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楓傳
【摘要】自主學習,指學生不在老師或其它人的依賴下,能夠獨立運用一定的學習方法和規律,去獲取相關知識和技能并順利分析和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問題。如何使學習學會自主學習,本文從激發學習動機和提高學習熱情,教授學習方法和訓練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等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自主學習? ?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1-202-01
自主學習,故名思義,指學生不在老師或其它人的依賴下,能夠獨立運用一定的學習方法和規律,去獲取相關知識和技能并順利分析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由教師的對知識與技能的“單向講授”或“直接灌輸”,然后由學生被動地接受。這對學生知識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形成,產生了極其不利的影響。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有這樣的共識:教育教學中不能一味地傳授現成的知識與技能,我們要做到以生為本,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采用一定的教學措施,使他們學會自主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激發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熱情
眾所周知,當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動機,或展示出高漲的學習熱情時,就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所以,如果我們要讓學習實現自主學習,第一步,如何下更大的工夫去滿足學生內在的求知欲望和學習需求。在教學中,教育工作者必須要運用我們的聰明才智,發掘其中“激趣”、“漲情”的有利因素:如在課堂教學中,洞悉學生的心理特點,營造良好、寬松的學習氛圍和環境,使學生能夠更為輕松地學,有趣地學;又如備課時善用教材,結合學生的特點,靈活并創造性地整合、處理、運用授課的教材,使學生更為容易理解和掌握學習的目標和內容;更新或改革枯躁、乏味、“滿堂灌”的課堂模式,采用啟發式、合作探究式的新型授課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行為變“被動”為“主動”;改善教師自身的形象,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課堂教學時增加師生的交流與互動,等等。這樣的話,相信我們的學生會由原來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由原來的“苦中學”變為“樂中學”。那么,學生自主學習的實現便離我們不遠了。
二、傳授教學方法,加強思維訓練
受于個人年齡限制、心理不成熟、生活經驗不足和涉世實踐不夠等原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質疑、收集資料、獨立見解的能力欠缺,自學水平層次低下,因此,自主學習無從談起。想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那教師應當轉變我們的教學觀念,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對學生教學方法的傳授和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首先,教學上不能再僅僅停留在讀、背、寫等較簡單、機械、重復的動作上,要教會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深入理解、探究、歸納每樣事物的本質特征,使他們在學習上實現“遷移”作用,達到“舉一反三”、“解類旁通”的效果。再者,要翻轉課堂,改革課堂。使我們的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多互動、多溝通、多交流。只有學生大膽地與老師、同學積極交流,共同探究,各自分享自已的看法,才能夠“集思廣益”,思維的火花才可以得到激烈的迸發,不同的、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手段才可以得到交融。不可否認,學生只有學而得法,學生的思維得到開拓,才能更為有效、更為迅速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有條不紊指導,培養良好習慣
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并發展,成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更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很多,主要有制定學習計劃的習慣;做筆記的習慣;查閱工具書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閱讀課外書的習慣;自覺預習、復習的習慣;認真聽講、主動回答問題的習慣;整理學習工具、書包、作業本的習慣等等。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系統地、有條不紊地進行指導其學習習慣的養成。首先,心理學表明:孩子的習慣在小學中、低年級段開始形成,并伴其一生。所以,孩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從小抓起。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逐步強化訓練。對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必需盡早去除,及時糾正。其次,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一朝一夕可以養成,它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逐漸形成的過程。我們要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逐步提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要求,使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持續、穩定地得到發展,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最后,榜樣的力量強大的,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榜樣有利于孩子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家長和教師,要做好學生的表率,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身作則,以此為抓手,去感化、陶冶學生,促使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只有學生懂得自主學習、學會了自主學習,他們才是真正地找到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要時刻更新自已的教育觀念,把握好教育改革的命脈,想方設法去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以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