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春廣播電視大學
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提出“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學習型社會建設”“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辦好開放大學”的要求。廣播電視大學處在向開放大學戰略轉型的重要機遇期和挑戰期。“廣播電視大學向開放大學轉型的本質,就是要從外延式的規模發展向內涵式的質量發展模式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目標直指教學質量”[1]。
轉型期間,開放教育體系面臨著新問題和新壓力,傳統學歷市場不斷被壓縮,舊有的教學體系不能滿足現階段學習者新的學習需求,舊有的教學方式不能解決現階段學習者新的學習問題。本文試圖從知識付費教育中汲取養分,以期對漢語言文學課程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啟示。
漢語言文學課程屬于開放大學入學門檻低、適應性高的課程。相較其他入門性較高的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者,學生年齡結構趨于老年化,大多數學習者對于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存儲比較片面,缺乏專業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大大低于年輕的學習者。經調查,本課程漢語言文學課程學習者年閱讀量為5-9本的占比23.34%,超過10本的僅占比7.89%,需要指出的是61.83%的學習者認為個人基礎薄弱,學習新知識有難度。[2]以上問題為漢語言文學課程的開展增加了壓力。
開放教育體系下的學習者的學習的動機大多來自于外部壓力,比如工作崗位硬性要求、職業未來需要、獲取文憑等這些外部動機明顯高于提升文學修養和純粹興趣等內部動機。其次,隨著社會壓力的不斷增加,開放教育的學習者能夠提供的學習時間被不斷壓縮。調查中發現,很少有學習者一周之內能夠達到10小時的學習時間,并且學習行為大多發生在工作場所、睡覺前等場合,學習時間越來越碎片化,學習環境越來越復雜,這是漢語言文學課程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
1、教學設計方面
以國家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計劃為基礎,各級電大均對專業教學進行了精心設計。以長春電大為例,從2004年起就以“兩環雙互動”為體系,建立了每學期兩次面授課、兩次網絡實時教學,網上資源及時更新的完整教學設計,但隨著開放教育的不斷變化,面授課出勤率、網上教學參與程度均不能很好的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水平教師很難得到準確的反饋。
2、課程設置方面
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課程學分為39學分,占比39.2%,開設的文學課程,既包括文學專題課程、文學作品類課程、文學理論課程,也包括與文化等相關的交叉性質課程。但是由于近些年生源市場的不斷萎縮,漢語言文學專業中的很多課程每學年平均開課不足一次,且需要多個學年的學生一起進行。
3、教學形式方面
開放教育作為利用互聯網等多媒體手段從事現代遠程教育的高等院校,基本的信息化手段還是以PC形式為主,手機APP的應用并不普及,特別是面授課程不能實現網上同步直播,學生必須親身親臨學習,這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這種并不注重實踐的專業來說,教學手段太過復雜,增加了學習者的負擔和困難。
知識付費是用戶為滿足自身發展需求付費購買知識服務的互聯網經濟模式。“從本質上看,知識付費是消費升級的必然結果,是信息分享市場的供給側改革”。知識付費的出現是互聯網及教育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從原有的互聯網碎片化知識免費共享發展到了系統化知識付費深度學習,知識付費完成了教育過程中的“知識產生”及“知識傳遞”過程,很多學者認為知識付費將是教育產業的又一次“工業革命”。
2016年,知識付費走入大眾視線。作為一種新興的互聯網產業,知識付費以其獨有的優勢迅速占領市場。以喜馬拉雅為例,2016年其首檔付費節目《好好說話》上線第一天就突破了500萬元銷售總額;2017年底,知識付費用戶已近8000萬人;2018年,“123知識狂歡節”吸納“知識付費”市場的巨頭“喜馬拉雅”、“得到”和“知乎”等多家平臺參與,銷售額達到4.35億元。“知識付費”成為了很多當代中國人認同的一種消費方式。
知識付費市場逐漸產生并漸漸擴大有著很多原因,其中部分原因是值得開放大學思考和學習的:
1、消費升級的必然產物
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日益增加,使居民有了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學習動機在日益增加。同時,移動技術更多地融合到日常生活場景。人們從最初的通過微信公眾號看碎片化信息,到有了更高層次的學習需求,渴望可以通過移動學習的方式接受系統化學習,消費者逐步培養起了為提高自身知識水平付費的習慣。
而早在2011年出臺的《國家開放大學建設方案》中就明確提出:開放教育體系將在未來很長時間處于轉型期,而學校的發展重點也將從單純的學歷教育轉型為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并重,特別是非學歷教育發展空間極大,對開放教育體系將是一次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
2、緩解生存壓力的強心劑
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生活在知識大
爆炸時代的人們都有擔心被社會淘汰的焦慮。近年來,中國邁入到社會轉型期,青壯年面對的生存壓力和就業壓力是其父輩不能了解的。各行各業的工作者都需要迎接越來越高的挑戰,需要不斷學習,提升自我價值,才能不被行業和時代淘汰。而通過知識付費的方式,深陷工作壓力的人們不需要付出常規學歷教育的時間成本,而利用自身碎片化的時間得到知識和技能的補充。
而開放教育體系的建立本身就是為了解決轉型期中國教育市場的缺失。早在上個時期八十年代,開放教育體系的建立是為了彌補高等教育資源的匱乏,使更多的學習者可以獲得實現高等教育的機會。而隨著時代的轉變,在本世紀前二十年,開放教育體系更多是從專業性資格考試即專業崗位獲得生源。但是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專業資質的規范化,傳統開放教育市場越來越狹窄。而在當今的中國,提升自我價值、緩解社會壓力的終身學習成為了不可忽視的重要市場,開放教育體系必須順應市場發展,通過調整自身來彌合中國教育的缺失。
3、獲得知識篩選避免信息過載
信息過載是信息時代最重要的負面影響。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每個人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面對浩大的知識海洋,無法從中選擇出實用、有效的信息成為了每個學習者的共同困擾。
而知識付費體系中,知識傳播者在前期花費了大量精力去從事信息選擇、體系建立等內容,為了保證產品能夠得到二次訂閱,其團隊對知識內容與實際應用的聯系開發值得我們每個傳統教育行業的從業者學習。很多購買過知識付費產品的學習者第一個選擇原因就是知識付費產品可以幫助自己省去選擇知識內容的時間。一門課程通常會以每日一講的形式存在,而每節課的有效時長通常不會超過二十分鐘。這個時長是最符合成年人注意力集中時間和學習場景時間的相交區間。而學習內容通常是這門學科的“干貨”,即剖析掉了繞口的學術邏輯和晦澀的語言組織。這種提煉式的學習更加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
而在開放教育的課程設置中,我們更多的是參考了傳統高等教育的體系,從學術專業角度開發課程體系,無論教材內容的選擇,還是教育語言的組織都較為傳統。而我們現階段面對的學習者,則更多的是適應知識付費體系的學習群體,他們很少會付諸更多精力像全日制學生那樣從事學術研究,學習者需要的是通過學習獲得技能和認知提升,這種需求性與知識付費體系下的學習群體不謀而合。
對此現狀,我們必須改變思考方式,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學習知識付費團隊對于課程開放的經驗和優點,做好課程前期的設計,改變重學術輕應用,重體系輕場景的教育理念。