧妙地配合在一起,在網上和線下掌握兩種媒體的情況。傾聽大學生的心聲,有效地解決學生合理的訴求,開拓網絡教育的新陣地。提高對話型通訊頻率。學校應及時關注學生的發言動向,向學生詢問隱藏在媒體背后的感情和心理的呼喊,并幫助大學生在作用下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校的輿論指向力。提供教育、生活服務、文化娛樂復合互動平臺團體實施新生教育。用網絡知識解題,豐富課余活動學校要按照培育和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線,積極開展多種校園文化活動。(2)創新實踐形式。高校要發揮志愿者活動的思想帶頭作用,推動參與志愿者活動的積極性,對參與志愿者活動多的青年大學生進行獎勵機制。校園社團積極創新組織相關活動。鼓勵青年學生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并組織大學生利用上課時間和公休日關愛殘疾人和照顧老人等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主題為“順應新時代,實踐新思想,實現新作為”。以互聯網的形式開展助學支教,老兵積極探訪等多種支援實踐活動。
(1)加強頂層設計。高校應該積極順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勢的變化,堅守社會輿論陣地,逐漸開展校級官方新媒體平臺,充分使用大數據時代帶來的便利,正確把握青年學生成長方向的實際需求,有目的性的開展全方位、全員、全過程網絡育人。高校要跟緊。社會網絡新媒體的發展步伐,積極開發官方微信等功能,合理探索網絡育人功能,堅持每天按時更新時政與思想教育內網絡媒介,以大學生喜歡的方式弘揚主旋律,讓青年學生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強化新媒體的校園宣傳教育,樹立典型事跡。例如做出貢獻突出的“平凡人”“平凡事”的大學生。正確引領大學生向榜樣學習,在細小的事情中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學校應將新媒體工作與傳統工作進行配合,把握線上線下兩個輿論地點,了解學生心聲,高效解決相關訴求,創造網絡與人新陣地。(2)提高互動交流頻率。學校應定時關注學生的發言動向,學校應關注發言背后隱藏的心理感情和相關問題。重視新媒體的力量,及時關心大學生的需求,積極互動,幫助學生解決實質問題,提高學校的輿論導向,利用新媒體教育平臺,組織新生入學教育,網上知識競賽答題,要以新媒體為主,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自身文明素養,弘揚正能量,保護好網絡精神家園。
(1)堅持培養全員人才。首先,大學領導和處級以上領導干部要親自到基層去,在公寓、餐廳、學習室學生活動的地方進行調查研究,與大學生心連心,了解他們的真實要求。第二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如定期舉辦心理健康主題講座、有關心理健康公益廣告宣講、舉辦大學生心理情景劇。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善各二級學院心理指導中心,培養各學級安全心理委員,建立專業心理健康團隊,定時且有效的向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實踐、干涉。三是依靠學生自我監督,可以建立專門的學生監督部門,和大學生心理健康互助平臺,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后勤保障服務。(2)縱觀全程,堅持育人。及時加強對入校新生有關校規校紀的宣傳,使新生降學校各種規章制度熟記于心,盡快把新生整合到大學生活中去,并定期組織大學生進行各類活動。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同時注重那些即將畢業或已經畢業學生的思想變化,培養對學校的歸屬感和積極的校友情。(3)認識全方位的人才培養。圍繞習近平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學生實施指導工作,鼓勵并引導大學生根據自身定位選擇主題交流會。要積極建設適應新時代思想政治課的新舞臺。充分發揚文化育人的功能,在多彩校園文化活動中浸透思政教育工作,同時為思政教育的尋求新路徑,使用多種途徑來實現弘揚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
(1)要明確大學生黨員發展教育管理的責任體系。要把學生黨建納入大學黨的建設總體規劃,明確各級黨組織的責任,應該做到學生黨員教育與管理事業發展同步進行。要把學生黨員發展教育管理工作整改情況作為各級黨組織目標管理和檢查評價的重要指標,列入基層黨組織書記對基層黨建工作進行梳理的工作報告評價的重要內容。(2)建立多維度、多途徑的學生和黨員的學習教育體系。創新課程教授方式,線上線下同步進行學生的教育工作,同時也可以組織觀看各種紅色文化電影,走訪各類歷史文化遺跡,開展各類紅色文化主題活動,以此強化培養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教育培訓。(3)高校應加強推進大學生持續性學習進程。積極正確的利用互聯網,網絡媒體等,對黨的各類知識進行宣傳工作,積極宣傳正能量。定期進行與其相關的主要講演、志愿活動等活動,讓共青團員進行思想對話,讓共青團員做思想報告,實時全面開展政治意識形式的教育,成為大學生,金字當頭地引導大家認識黨領導,聽黨話、跟黨走。
綜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學生社會實踐以及身心健康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是人生的關鍵期,這就意味著高校必須將大學生引入實踐中進行培養,始終貫徹和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從而引導學生能夠堅定自身信念的同時,也可以擔當社會時代賦予自身的使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