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施蟄存是我國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教育家,他作為一代心理分析小說作家擁有較深文學造詣,擅長古今中外文學,特別是在古典文學、碑帖、外國文學翻譯研究方面有很深領悟。本文基于創作實踐理論探索了施蟄存小說的理論與批評內容。
關鍵詞:創作實踐;精神分析學;人物心理;施蟄存
作者簡介:楊潔(1989.3-),女,漢族,廣西融水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文藝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0-0-02
創作心理分析小說是施蟄存所擅長的,他在描寫人物主觀意識的同時也分析其心理感情流動變化,特別希望在文學創作中形成新奇感受,將主觀意識感覺完全融入到課題描述中,這是施蟄存創作心理分析小說的特征所在。換言之,他采用快節奏的文學創作方式來表現病態下的都市生活??梢哉f施蟄存是能夠在小說理論創作基礎之上,圍繞精神分析學核心來撰寫現代主義色彩歷史小說的。且他的都市文學價值觀清晰,始終堅持創新與自由主義文學觀,對小說文體形式進行了有益探索,這也使得施蟄存成為中國“新感覺派”的代表作家。
一、基于精神分析學說的施蟄存小說人物心理理論探索概述
“沒有了精神分析小說,就不會有文學史上的施蟄存。”這是復旦大學教授許道明對于施蟄存文學的評價。這一句直接點明了施蟄存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也證明了其心理分析小說的絕對知名度。可以說,施蟄存小說理論與創作的重要基礎就是精神分析學說,他通過自己的筆觸真正還原了普通人的歷史小說觀,并揭示了現代人“現代情緒”背景下的都市文學觀。再一點,施蟄存本人對于政治與文學的關系分析也非常到位,他非常反對政治過分干預文學,所以施蟄存的文學文藝價值觀是絕對自由開放且創新的,這使得他能夠對精神分析小說的文體形式進行了深度有益探索[1]。
施蟄存一直認為自己所創作的小說作品并非是絕對的心理小說,因為心理小說本身與心理分析小說存在截然不同的概念。首先,心理小說這一概念早早就存在(最早可追溯到17世紀),而心理分析(Psychoanalvsis)則出現于20世紀20年代,所以施蟄存認為自己的小說應該屬于近現代以及現代心理分析小說。它其中的理論并非是單純介紹某一種普通心理,而是對人們心理復雜性的揭示,其中甚至可細分為上意識、下意識以及潛在意識。施蟄存的精神心理分析小說不同于中國傳統文學家,它建立在弗洛伊德精神思想層面之上,是東方精神分析學說小說的重要代表。實際上,施蟄存本人也深受奧地利作家施尼志勒的文學創作影響,在閱讀了施尼志勒的作品后,施蟄存開始深入了解、研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2]。
二、基于精神分析學說的施蟄存小說人物心理潛意識理論研究
在本文中,主要希望分析精神分析學背景下的潛意識理論,它也是精神分析學的核心所在。施蟄存作為精神分析學說的追崇者,它對于弗洛伊德在人類精神領域中的精神意識研究是相當贊同的。正是弗洛伊德將人類精神領域劃分為意識、前意識與前意識三個層次,就像冰山理論一樣。冰山理論中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識,而前意識與潛意識部分則是存在于海面之下的絕大部分,屬于人類最為特殊的精神領域。施蟄存認為是潛意識驅動了人類精神行為,而通過心理分析說明人是存在多方面內心與外在表現的,其中內心斗爭屬于意識勝利之后所表現出的最大人為行為,而人類通過多次斗爭壓下去的則是潛意識,這屬于一種理知性意識。心理分析小說能夠從人的內心層面分析說明人的行為,對人的行為描寫相當之深刻??梢哉f施蟄存是比較青睞于將筆觸潛入到人內心潛意識深處,深度捕捉、解讀、支配人類思想與情感的,這也是他小說創作的深層次動機[3]。
就以施蟄存的《梅雨之夕》作品為例,施蟄存用詩意的筆觸深層次描繪了人物內心深處的某些潛意識活動。在作品中就有“思想的獨白”這一獨特描述。在梅雨季節,“我”認識了一位容姿相當美麗的少女,她正在屋檐下避雨,“我”邀請她與自己共傘同行。在同行過程中“我”產生幻覺,這種幻覺實際上代表了我的“潛意識”,亦或者說是存在于潛意識中的某些心理認知感覺,它揭示了“我”對于妻子的無限不滿與厭倦。因此在此時我的腦海中只有一段段白日夢境,這就是我日常壓抑情緒與欲望的短暫釋放過程,相當微妙。實際上,這一段與《水滸傳》中的《石秀》一段非常相像。其中有潘巧云血染翠屏山一段,施蟄存就在閱讀《石秀》時完全深入到了石秀的內心世界中,將石秀為楊雄殺妻這一行為的動機與潛意識深處的壓抑性變態心理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深度合理解釋了什么是“卻在人情之處”的人性行為。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中,性本能是最常被提及的,例如經典的泛性論內容,它對于施蟄存精神分析小說所產生的影響非常重大。在施蟄存的心理分析小說中大多圍繞性心理展開研究,因為性愛本身與人生生命生活各方面都存在密切關聯關系,所以在施蟄存的小說創作中就涵蓋了這兩方面內容,即性欲與志怪,二者循環出現,無論是歷史題材亦或是現實題材,無論是男性亦或是女性意識活動、隱秘心理,他們都表現了這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人性。在《將軍底頭》系列作品中,其中每一篇的題材都與生命中兩種背馳的力量沖突息息相關,是這兩種力量揭示了人們對于性心理的理解,而在施蟄存的筆下,性壓抑、性變態的心理描寫是非常之豐富的。他遵從了弗洛伊德有關常態的性的滿足與缺乏是可以引起神經疾病的,實際上由于缺乏一種結果,人類對于性的需要不再那么明顯,而是更加追求一種激動情緒下變態的發泄。再比如在《在巴黎大戲院》作品中,對于“我”以及一名年輕女子在大戲院里看電影的描述非常細致,“我”一方面渴望與女子接觸,一方面卻因為自己已婚的身份而感到難受,“我”不斷地壓抑、克制著自身內心的情感欲望,為了做到這一點,“我”不得不通過吸吮妻子手帕上的一口粘痰來化解自己情緒,這種行為相當變態,但是“我”卻因此得到了滿足,實際上這與《石秀》中所展示的內容十分相似。石秀在最初擁有著明顯的性壓抑心理,但是他最后轉為性變態,這種性欲沖動的變化受到理智與道德感的強力約束。最后由于石秀發現了潘巧云與和尚的奸情后,他又憤怒又嫉妒,這種性壓抑心理沖破了內心屏障,他最終以虐殺的方式發泄情緒,將潘巧云血淋淋的“桃紅色的肢體”捧在手上,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性變態的滿足[4]。
在上述兩段文學作品描述中,主要對愛欲與文明的沖突進行了分析解讀,它代表了精神分析學說中的基本命題,這符合弗洛伊德的泛性論理論內涵,它是對人類性本能的深入研究過程,特別強調性本能對于人性的支配,同時也并不否認任何理智與意識的共存概念??梢哉f施蟄存在精神分析上從沒有忘記過對非性本能存在問題的評判,他的精神分析就建立在性本能與自我本能的嚴格區分基礎之上,這就是人類文明史上有關愛欲與文明的相互沖突。在施蟄存的小說中,所有的性愛都是通過對文明的破壞來獲取滿足的,而文明對于性愛的抑制來維持一種相對的完滿。施蟄存認同這樣的觀點并將其表現出來,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某些人物角色受到了來自于社會、文化、道德層面的制約,所以他們總是處在一種性壓抑狀態下,較少出現沖動行為。例如在《在巴黎大戲院》中,男主人公對于性沖動的釋放非常獨特,這種性幻想可能是許多男性都曾經有過的。而在《善女人行品》中,施蟄存則主要通過一些日常生活瑣事來談論女性性心理變化,分別對她們的愛欲與文明沖突進行了深度分析解讀??v觀施蟄存的小說可以發現,其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影響,在文學創作上也大量吸收了西方新興文學創作手法,但他也有自己的一套審美接受心理理論,這一點符合中國讀者需求,所以他的小說作品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心理分析小說[5]。
三、基于精神分析學說的施蟄存小說人物還原批判探索
在施蟄存的精神分析學說中,其作品的文學消解賦予了歷史人物最為神圣、偉大、崇高的價值形態,施蟄存是非常注重以日常生活意識去表現這些小說歷史人物的,它同樣希望通過某些日常生活意識來表現歷史人物身上的某些世俗品性,以此也能達到消解、還原歷史人物,展開對歷史人物的批評探索過程。例如在《李師師》中,施蟄存對于這為宋代名妓的描寫充滿了濃厚的、令人難忘的世俗氣息,當李師師得知眼前嫖客就是當今天子時其態度就出現了明顯轉變,從鄙夷厭惡變為曲意逢迎,同時幻想自己終有一日得到天子的寵幸進入皇宮飛黃騰達。這種作為妓女的世俗與世故被表達得淋漓盡致[6]。在《孔雀膽》中,施蟄存則用一曲英雄主義贊歌表達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世俗一面,施蟄存認為每一個平凡的俗人身上都會發生諸多不幸的故事,這是很正常的。所以郭沫若評價了施蟄存的小說,他認為施蟄存的小說人物主題構造相當獨特,甚至說他立意于相反地位,這種對于人性世俗的消解是非常超前的,是對人物角色的一種特殊還原??梢哉f,這就是施蟄存精神分析小說創作的最大特色表現[7]。
總結:
施蟄存作為當今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心理分析小說大家,其在小說理論創建與創作實踐基礎之上也融入了更多創新自由精神本質精髓,通過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學說構建小說創作精神內核,形成了自己獨到的歷史小說價值觀與都市文學價值觀。在他的文學精神分析中,不但擁有濃厚的現代主義色彩,也有現代主義文學發展中的前衛潮流內容,實現了對現代文學的批判,這是施蟄存小說的最大魅力之處。
參考文獻:
[1]黃靜.論施蟄存的小說理論與批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7(2):177-183.
[2]姚舜.古今碰撞的力量——從施蟄存《石秀》談古代小說的改編[J].大眾文藝,2017(9):41.
[3]李婉.精神分析的中國之旅(1914-1949)[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14.
[4]趙雪源.摩登天空下的妖嬈——對新感覺派小說“軀體修辭學”的文化闡釋[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09.
[5]劉慧.論施蟄存的詩歌翻譯對其新詩的影響[J].長沙大學學報,2020,34(3):140-144.
[6]郝瀚.論施蟄存小說中的電影蒙太奇[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1(4):41-47.
[7]楊筱,朱麗林.論施蟄存《春陽》的精神分析特色[J].文學教育(下),2019(10):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