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針對當前我國大學師生之間相對陌生的現狀,指出課堂教學課時不足是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并從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認為“學伴關系”是建立在熟人的基礎上的,充足的課堂教學時間是增加師生相互了解成為熟人的關鍵。
◆關鍵詞:學伴關系;熟人社會;課堂教學;課時
每年的六月都是畢業生告別母校的季節。與初、高中生們不同,很多大學生在畢業時能夠叫得出名字的老師大約只有班主任和輔導員兩個人,對于其他任課老師的印象則模糊不清,同樣,很多大學教師對自己教過的學生也基本沒有什么印象。這種情況正常嗎?不正常!當楊振寧和李政道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時,首先感謝的是他們在西南聯大時的物理老師吳大猷。為什么從前師生感情深厚,現在卻形同路人?本文試對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初步地探討。
當前,大量的文章在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的同時,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大學教學時間的問題。進入大眾化教育之后,很多高校紛紛削減課堂教學時間,有觀點認為當前的師生關系已轉變為學伴關系(張雄坤2018),學??梢酝ㄟ^組織創新、創業大賽、互聯網+大賽等形式以使師生們在活動中有更多自由接觸的時間。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我國1265所本科院校中專任教師約有174萬人,在校普通本科生人數約為1750多萬人,生師比大約是10比1,這之中能夠積極參加各種大賽的學生和有能力指導學生參加這類大賽的教師只占極少部分,因此,如何給那些平凡的師生創造更多的接觸時間才是教育管理部門更應該重視的問題。最近觀看了耶魯大學席勒教授的《金融市場學》公開課,該課每周有三次課,兩次理論課和一次討論課,每次90分鐘。對比而言,我國大學的有關課程的課時卻少得多,如我?!督鹑谑袌鰧W》的教學安排是每周一次,每次兩節課,共32節課。如此少的見面次數和緊湊的教學時間,讓教師都沒有充裕的時間來傳授知識、答疑解惑,更不要談相互了解了。
作為課時減少的理由,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在互聯網+的時代,教師的知識權威地位下降了,任何知識在網上都能找到,還有大師的慕課、雨課堂等網絡公開課可供學生自學,大學要把更多地時間交給學生自主學習。我們知道學習有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兩類,主動學習的動力主要來自于興趣、愛好和明確的目標這兩個方面;被動學習者是指在學校、教師、家長的督促下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現實中,我國在校的1750多萬人中有多少是主動學習者吶?應該只占很小部分。在我國,從小學到高中,學子們都在學校和輔導班之間穿梭,在老師和家長的關注下,在要考上名校的目標指引下,在上了大學就輕松了的心里安慰下努力的學習。當他們終于踏進了大學的校門,沒有了家長的監督,每周又只需上幾節課,于是乎很多曾經的莘莘學子變身成游戲狂人或追星一族……。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而要把璞玉琢成器是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心打磨的。而課堂是最好的研磨場所。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課時減少了,似乎大學教師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搞科研了,就能成為專家、大師了,學生們就有機會占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話雖如此,但現實社會中,能成為巨人的畢竟是少數的,絕大多數教師是不可能成為巨人的,年輕時看金庸的小說,發現掌門總是在閉關修煉想成為絕代高手,結果其弟子卻一代不如一代,也許這正是古代的武功秘籍更受追捧的原因吧。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教師要有甘為人梯的育人之心??茖W技術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但科學技術的發展必須靠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才能獲得,而基礎人才的培養是保證高層次人才輩出的關鍵。就像中國的足球,失去了群眾的基礎只靠十幾個足球學校是培養不出足球人才也不可能獲得質的突破的??鬃拥娜寮宜枷胫员粡V泛傳播在于他培養出了“荀子”等一批優秀的學生。因此,絕大多數的大學教師更應該回歸教書育人的本職崗位,成為培養巨人的園丁。
最后,再談談“學伴關系”。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梢?,孔子認為師生關系不只是單純的教與被教的關系,而是“學伴關系”。《論語》是其弟子記錄下的孔子與學生的日常對話,該書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孔子與其學生的“學伴關系”,而這種“學伴關系”是孔子帶著他的學生在周游列國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當前的社會正在由“熟人社會”向“陌生社會”轉型(楊殿毅、楊勝坤2018),現在的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喜歡“宅”,與同學交流的動力都顯不足,更不要說主動找老師交流了,這就更需要以課堂為媒介,增加師生的交流,才能使師生從陌生人變成熟人,才能成為學伴。并且,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社會生產卻是由“陌生社會”向“熟人社會”轉型。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社會分工、合作模式得到了徹底的實現,如果說以前還可以憑著個人奮斗撐起一片天,在當前的生產、科研、社會活動中離開了集體分工合作將一事無成,集體合作的前提條件就是營造一個“熟人社會”,在這個“熟人社會”中每個人才能身心愉悅、恪盡職守。正如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指出的那樣“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人們會得到一個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因此更需要有一個合規的制度來培養學生們的熟人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這就是課堂。
綜上所述,沒有充足的課堂教學時間,僅靠教學技巧的改變,是無法保證廣大師生能夠得到充分的了解,從陌生人變為熟人,成為真正的學伴,更好地完成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張雄坤,李深,張晗,等.高校師生關系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17):299-303.
[2]楊殿毅,楊勝坤.熟人社會向陌生社會轉型中的師生關系構建[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2):38-40.
[3]張莉.高校師生關系現狀問卷調查的分析[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64-67.
[4]蔣開君.何為教師:教師存在的倫理內涵[J].高教探索,2014(05):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