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婷
【摘要】本文通過在初中生物課堂中運用體驗式教學方式的“情境體驗”、“實驗性探究體驗”、“活動體驗”三種策略進行新課程中的生物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各種體驗活動中真正參與進課堂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在體驗中發現學習的樂趣。
【關鍵詞】體驗? ?體驗式教學? ?情境? ?實驗性探究? ?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1-126-01
一、“體驗式教學”的概念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早在19世紀就提出“體驗是最好的老師”的思想,她形象地解釋說:“一件事,我聽到了,隨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記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對孩子來說,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的,記憶不深;只有親身實踐和體驗到的,才是刻骨銘心,終身難忘。”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實施“體驗式教學”,積極為學生搭建體驗的平臺,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樂趣。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參與,為學生的“體驗”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觀察、實驗、探究、調查、實踐等活動。
二、“體驗式教學法”的應用
(一)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去體驗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各種不同的教學情境。教學情境能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給學生提供觀察、思考的機會;參與、表現的機會。學生的知識不是“灌”的,而是通過自身體驗“悟”出來的。
1.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多媒體具有文本、圖像、動畫、聲音等多種媒體集成的特點,它有很強的表現力、感染力和吸引力,通過形、聲、光、色的傳遞,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感官 ,誘發學生的情感活動,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使學生身臨其境,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情境中。
2.運用表演創設情境
為了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學活動中可以組織學生參與表演,讓學生通過使用角色語言、模擬角色行為,遵從角色規范而促進對事物的認識、理解。通過表演,還可以使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如: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運輸作用》,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植物的根、莖、葉三大器官”。扮演“根”角色的同學清楚地知道,根具有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重要作用;扮演“葉”角色的同學知道沒有葉片的光合作用,植物得餓死;扮演“莖”角色的同學也很清楚理解莖不僅可以由下往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還可以由上往下運輸光合作用的產物。通過角色的扮演,扮演者們很清楚地知道這三種器官對植物的重要意義。其他同學在觀看表演的同時,也會帶著疑問,思考植物的各個器官是如何共同構成一個完整植物個體。
3.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感悟
真實情境體驗模式是指為了達成特定的教學目標,給學生提供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感悟與體驗,以獲得多方面的和諧發展。
如: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的《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中的“呼吸運動”是難點,很多學生較難理解人體進行呼吸運動時胸廓的各組肌肉的收縮和舒張狀態;不清楚膈肌是上升還是下降。該如何講授讓學生更易理解是很多老師都很頭痛的一個問題。對于學生的疑惑,教師就算把每一個知識點講授清楚,甚至解釋呼吸運動時的每一個細節,仍有部分學生會一知半解。這時,教師的講解及解釋的作用不大。本人認為首先要學生知道胸廓在體內的位置,然后教師示范深呼吸的整個過程,接著讓學生跟教師的指示做一次完整的呼吸運動,邊做運動邊感受胸廓及各肌肉的狀態。如此,學生很快便理解人體進行呼吸運動時胸廓各肌肉的狀態、胸腔體積的變化以及膈肌的變化。
(二)設計探究性實驗,讓學生在實驗性探究體驗模式中去體驗
生物學本身就是一門實驗性科學,有大量的實驗、觀察、操作、探究,學生要獲得生物學知識,既要動手,還有動腦。
實驗性探究體驗模式是讓學生自主進行科學實驗探究,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習得科學知識,掌握探究知識的方法,體驗探究知識的歷程。
如: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的《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關于實驗法研究的具體步驟,課本上設計了不少適合初中生做的小實驗。學生不僅在學校實驗室進一步深入學習探究性實驗的方法,還可以利用課余的時間做一些家庭小實驗。“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要求學生學會用實驗法探究生活中的常見的生物現象。學生對鼠婦并不陌生,有些學生甚至喜歡接觸這些小動物。在各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一起設計此實驗,分工合作,男同學負責捉鼠婦,女同學負責查找關于鼠婦的一些信息并記錄實驗結果。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培養了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以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實驗性探究體驗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設計動手活動,讓學生在活動的參與中去體驗
動手活動能加強學生的感知能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學生喜歡通過實驗探究一些身邊事物,還喜歡親自制作一些生物模型等作品。鑒于生物實驗具有長時性,我們在教學中應創造條件,開設豐富多彩的動手活動,讓學生在活動的體驗中發現學習生物學的樂趣。
1.小制作活動。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尿的形成與排出》的難點之一是腎單位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學生對微觀的腎單位較難理解,但是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制作一些腎單位的模型。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用橡皮泥制作平面模型或者利用鐵絲、毛線等制作立體模型。模型的制作不一定要很完美,但是力求做到符合實際。這樣,學生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已經把腎單位的結構熟記于心。
2.觀察活動。如《動物的生殖和發育》中青蛙的變態發育,讓學生在野外的小溪或者池塘里取一些蛙的受精卵,連續觀察40天,把蛙從受精卵到孵出小蝌蚪;此后,蝌蚪先后長出后肢和前肢,尾部逐漸縮短并消失的過程記錄下來。學生在觀察中了解了蛙的受精卵的發育全過程,并體驗到生命的奇妙。
體驗式教學模式注重情意過程,認知過程的統一,以教師的引導和師生的對話,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親自感知和領悟知識。在杜威眼中,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讓我們的學生從做中學,從經驗中學,在自己的體驗中,快樂的學習。
【參考文獻】
[1]《如何培養老師的體驗教學能力》,漓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