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文學藝術發展得到了提升,在文學發展過程中,桃花題材的使用為文學增添了一定的藝術價值。桃花題材最早被使用在創作中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最為讓人熟知的便是《詩經》中的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家室”反映出古代人們對美好物質的向往。桃花在文學作品中往往是美好的代表。古人借助桃花題材的創作,寄予生活美好的向往。本文主要研究我國古代文學中的桃花題材意向,并對優秀的文學藝術進行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桃花題材;意向分析
作者簡介:丁培芳(1979.4-),女,漢,山東省聊城人,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0-0-02
我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文化底蘊深厚。在我國的古代文學發展過程中不能缺少桃花題材。文學的題材豐富成就了古代文學藝術的發展,桃花是一種植物。但是在不同的創作題材中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對人物的象征、對景色的襯托,借景抒情、以物喻人等。不同時期下的桃花其文學內涵不同,但是唯一不變的是桃花題材是我國古代文學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的古代文學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一、我國桃花題材創作時期分析
1.1桃及桃花的由來
根據我國古書《山海經》中的內容記載,在我國的西北部生長著極多的野生桃樹,人們對于桃樹的記載有很多方式,對桃樹以及桃的描述也有很多,光在《山海經》中有關于桃樹以及桃的記載就有15種之多。桃樹以及桃的作用有很多,桃樹可以開桃花,然后結果子,桃花可以供人們觀賞,桃子可以供人們食用,所以在古代,桃的實體概念就已經得到發展,在秦代初期,人們開始積極培育桃樹,隨著文人墨客對桃的接觸,發現桃花的美好,并逐漸將桃文化引入到實際的文學創作過程中,以此推開的桃花題材的創作大門,為日后的文學作品多樣發展奠定良好基礎[1]。
1.2桃花題材在先秦時期的文學創作
在先秦時期,桃花題材其使用方式相對簡約,這與這個時期下人們的生活方式是脫離不開的。在這個階段人們的生活方式相對簡單,所以桃花題材被挖掘的內涵表達還不具備一定的深意,但這并不影響桃花題材下文學表達的美感,就像上文中提到過的《詩經》中的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家室”簡單的幾句話就能夠表達出桃花的美好,通過桃花的美好間接地對古代女性的贊美。桃花果實可以食用,通常可以將其當成友人拜訪的贈物,以此來表達文人之間的友情。而桃樹生長茂盛,在進行文學作品創作的過程中也被賦予了青春,生命力頑強的象征。該時期下桃花題材在文學作用的中作用主要是比興的寫作手法,通過桃花自身的特點喻人,對人某方面進行贊美及表揚,該種桃花的創作題材對于古代文學起到一定的推動,為后來的桃花題材創作奠定了基礎。
1.3桃花題材在魏晉南北朝的文學創作
桃花題材的創作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也呈現出一定的上升趨勢。這個時期的古代文學發展極為繁榮,是文學藝術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的桃花題材已經被廣泛地使用到文人墨客的文學創作過程中去。比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關于桃花的創作,盡管是文章的輔助性創作,對于桃花題材的發展也有起到很強的推動作用。尤其是詠桃詩的出現,賦予桃花題材新的含義,這樣桃花題材的文學作品創作不同于以往的文學作品中桃花的表達形式[2]。桃花在進行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受到環境以及作者內心情感的影響而表達的情感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借助桃花進行文學創作,可以為作品賦予更深層次的意義。
1.4桃花題材在唐代的文學創作
唐代是古代經濟空前繁榮的一個時期,這個時期的各個領域大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不光是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這樣的文化發展背景下,桃文化的文學創作發展的也越來越好,呈現出萬象更新的特點。在唐代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桃花題材所代表的以贊美女性之多。這可能與當時社會背景有很大關系。在唐朝,詩歌是一種新型的文學表達載體,詩歌的出現也為桃花題材的文學作品創作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不再單單局限于有限的文學創作方式。同時在唐朝刮起了一陣桃花熱,人們對桃花的喜愛生活很多的花藝,關于桃花的園林藝術設計也逐漸被形成。人們在農耕勞作的過程中更加傾向于桃花的培育與種植。唐代詩人李白作品中《贈汪倫》一詩中曾寫下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盡管這里的桃花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但是對于文學作品也起到了輔助性作用。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作品中對桃林的描寫,讓人心馳神往的仙境。更及進一步深化了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桃花題材發展。
1.5桃花題材在宋代的文學創作
宋代時期下的桃花題材文學創作之路相對坎坷,主要受當時社會發展情況影響,這個時期在剛剛的開國早期時間內,朝代的發展相對趨于平穩。人們對于花卉的欣賞也是相對較好,宋代下的文人墨客相對來說對于桃花題材的文學作品創作較為熱衷,人們賞花風氣逐漸得到發展。對于自身的生活品質有所提升,其藝術審美能力也有所提升,在花卉的欣賞方面就可以知道。宋朝自建國以來時局動蕩,內憂外患常有,很多的文人墨客想要報效祖國但是卻沒有途徑,空有報國之志,在這樣的背景下,涌現出了一大批詠物嘆物的作品,這些作品往往都會表現出一定的情感,宋朝時期,比較流行的是宋詞,宋詞文學作品內容主要包含了家國破碎的悲傷之情,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文學作品是有關于愛情的[3]。以宋代的發展為背景,使很多的文人墨客對生活產生一定的厭煩,并且大部分的文人墨客都選擇歸隱。宋代時期下的桃花題材的特點是雅俗共賞,這與當時人們的實際生活習慣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
二、桃花的意向分析
2.1桃花對于女性的贊美的表達
桃花是一種植物,也是現階段的我國的重要花卉之一,桃花的開花季節主要在春天。春季百花齊放,萬物復蘇,桃花盛開,香氣撲鼻,花開時節極為動人。在古代的文人墨客進行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往往將桃花的特點進行表達,將桃花比作成人,或者借助桃花景色抒發自身的情感表達。桃花的意向分析通常被人們形容女性的美麗。同時桃花也是青春、健康的象征。對于借助桃花用來贊美女性的詩句主要有《詩經》桃夭篇的內容“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家室”這幾句的簡約詩句的創作,表達出了當女子出嫁后對婚后生活的無限向往之情,對于女子多有贊美之意。桃花在文學作品中的使用除了對女性的贊美以及青春健康代表之外,女性的妝容也與桃花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桃花妝的出現相對較早,在隋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一定的發展,并在日后的時期發展的更加全面。被很多女性接受并喜愛。
2.2桃花對季節的意象分析
桃花主要盛開在春季,又被稱之為春桃。桃花的盛開的就代表春天的到來。有句詩可以更好地解釋桃花的春季象征“竹外桃花三兩只”為我們展示出的是一種早春的情景。古代很多的文人墨客在進行春天的季節性描述上都采用桃花的意向表現手法,桃花的優美以及色彩的艷麗且不失水準,對其自身的風格具有一定的體現。通過勃勃生機,以及開花時節,使桃花成為春天的有利見證者。隨著桃花文化的不斷發展,古代文學作品中對桃花的意向分析逐漸變得成熟,而借助古代文學作品,使桃花的文學藝術形象逐漸融進我國人們的精神血脈之中,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審美價值。
2.3桃花對美人的意向分析
桃花盛開,其花色的鮮艷加之花朵較大,且色彩十足,并且柔中帶媚。這樣的開花特點極易讓人聯想到富有朝氣以及健康氣息的女性,楊柳可以比喻女性的身材苗條,而桃花就可以比喻女性的美麗容顏。根據相關的記載顯示,唐明皇與楊貴妃就比較熱愛桃花,甚至在他們居住的寢宮中種植數百株以作平時的觀賞。當桃花盛開時,兩人就會相互依偎樹下賞花飲酒,每次唐明皇都會摘下桃花并且插在楊玉環頭發上,他講到此話最能助嬌態[4]。從古至今桃花經常被文人們用來比喻女性的美貌。古代文學中的桃花意向美人較為常見,與其說是文學作品創作的巧合,還不如說這是作家們有意引導。通過對桃花的觀察,根據桃花的特點進行文章的創作,通過古代文人的思想沉淀,對桃花的美人意向進行完美解釋。
2.4桃花意向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家陶淵明是唐朝時期的代表性文人,在實際的文學創作過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的地位,而且經他之手的文學作品對后世的古代文學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也影響著很多的文人作品的創作。他筆下的《桃花源記》這一文學作品與其他文學作品的表達方式具有一定的差異,并且賦予桃花更多神秘性色彩,這樣桃花的描述形式被后事的文人作家所接受并且在此基礎之上進行豐富以及創新。作為文學作品思想進步的重要體現得以被很好的傳承,該篇文章對于桃花源理想中的狀態以及實際的情形相比較形成獨特的對比,人們的美好愿景以及人們向往的生活都通過桃花源進行體現。當人們經受戰亂以及生活的潦倒,都希望有一個像桃花源這樣的地方存在,這個地方沒有剝削與壓迫,人人之間平等,民風淳樸,人與人之間相處和諧。由于每個人的審美不同,看待事物的反向也不同,對于整體環境的發展過程中桃花源的理解也大不相同,但表達的都是對美好生活以及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三、總結
綜上所述,桃花題材是我國古代文學創作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人墨客在不同時期下將桃花題材結合到實際的文章創作過程中,以此充實自身作品表達的情感。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桃花意向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代表季節,又可以對女性的贊美,同時還可以真實的描述美麗女性,除此之外,還可以極大程度上表達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參考文獻:
[1]蔡清, 孫瑩. 中國古代文學桃花題材與意象研究[J]. 包裝世界, 2019, 000(003):84-84.
[2]陳安梅. 關于中國古代文學中春雨意象的探討[J]. 黑河學院學報, 2019, 010(006):168-170.
[3]蘇文娟. 中國古代文學中蘆葦意象和題材研究[J].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 2019, 39(01):30-31.
[4]李光生. 中國古代文學"霧豹"意象的多重義蘊[J]. 中國文學研究, 2019, 000(001):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