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陳 延 賈春曉
(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1)
隨著當今中國工業化進程有序推進、科技水平迅速提升,以及《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合理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能夠滿足市場要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是新的經濟形勢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建立、完善校企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對接人才市場需求,實現“零距離”就業,為食品加工(啤酒釀造)行業培養高質量人才,是高職食品專業教改的一個重點問題。本文以啤酒釀造崗位能力為主線,探究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職業教育要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為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指出了方向、明確了目標并提出了要求。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的前提是學校與企業的緊密合作;同時,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也是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戰略引擎。[1,2]校企一體化的根本目的是學生、社會、企業、學校的“互利多贏”,有利于深化職業教育與產業、行業、企業的合作,使優勢資源得到充分的整合與共享;有利于學生盡快完成從學理論到工作實踐的轉換;有利于產學研進一步緊密結合,新的科技成果盡快產業化,產生可觀的社會、經濟效益。
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最早產生于德國,德國的“雙元制”[3]模式主要特點是學生在企業的學習時間超出在學校的學習時間,政府會出臺相關政策來促進校企合作,企業參與合作的主動性強、積極性高,被公認為是世界職業教育史上實施校企合作的開端。英國的“三明治”模式[4]主要特點是跟崗實習和理論學習交替進行,學制長短不同,學生在企業實習是以準員工的身份參加工作,可以獲得相應的報酬。美國的“合作教育模式”[5]的特點是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分別占到總學時的50%,校企之間合作緊密、有序,實習和學習可實現靈活轉換,為學生提供漸進的經驗。新加坡“教學工廠”模式[6]特點是在校內建設真實運營的工廠,政府投入大部分的資金保持校園工廠技術設備的先進性,有機整合學校和工廠的資源。日本“校企合作”模式[7]主要特點是合作雙方的權責利、政府的相關職責均從法律上得到明確,校企合作是以企業為主導,實踐課程所占比例要遠遠多于專業課程。
從國外高等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來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在于校企合作的深度,企業參與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國的職業教育比較特殊,不宜照搬外國。21 世紀初,校企合作、產教相結合已經成為我國職業院校教學改革的共識,目前,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訂單式”“工學交替式”和“準員工式”[8,9]等。“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企業參與到學生入學前招生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學習過程分別在學校和用人單位進行,畢業后就業于簽約單位;“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特點是校企深度合作,企業全程參與育人過程;“準員工式”人才培養模式是學生在校完成兩年學習后到企業跟崗實習一年,實踐證明,該模式能縮短學生初次上崗后的適應期,提升就業能力及職業技能。

表1
綜上所述,國內外的經驗雖有不同,但校企一體其實都應聚焦崗位能力培養。
通常,食品生產企業崗位對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要求包括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動手操作能力強且綜合素質高,這也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特色。本文參照《啤酒釀造工(中級)國家職業標準》,結合調研百威、漓泉等啤酒生產企業對啤酒釀造崗位的能力要求,總結出啤酒生產企業崗位職業活動及能力要求,并以此要求為導向探究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以大麥為原料,經過浸漬發芽,制成適合啤酒釀造的麥芽,然后經過糖化以及輔料的糊化,經充氧后,進入發酵罐中進行一定時間的發酵,發酵完成后,進行啤酒過濾及稀釋,操作整個流程的操作工,即為啤酒釀造工。[10]中級啤酒釀造工應具備的啤酒釀造基礎知識包括啤酒品種的分類、原輔材料的性能、質量要求、啤酒釀造、灌裝基礎知識、原位清洗(CIP)知識;啤酒釀造設備知識包括糖化、發酵、過濾、灌裝等設備的結構和特性;啤酒釀造的微生物基礎知識包括啤酒酵母特性、啤酒釀造有害菌基本知識;機械和電氣知識、常用量具的使用方法、電氣儀表使用基礎知識;安全及環保知識包括安全操作知識和職業安全衛生和環境保護知識;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勞動法的相關知識、產品質量法的相關知識、食品安全法的相關知識、商標法的相關知識以及食品標簽法的相關知識。
中級啤酒釀造工應具備的操作技能的要求分為粉碎糖化工:能正確控制粉碎和麥汁制備的工藝條件、能檢查糖化過程是否完全、能根據麥汁理化分析報告判斷操作工藝問題;發酵過濾工:能進行酵母擴大培養操作、能完成廢酵母處理操作、能檢查發酵過濾過程的清洗、殺菌工作、能解決發酵過濾中出現的問題以及能正確配用硅藻土及其他助劑。
為了保證了人才培養的高質量、高水平,項目研究將高品質的理念貫穿在校企一體化的全過程,因而,校企合作一體化并不僅局限于去企業開展頂崗實習和專業實習,我們的目標是企業參與學生教育全過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參與到學校教學、課程體系建設、實踐等各個環節,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滲入企業文化,深化學生的職業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以啤酒釀造崗位能力培養進行了教學改革實踐。
(1)聚焦崗位能力培養目標,轉變教學觀念,選擇與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校企一體化育人需要轉變教學觀念,真正實現和發揮學校和企業育人雙主體的作用,以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為主線替代理論知識傳授為主、以工學結合替代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為主。在系統推進校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進行教學資源建設、共同實施實踐教學管理、共同開展技能培訓考核、共同完成頂崗實習就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基礎上,創新校企一體化育人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學習的機會,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效率。
(2)對應崗位能力結構要求,改革課程體系,課程結構模塊化。結合上述百威、漓泉等啤酒生產龍頭企業釀造車間和技術質量部對工作崗位技能要求,在企業一線技術人員的幫助下,理出知識要求,精選課程內容進行融合,按照5 個崗位要求,形成核心技能教學項目。
(3)參照崗位能力考評標準,健全課程標準,完善考核體系。在新的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下,課程標準、考核體系也作出相應調整。把思政元素、啤酒文化、企業文化融入傳統的課程標準,以《啤酒釀造工(中級)國家職業標準》和學生的啤酒釀造工藝應用相關能力作為考核的主要內容。具體形式有: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相結合;技能考試與作業相結合;筆試、口試、操作相結合;開卷、閉卷相結合。[11]評價辦法則是將原來傳統的總結性評價與工學交替過程相結合,即學生接受雙向指導與考核,課堂教學中基礎理論課以對知識理解為主,采用封閉與開放相結合的考題,定量評價為主,企業考評主要依崗位和職場要求對學生的作品( 產品) 進行評判。[12]最后學生期末成績構成:思想表現20%+課堂教學30%+崗位能力50%。
按照國家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的要求,學校和企業是相互依存的兩個育人主體,在高職高專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不同階段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啤酒釀造教學改革實踐也證明崗位能力培養是校企一體化的有效模式和路徑。其中,選擇優質企業是實現校企一體化的前提和保障。校企一體化模式很多,食品類專業高職教育要根據自身情況和所處地域,選擇好合作企業,尋找雙方真正需求的交匯點,致力于多方面、多渠道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真正做到“培養過程與標準、教法教材、共同利益、人才供需”一體化。此研究結果可推廣、應用至食品專業其他課程及更廣泛的教學改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