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
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份之一,隨著國際社會對中國傳統文明接受度的進一步提升,漢語國際教育這一專業隨之興起并逐漸走向成熟。高等院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設立,符合國家綜合國力與國家競爭力、文化軟實力日漸增強的現狀,符合改革開放至今,國外學習漢語、漢文化的人數不斷增加的現狀,也符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漢語教育師資的需求現狀。在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相關課程,是專業的需要,也是世界文化交流、融合與提升的需要。
古琴又稱瑤琴、七弦琴,有至少三千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彈撥樂器。古琴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音樂文化中最具代表性。自2003年11月7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古琴在國際上逐漸成為中華文化的名片之一。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意識,在政治話語與民間傳承的共同推動之下,隨著經濟的崛起,在全球話語系統逐漸回歸,并產生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據“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官網顯示,截止2018年,全球已有154個國家和地區設立548所孔子學院(亞洲126所,非洲59所,歐洲182所,美洲160所,大洋洲21所)、1193個孔子課堂,教師人數近5萬人,學員人數近千萬人。
隨著中華文化的影響在全球范圍內日益增大,對外漢語教育日益突顯出不局限于語言文字,而進一步擴展至哲學、藝術、音樂、思想等傳統文化領域的需求。
古琴文化被國際社會認同,古琴價值被世界接納的過程基本與中華文化在全球話語系統中的回歸同步。
1977年8月20日,美國“旅行者”號太空船升空,帶著一張名為“地球之音”的噴金銅唱片,收錄一首90分鐘的來自不同文化的,包括東西古典音樂的歌曲。其中,代表華夏文明與可能的外星文明交流的樂曲,就是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的一曲《流水》。
2000年10月,法國總理希拉克訪問揚州,廣陵派大師梅曰強先生受邀演奏了《平沙落雁》《秋夜讀易》等六首古琴曲,這既表現了國家話語對于古琴代表性的承認,也代表了古琴文化在國際上的官方推廣。
2003年古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成功。古琴申遺成功,徹底改善了古琴的生存環境,這一古老的文化重新煥發了青春,也吸引了國際社會對其進一步的關注。
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是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一次綜合性展示。在《千里江山圖》水墨長卷緩緩展開的同時,一把名為“太古遺音”的古琴徐徐奏響了中國古典文化清微淡遠、中庸和諧、順應自然的人文清音。
自此,國內外學習古琴,接觸、接受古琴文化的人越來越多,習琴者跨越各個年齡層次,上至七八旬老人,下至四五歲幼童。
當代古琴文化的傳承主要分為兩個不同的系統。一是以民間琴館為主體,以傳統的師徒相授、口耳相傳為主要講授方式;一是以高等院校的課堂為平臺,以專業的古琴教師為授課者,以現代教學方法為模式進行古琴演奏與文化的推廣。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古琴進入了高等音樂院校的課堂,并逐漸擴大其影響。高等院校教育系統下的古琴課程,相較傳統琴館師徒相授的傳承方式,有如下之特點:
其一、古琴演奏技藝與文化結合的全面性。古琴并非只是單純的樂器,它從古以來就是文人的至友,文人風骨與情趣的載體,古琴傳承實際上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傳承。這種綜合性包括古琴演奏技藝、古琴制作、琴譜識讀、琴曲內涵、琴歌吟唱、琴史疏理、琴派特色、琴人逸事等方面。在傳統的師徒相授中,除了古琴演奏技藝而外,其他因素體現性不強。而在高校所開設的古琴相關課程則能體現這種綜合性與全面性,除了作為基礎的古琴基本知識(包括古琴演奏、琴譜識讀等)外,還可開設與之配套的古琴文化課程,甚至可以從古琴文化入手,生發至中華文化的其他方面。課程開設的全面性與綜合性,是“學院派”古琴傳承的特點之一。
其二、課程開設穩定性強。古琴實際上有一套系統的知識體系,簡要說來就是,左右手基本指法、減字譜識讀與指法對應、古琴名曲由淺入深之理解與演奏表達、古琴與蕭塤或人聲吟唱等藝術形式的配合等。在民間琴館的傳承中,課程開設隨意性強,學習內容不甚完整,與其他藝術形式配合的資源也不充足。把古琴文化納入高校教育,以正規課程形式出現,穩定性、系統性得到大大的提升。
其三、教學方式現代化。在當代高校課堂教學方式方法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傳統的口耳相傳、師徒相授的形式顯得略為單一,不能滿足對于古琴文化的全方位展示。在高校的課堂中,除了“面對面”“手把手”的授課方式外,盡可能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如,利用多媒體以圖片的方式輔助指法的講授,以視頻和音頻的方式展示不同琴派的演奏特色,以錄音錄像的方式鼓勵學生自我糾錯或相互指正,以實現古琴教學的現代化。
古琴進入高校教學系統,是中華文化傳承系統化、擴大化、深遠化的標志之一,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所設置的古琴課程,則又有著其特殊的意義。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是為對外文化交流、對外漢語教學培養師資的一門專業。在高等院校最初設置這個專業時,是以培養對外漢語言教師為目標,所設課程也以語言類課程為主。2009年,教育部下發《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其“培養目標”第四條為“具有較高的中華文化素養和傳播能力”;2012年,教育部重新修訂《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對外漢語、中國語言文化、中國學合并為漢語國際教育。自此,無論本科教育還是碩士研究生教育,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都展現出了語言文字與傳統文化并重的特點,在此專業中設置古琴相關之文化課程,也成為越來越多的綜合性大學的選擇。
與高校其他專業不同的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所設置之古琴課程有著自身的特點。這一專業的同學畢業后所要擔負的,是將中華文化向華夏文化圈以外的地域與人士推廣的責任。就古琴文化而言,他們不僅要學其然,還要學習如何在陌生文化氛圍中展示與推廣,因此,其課程的設置,有如下特點:
其一、古琴琴曲演奏、減字譜識讀等基本知識方面的課程,要盡量避免琴曲過長過難,所選曲目應以簡短、易上手、文化特征鮮明突出為主,涉及指法應盡量基礎,以免過于枯燥而降低學習興趣;
其二、在具體的授課中,應多結合圖片、視頻,減少單純的語言表達,使指法的講授更為直觀,更易接受,也更易傳授;
其三、應鼓勵學生,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學習,有一定基礎的情況下,將古琴的彈奏與琴歌吟唱、昆腔朗誦、樂器合奏等其他藝術形式進行結合。甚至在古琴演奏的同時,還可加入古典舞蹈、書法展示等藝術形式,將之逐漸完善成以古琴為主的綜合性舞臺演出。這樣的形式,不但使古琴文化能夠以更鮮明生動的方式向外傳播,也是對中華文化的多元化展示;
其四、在開設古琴演奏課程的同時,要伴以古琴文化課程的平行教學。本專業的古琴文化課,要避免古琴史疏理、古琴打譜、琴人研究等專業性太強、程度太深、難度太大的內容,而以古琴名曲的欣賞、琴曲之背景逸事的擴展為主。主要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分是正在學習的琴曲的擴展;第二部份是一些在基礎課程中可能涉及不到的大型曲目,這些曲目可以古琴名曲欣賞的方式出現,在欣賞琴曲的同時,將教學內容擴展至曲目的思想情感、創作背景,以及相關之文人情懷。
古琴傳遞著與其他樂器不甚相同的藝術特性,且其歷史悠久,長期以來寄托著歷代文人對自然的態度、對人生的解讀、對生命與世界的感懷,是傳統詩歌最好的注釋,是傳統哲學最直觀的展示,是中華文化最有特色的名片之一。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開設的古琴課程,不僅僅是傳統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承與推廣,更重要的是為古琴文化,或者說,為以古琴文化為契機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在非華夏文化圈的傳播與交流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最終,能夠在全球文化圈中傳遞真正有代表性的,古樸、淡雅、天真、自然、深邃,重視傳統卻不敝帚自珍,坦誠開放且飽含人文情懷的民族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