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玉
摘 要:戶外活動是幼兒日常學習的重要內容。幼兒們在戶外活動中經常會使用到大量體積、重量不同的運動器械,如果讓幼兒們在活動前后協助教師取、放器械,那么既能減輕教師負擔,解決幼兒消極等待的問題,又能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但在這過程中,也存在各種安全隱患。如何引導幼兒學習并掌握科學的收納器械方法,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是廣大幼兒教師需要注意并努力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幼兒;收納器械;自我保護;策略
一、幼兒在收納器械中存在的問題
《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戶外活動時間每天不得少于2小時”,保障幼兒戶外活動時間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很多戶外活動需要借助各種運動器械來豐富運動內容和形式。在活動前后,幼兒們是很樂意幫助老師收納。但在實際中,小班幼兒教師往往更愿意自己動手,因為幼兒在收納器械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意外傷害風險,而幼兒人身安全是保教工作的首要前提,所以部分教師為了降低幼兒意外傷害系數,更愿意自己來整理、收納器械。可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增強自我保護能力,也是幼兒全面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整理過程中存在意外傷害的危險,如果不讓幼兒們動手參加,他們也就失去了利用收拾器械的機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機會。如何協調好幼兒在收納器械過程中動手與自己保護的關系,需要小班幼兒教師和幼兒們共同來面對和解決。
二、幼兒在收納器械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危險因素分析
對于剛入園的小班幼兒來說,集體生活正式開啟了,一切都是新鮮的,很多東西等著他們去探索、去發現。集體生活意味著幼兒不能像在家庭中一樣,時刻享受著成人的全方位照顧。一日活動中,3位老師最多需要照顧25個小朋友的保教活動,教師不能、也不允許事無巨細都為幼兒代勞;在幼兒能力范圍內,需要幼兒生活自理,所以需要逐步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由于年齡特征,絕大部分小朋友動作不靈敏,力量偏小,在戶外活動前后參與器械收納過程中難免遇到一些危險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幼兒在取、放器械瞬間擁擠,存在踩踏危險;
2. 部分器械較重,可能砸傷幼兒;
3. 幼兒爭搶收拾器械,引起糾紛,出現攻擊性行為。
三、如何加強幼兒在收納器械過程中的自我防護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引導幼兒學習和掌握自我保護的方法,讓幼兒自己解決自主收納器械過程中的安全問題,消除幼兒因爭搶而引發糾紛,教師才能大膽放手讓小班幼兒參與收納整理,幼兒才能在這個過程中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并獲得到真正的鍛煉和發展。
(一)有序原則,統一標準
安全是所有保教活動的前提條件,幼兒園的任何活動都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開展。教師在引導幼兒自主取放器械的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由于排隊帶來的安全隱患。剛入園的幼兒們對園里的活動都很好奇,他們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學習能力特別強。對幼兒們來說,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排隊。排隊是剛入園的小班幼兒們需要學習的最重要的一項技能,排好隊后各項活動就能有序開展。可是在收納器械的過程中,常規排隊卻為幼兒帶來了不安全因素:在取、放器械的過程中,擺放較低的器械基本幼兒自主取放。部分運動器械較大,為了便于收納,多采用并排擺放的方式。取、放器械時,幼兒自然站在器械前,所以幼兒和器械一樣也是一字排列站好的,后面幼兒認為自己前排的小朋友并列站好也是一種排隊,他們就直接站在前面一個小朋友的后面排隊,身體挨著身體。這時就出現了器械前排了很多個隊伍現象。前一個幼兒拿走器械需要轉身時,因為間距太小就會與身后的幼兒碰撞;當他們要把器械到帶到場地時,就要穿過旁邊的隊伍并打亂隊伍。幼兒之間相互避讓,整個取放的隊伍就混亂,容易出現了擁堵、碰撞、踩踏。通過觀察、分析后,發現危險主要有兩個方面:1. 隊伍太多;2. 間距太小。所以幼兒自主取、放器械前,首先,教師要確定規則,無論取、放幾種器械,只需要排一個隊伍,排隊站好以后才可以取、放器械;其次,器械擺放區前應設置“一米線”,拉開第一個與其他幼兒之間的距離;最后,引導全體幼兒學習取、放的瞬間都統一逆時針轉身的方法,有序進行取放收納,避免取放器械的幼兒與身后幼兒發生碰撞。這樣的規則要長期堅持,并使其內化為幼兒自發的常規,真正為幼兒的安全保駕護航。
(二)量力原則,避免逞強
小班幼兒力量小,而戶外器械有輕重之分,所以教師需要進行分別指導,引導幼兒合理收納。小而輕的布玩具和塑料,不會造成重大傷害的,明確規則以后可以放手讓幼兒排隊自主取放收納。而一些較重的木質器械,如平衡木、木梯等器械玩法多樣,深得幼兒喜愛,使用率較高,在收納中如果脫手,就容易砸傷幼兒。幼兒體力不同,身體狀態不同,每次搬動器械的結果也會不同。有的時候甲幼兒能移動,乙幼兒卻動不了;昨天搬的起,今天動不了。對于一些較重的則需要教師專門引導,避免“一刀切”的方法挫傷幼兒自主整理的積極性。為此,教師可開展以“送器械回家”為主題的活動,分別引導小班幼兒探索科學收納的方法。
小型玩具分一分:為了收納方便,老師通常采用整合的方法,集中放在一個或者幾個籃子里。正常情況下,每個籃子的重量都是在幼兒的能力范圍之內。可是幼兒在收納的時候,容易出現不平均的情況,這樣勢必造成某個籃子特別重的情況。所以,需要引導幼兒先觀察每個籃子收納器械的數量范圍,在整理過程中,關注籃內器械的數量,如果差不多了,就該整理到其他的籃子中。
較重器械試一試,拖一拖,停一停:
1. 試一試。小班時,引導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能超過幼兒的承受范圍,遵循量力而為的原則不逞強。幼兒們在收納重一些的器械,一定要先嘗試一下,輕輕抱起器械的一頭,看看是否能夠移動,如果感覺超過自己能力范圍,就輕輕放下器械;如果覺得能夠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那就可以繼續。
2. 拖一拖。收納過程中的意外傷害,主要是器械自上而下砸傷幼兒腳部,所以移動器械過程中,引導幼兒側身、抱住器械的一頭,拖著器械往前走。采用“拖”的方法,即使中途器械脫落,由于幼兒是側身,所以腳部和器械是平行的,減少傷害;且器械是拖著走,重量減半,也能減輕傷害。收納過程中,一定要禁止小班幼兒采用整個“抱起”的方式搬動器械,一旦器械脫手掉落,后果嚴重。
3. 停一停。收納過程中,提醒幼兒累了要放下器械,停一停,休息一會再繼續。還可以讓器械“停”在場地上,請其他幼兒或者老師接替自己繼續完成任務。一切活動要依據自己的狀況,量力而行,不勉強。
(三)獨立原則,減少合作
我們時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兩個幼兒合力抬起器械時,前面的幼兒不時調整搬動的姿勢和方向,速度較慢,后面的幼兒則快速向前走;才走了幾步,前面的幼兒摔倒了,緊接著后面的幼兒也摔倒了。有的時候幾個幼兒同時搶一個裝小器械的籃子,結果有的幼兒往左邊,有的往右邊的走,有的向前走,有的向后走,幾分鐘過去了,孩子和器械還在原地不動。還有時幼兒為了表現“能干”,爭搶收玩具,甚至出現攻擊性行為。
以上種種,追根究底是幼兒合作水平不高引起的。小班幼兒游戲水平處于獨立游戲階段,他們解決問題能力也相應的處于獨自解決的階段。他們共同移動同一物體,屬于合作的范疇;而此時他們還沒有掌握合作、分工的技能,因此就無法合理的解決問題了。既然這樣,教師就應當順應幼兒的游戲發展水平和年齡特征,引導幼兒在收納器械的過程中,無論大小、輕重都應由一個幼兒完成,該幼兒應依據自己狀況量力而行。幼兒不得爭搶其他幼兒手中的器械,但是如果是因為“停一停”而放在場地的器械,其他幼兒則可以繼續收納完成。
“一日生活皆課程”。幼兒在戶外活動中收納器械,能提高自理能力。教師引導幼兒學習并掌握科學的收納方法,提高幼兒器械收納過程中自我保護的能力。幼兒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況下自主取、放器械,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和發展自理能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